赏析|无象无形 水之灵性
2017-07-10高建
原创 2017-05-19 高建 音乐周报
格里莫(王小京/摄)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艺术领域都会有以“个性”著称的艺术家,圍绕在他们身边的通常是极致的赞誉和犀利的批判,可不管怎样,话题性本身就足以让他们成为市场的宠儿。在笔者看来,气质迥异的艺术家的存在恰恰证明了一门艺术的蓬勃与繁盛,就像上世纪30年代京剧舞台上的流派纷呈一般,由此观之,法国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之于今天的古典音乐界,绝对是应该被格外珍视的“一股清流”。5月11日,格里莫再次亮相国家大剧院一年一度的国际钢琴系列,带来了一场令人难忘的独奏音乐会。
自录音技术诞生并推动唱片产业发展以来,音乐家选择在推出一张唱片的前后安排与之相符的曲目进行演出,无论在艺术上还是在市场推广上都是合理的做法。但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格里莫身上就会显得格外“特别”,因为众所周知,她的唱片曲目编排总是剑走偏锋、匠心独具。这次登台,她选择了2016年DG公司发行的新唱片《水》中的全部八首作品,只是唱片中在每首钢琴作品之间还插入了英国著名电子音乐人尼汀·索尼创作的带有过渡性质的音乐,在独奏会上显然无法再现。
音乐会以20世纪作曲家贝里奥的《水之钢琴》开始,作为先锋音乐的代表人物,贝里奥这首创作于半个世纪前的音乐小品带有回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气质,钢琴在这里介于长线条的歌唱与留白感极强的断奏之间,格里莫精心控制着触键的力度以及踏板的使用,左手奏出并不过度的泛音让“水”的形象变得真实可感,与此同时右手在高音区表现出截然不同的音色,澄澈清丽,直抵人心,反而营造出以动衬静的奇妙效果。当演到福雷《升f小调第五号船歌》和拉威尔《水之嬉戏》时,相信每一位观众都感觉到了舞台上的施坦威钢琴充盈着巨大的能量,先前那种精致的距离感被一种包围周身的音场取代,音乐中代表格里莫性格中不羁与野性的一面得到了彰显,“水”不再以某种单一的维度呈现固化的形象,它的涟漪、温度甚至是倾洒在水面的光影色彩都成为被音乐召唤的绮丽影像,更重要的是这种影像时刻在变化,如万花筒一般斑斓而不可捉摸。如果说格里莫指尖的李斯特《埃斯德庄园的喷泉》是以一种符合大多数人聆听经验的方式“歌唱”出足够优美的旋律,那么她在德彪西《沉默的大教堂中》所传达的已经超越凡尘,进入了一种玄幻的奇境。一袭黑衣的格里莫在上半场所做的,就是以一种不同于一般逻辑的方式将气质迥异的作品串联起来,带着观众时而泛舟湖面、时而草坪侧卧、时而双脚离地仰望星辰、时而沉重呼吸氤氲水汽。
这样新奇的感觉是如此强烈,以至于下半场的勃拉姆斯《升f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严谨而规整的音乐形象都不能驱散之前的印记。对于这位浪漫主义时期最核心的德奥作曲家,格里莫显然如同她那特立独行的前辈古尔德一样,着力发掘其作品中隐藏在恢弘外表下的细腻情感,在第四乐章如歌的行板中,笔者再一次确认了格里莫得到众多乐迷青睐的原因——她的演奏很难归类于某种风格,却能让听者感知到她对所奏作品发自内心的认同,贯穿演奏的是一种如水般的灵性,是的,我们再一次提到了水,这种没有固定形态的美感赋予了格里莫最自由的音乐表达,也自然为这个清凉的初夏夜晚留下了迷人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