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鲁甸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
2017-07-10杨丽
杨丽
摘要:小麦赤霉病又叫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如果防治不当会造成小麦减产,严重的会造成绝收。鲁甸县是种植小麦的大县,防治赤霉病的发生刻不容缓。文章介绍了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和防治对策,为鲁甸县粮食增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关键词:鲁甸县;小麦赤霉病;一喷三防
杨 丽. 云南鲁甸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与防治对策[J]. 农業工程技术,2017,37(08):27.
一、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
1、症状与发生部位
小麦赤霉病别名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小麦赤霉病在全世界普遍发生,主要分布于潮湿和半潮湿区域,尤其气候湿润多雨的温带地区受害严重。主要引起苗枯、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从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其中影响最严重的是穗腐。苗腐是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病残体侵染所致,先是芽变褐,然后根冠随之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死亡,枯死苗湿度大时产生粉红色霉状物(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
2、阶段特点
穗腐小麦扬花时,初在小穗和颖片上产生水浸状浅褐色斑,渐扩大至整个小穗,小穗枯黄。湿度大时,病斑处产生粉红色胶状霉层。后期其上产生密集的蓝黑色小颗粒(病菌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至粉红色霉。小穗发病后扩展至穗轴,病部枯褐,使被害部以上小穗形成枯白穗。茎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发生,麦株基部组织受害后变褐腐烂,致全株枯死。秆腐多发生在穗下第一、二节,初在叶鞘上出现水渍状褪绿斑,后扩展为淡褐色至红褐色不规则形斑或向茎内扩展。病情严重时,造成病部以上枯黄,有时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黄穗。气候潮湿时病部表面可见粉红色霉层。
3、不能掌握正确的用药次数
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用药次数没有固定的标准,在具体防治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致病菌的数量、田间发病情况、药剂防治效果等因素,对于田间曾经发病的地块,有必要进行两次以上的防治。但是在小麦赤霉病防治过程中很多农民群众并不能做到按照上述要求科学防治,雨后常常不注重喷药,施药一次后就停止,不注重用药效果,导致田间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低下,病菌蔓延,增加了小麦损失[1]。
二、防治对策
1、选择抗性品种、强化田间管理
培育选择抗性较强的小麦品种,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病后的传播速度,减少损失。加强田间管理,降低田间湿度,科学施用肥料,促进麦株健壮和提早成熟。小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性病害,流行速度快,危害性大,以小麦扬花到灌浆期侵染危害为主,尤其是扬花期侵染危害最重。一般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
赤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菌量、作物生育期和品种的抗病性等因素有关,品种穗形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的品种较抗病,反之则易感病。其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间的天气情况,凡是抽穗期遇3天以上连续阴雨天气,病害就可能严重发生。
小麦抽穗期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赤霉病、条锈病、穗蚜、白粉病等病虫害的高发期。持续低温天气和降雨的影响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漫延极为有利,若不进行预防,一般可减产10%-20%,大流行年份减产50%-60%,甚至绝收,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同时大大降低了小麦食用和经济价值。人畜食用过量赤霉病麦粒,会引起中毒,危及人畜健康和生命,对赤霉病最有效的防治措施就是提前施药预防[2]。
2、扎实开展统防统治
“一喷三防”是在小麦生长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微肥等混配剂喷雾,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增粒增重,确保小麦增产的一项关键技术措施。
为确保鲁甸县小麦生产安全,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切实做好小麦一喷三防工作。2016年10月20日,县农业局植保站在梭山镇密所村召开小麦“一喷三防”防治培训现场会。县审计局、农业局植保站、梭山镇相关领导及当地小麦种植户共50人参加了培训现场会,发放各种病虫害防治农药40件。县农业局植保站站长实际操作,讲解了当前全县小麦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小麦“一喷三防”技术要点,现场配药、示范操作。
3、加强小麦病虫害预测预报
积极加强与气象部门的联系,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情况,尤其是小麦抽穗扬花期天气趋势。根据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品种抗病性、小麦生育进程及关键生育阶段天气趋势等因素,综合分析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为大面积防治提供可靠依据。加强小麦赤霉病信息汇报,病害发生关键时期,及时将病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向当地领导及业务主管部门汇报,为防治工作做好参谋。开展小麦赤霉病田间发生情况的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全面准确掌握不同生态类型与不同品种病害发生情况,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防治提供依据。
4、重视宣传工作
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要在赶集天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明白纸、手机短信等形式,及时发布小麦赤霉病等重大病害发生和防治信息知识,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信息进行循环播报,将小麦病害防治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提高小麦赤霉病防治知识的到位率。通过小麦“一喷三防”的全面实施,为鲁甸县粮食增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吕井启.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治[J]. 安徽农业,2004(05).
[2] 刘庆宝. 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J]. 现代农业,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