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锠:彩塑“泥人张”第四代传人

2017-07-10郑晓芬

百姓生活 2017年7期
关键词:泥人张彩塑雕塑

郑晓芬

“泥人张”是对天津民间彩塑艺术世家的俗称。自清代道光年间开始,“泥人张”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前三代“泥人张”作品,均为传统的写实表现手法,作品生动传神、栩栩如生。而第四代传人张锠,受学院教育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对于“泥人张”的发展与创新有着非常开放性的视野,在题材、材料、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尝试,甚至还将“泥人张”从架上彩塑作品拓展至城市公共空间。对于“泥人张”的当代传承,张锠表示:时代在变化,人的审美也在变,我们要倡导一种“大泥人张”的概念。

170多年的传承

“泥人张”自清代道光年间由天津民间艺人张明山始创后,在170多年的传承中,每一代的传承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题材。第一代张明山以人物肖像为主,他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得到了天津百姓的认同;第二代张玉亭、张华堂继承了父亲张明山的手艺,主要表现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如《吹糖人》、《钟馗嫁妹》等;到了第三代张锠的父亲张景祜,情况出现了一些变化。张景祜1950年从天津来到北京,先后工作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其间他已经逐步吸收外来文化,形成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结合“泥人张”技法和陶瓷工艺,张景祜创作了20多件反映《红楼梦》《水浒》故事的釉上彩陶瓷作品,被外交部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友人。

在父亲张景祜的直接传授下,张锠从小就对彩塑有着很深的情结。高中毕业后,张锠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泥塑班学习,1979年,他又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雕塑专业研究生。在求学期间,他系统学习了古代青铜和传统石雕、砖雕、木雕等民间艺术中的雕塑艺术构图、艺术语言、艺术技巧,同时涉猎西方雕塑的写实技法。

关于“泥人张”的题材,张锠主张不但要继承还要融入现今社会。他认为,当代“泥人张”的题材应与时俱进,不断拓宽,这样的艺术才有生命活力。从他的作品来看,其取材不再是单纯的四大名著、肖像、人物或者民俗生活,正在发生的社会变迁更多地进入他的视野。反映新人、新事、新风貌,成为他创作中的自觉追求。比如近年他创作的《丝绸之路》,就是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作品。作品采取组雕三段式构图,运用夸张概括的造型和装饰性的色彩语言,生动地表现出丝路交流与沟通的文化内涵。

在继承的基础上求变创新

在继承前辈“泥人张”彩塑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张锠借鉴了国内外的其他艺术形式,大胆求变创新,形成了造型夸张简洁、形色统一的现代艺术风格。

张锠说:“当代‘泥人张要追求单纯、简洁,利用简洁的对比方法,让形和色形成同一种感觉上的丰富。”比如他创作的《断桥》这件作品,表现的是白素贞与许仙的爱情故事。他将直线、纵线和曲线进行有序组合,将白素贞、小青和许仙3个人物组合在一个限定的长方形的构图空间,追求一种简洁的造型和表现方式。再如取材于新编古装戏的作品《生死牌》,张锠以椭圆形的构图,将3个人物进行有意味的组合,形成实空间和虚空间的对比变化,并有意省略某些细节,强化动势的力度与情节的深度。裙褶采用阴刻线形方法,单纯并富于装饰性,与青紫色系浑然一体,形与色的和谐组合创造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老“泥人张”的作品大部分以泥为主要材料,自然干燥以后经过打磨进行描绘,再上颜色。而张锠创作的《聊斋故事》系列作品,用传统“泥人张”的技法创作,同时吸收民间和外来艺术的精华,融入现代审美观念,使其从真实细腻到简洁夸张,从写实到写意,逐渐形成现代装饰性的艺术风格。如《聊斋故事系列·宦娘》这件作品,塑造方法上采用传统“泥人张”的技法,但吸收了现代雕塑的表现语言,加入了背景设计,以适形的构图方式,将人物、植物、飞禽组合于圆形空间中。色彩则吸收了日本3位当代艺术家的绘画风格,森林部分的蓝绿色调给人幽静、深沉的感觉,而莺歌燕舞的小鸟吸收了彩陶文化的纹样。整个作品是一个蓝色系的冷色调,而中间的人物采用橘红色,形成冷暖与补色对比,显现了既清雅又热烈的艺术氛围,从而烘托出主体人物历经艰辛、磨难,最终收获幸福与美好的结局。整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

从案头陈设走向城市空间

传统的“泥人张”彩塑,一直都是案头陈设的工艺品,一般尺寸不大,故又称为架上雕塑。张锠则将这门艺术推向一个更大的平台,将架上的彩塑作品拓展进入了城市公共空间,赋予了作品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与自然环境、园林景观相互映衬。

张锠的探索,首先是材料的延伸。他把前辈们不曾使用的陶瓷、玻璃钢、不锈钢、铸铜以及各种石材应用到创作中,还将泥塑烧制成低温陶,并着以丙烯颜色,使作品更加经久耐看,易于保存,不易褪色。他的铸铜作品《钢人铁马》、石雕作品《孟姜女》、喷铜作品《园丁》、彩雕作品《山村女教师》、彩塑作品《老舵工》,都记录了他继承创新的实践轨迹。

2010年,张锠创作的《盛世中华世博龙》雕塑,高3米,作品采用铸铁、玻璃钢等综合材料创制,手绘色彩。作品运用中华龙文化的元素,并与人物造型有机构图,作品主体人物以黑、白、黄3种肤色的儿童,代表世界的未来与希望。这件作品既用了“泥人张”的技法,同时也吸收了民间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语言。张锠表示,随着时代的变化,“泥人张”应该有一个新的概念,各种艺术形式和空间形式都不妨尝试一下。公共环境是当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场所,“泥人张”的立体造型艺术应该参与。

历史上的“泥人张”的传承,具有“家族密技性”,甚至还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不过从张锠的父亲张景祜開始,为了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已跳出了家族门槛,进入社会开班授课,招收外姓徒弟。如今的“泥人张”,在张氏本家族已经发展到第六代。而张锠的多位学生,如今在北京的各大高校都已经是该学科的带头人,继续传承“泥人张”技艺及其精神。

猜你喜欢

泥人张彩塑雕塑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汉源彩塑
О НИХ СУДАЧИЛИ НА УЛИЦАХ
论民间艺术的传人与代表性传承人
——以“泥人张”为例
中国传统彩塑的继承与创新
孩子不是“泥”,家长也不是“泥人张”
泥人张
遥远的永恒——赵杰的彩塑艺术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