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里古镇

2017-07-10王行致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外祖父花园里古镇

王行致

我家住在同里古镇,一个拥有1000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

从古镇的珍珠塔出来,沿仓场弄走上几十步,便是东柳别业——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名字了,后来小巷改叫石皮弄,东柳别业也变成了松石悟园。

东柳别业建成于1924年,主楼为颐贞楼,为当地望族金家金仲禹所建。解放后被征为乡政府所有。后来同里古镇被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这里便成了外祖父母捐赠的松屏石存放之处。

由于外祖父是园长,平日里我便经常出入悟园,有些时候还可以和弟弟在南北展室曲折的回廊里玩耍。颐贞楼是一个读书的佳处。弟弟自然是坐不住的,外祖母便会打发他去花园里摘些树叶。以前外祖父还带我在花园里栽过一棵树,现在它已亭亭如盖了,树荫下面还摆着外祖父休憩喝茶的桌椅。

进入高中后,来这里的机会便逐渐减少了。我有时会去展室里转上一两圈,然后煞有介事地欣赏一下外祖父的收藏品。下雨时,我会带一把伞在花园里,靠在颐贞楼斑驳的墙壁,嗅这烟雨中隱隐飘出的水乡味道。

有一次金仲禹之女金端来到颐贞楼,外祖父母把她带到二楼的资料室。当时我正在那里翻看报纸。金端在那里转了许久,却并未仔细看什么资料。只记得她在看到“颐贞楼”题字时久久伫立,若有所思。据说这楼当年是为她的祖母颐养天年而建的,而如今她竟也到了满头白发的岁数了。

从资料里找到六十年前颐贞楼收归国家时的报纸,那上面有金端的发言:“这座楼本来就是人民的,现在交还给人民了。”二十年前东柳别业改为松石悟园时,金端在来信中说:“我很欣慰看到我们家族的旧楼以这样一种方式得到了新生。”这次重上颐贞楼,老太太没说什么,只留下一幅字:“人情阅遍秋云厚,世事经多蜀道平。”

读《东柳遗事》,里面《颐贞楼日记》不过记了百余篇,但还是能感到颐贞楼当年的繁盛。如今东柳别业依旧喧嚣,却早已没有了当年主人与宾客的谈笑声;有的,只是园中熙攘的游客与门前卖“鸡头米”的妇女的吆喝声。

后来我偶尔也会再去看看外祖父母收藏的松屏石,可仍看不懂,大约是我想象力实在匮乏吧,又或许是石板的图样实在太过抽象。好在外祖父是能够读懂的。展室陈列的松屏石有一千两百余块,每一块外祖父都找了一句诗词写在边上。第一展厅的第一块松屏石的题词是一位收藏者写的:“石皮弄中石破石皮呈天书,吾心静处吾悟吾心得菩提。”

我徜徉在古镇的青石板街上,想到这些事情时,会不由得感慨:譬如这东柳别业,在改名时已经建成了七十年;又如金家,在金仲禹迁居同里之前已经辉煌了百余年;再如这同里小镇,在金家壮大之前已经坐落了近千年;又如那展馆里的松屏石板,在被发掘出之前已经存在了数亿年。在这些之间,个人的经营、家族的兴衰、朝代的更替,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回悟园时瞥见了寄语:“这卷天书原本就不是属于你的,更不是你的财产。你只是她的暂时保存者……怎么办?把她还给大地,把她献给故土,让天下有缘者尽亲之……”

也许这才是外祖父母二十余年跑遍祖国大地“悟”到的东西吧——奇珍异宝不过是身外之物,与其短暂持有之后抱憾别过,不如把它分享给所有人。在分享中体会满足与幸福,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不虚此生。

花园里,弟弟手把手地教外祖父玩平板电脑,外祖母则在一旁抿着咖啡。午后慵懒的阳光透过树荫,照在了颐贞楼斑驳的墙上。

点评

作者用冷静的笔触,讲述着江苏同里古镇——松石悟园的历史变迁,反映社会的发展,人事的沧桑,抒写人生的感悟,字里行间蕴涵着对松石悟园的深沉的情感。首先,热衷于收藏的人很多,但许多人都把收藏当作投资谋利的手段。其实,许多文物、古董比人的生命长久得多,“你只是她的暂时保存者”;奇珍异宝都是身外之物,怎样才能让收藏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那就要“让天下有缘者尽亲之”,收藏者也会在别人的分享中体味满足与幸福。这是通达的人生智慧,给人以启迪。

【作者系北京市十一学校学生,指导并置评:雷其坤】

猜你喜欢

外祖父花园里古镇
灵感不是等来的
花园里的小蚯蚓
灵感不是等来的
你希望外祖父怎样做
小熊当当聆听花园里的声音
快乐迷宫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