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华?房价?

2017-07-10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17年23期
关键词:骨感买房清华

近几年,所有有关房子的话题搜索热度都很高。由于北京购房新政的出台,很多人长吁短叹陷入买房焦虑。甚至,还催生了一名新的网红:一位万科年轻的建筑师小万,在自己公众号上发表了《房子不是最重要的,爱才是》,瞬间阅读量10万+,之后的10多个小时里,该文章被新华社、《人民日报》连续转发。小万毕业于清华,她老公毕业于北大,在北京9年间6次搬家,现在面临着第7次搬家。

清华和房价

都不能定义人生

◎吕晓勋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怎么过自己说了算。问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是最想要的,然后大胆地去追求,如此人生,才能无悔。

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为了力争上游而抛弃了种种爱好、忽视了身体健康;一年不吃不喝,工资也只够买1平方米房子;而买了房,为还房贷,更是不敢轻易跳槽“试错”。“理想很豐满,现实很骨感”,走出校园后,亲身感受到“长安居大不易”,难免会让不少年轻人的心头,压上几副沉重的担子。

“房奴”“孩奴”“蚁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是很多人的共同感叹。也正因如此,住有所居、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基本民生问题的讨论,总是能轻易牵动城市人敏感的神经。不过仔细想想,类似的焦虑,似乎每个年代的年轻人都曾遭遇过。还记得父辈们在回忆青年生活时,常念叨的就是那段既苦又累,还吃不饱的知青岁月。正是艰苦的磨难,坚定了他们此后发奋读书、做先飞“笨鸟”的决心。生活并非那么容易,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应有的作用,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当然是题中之义;但焦虑归焦虑,如何在焦虑中找到一条情绪突围的道路,恐怕是所有人都需要面对的时代问题。

这几天,关于房价的讨论,总是能轻松引发网友热议。一个比较有名的段子是:“按照现在的北京房价,两个北京土著结婚,相当于两家上市公司合并;外地人跟北京人结婚相当于借壳上市;外地人在北京买房相当于IPO。要是其中一套房划片为上学区,相当于定增。”房价高企,楼市调控政策密集出台,一方面凸显出进一步完善治理、给青年一代创造更好发展空间的政府责任,另一方面也映照出尚未买房者以及有住房改善需求者的无奈。在这样的无奈面前,吐槽、控诉、抱怨,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反应,然而无论现实如何骨感,生活总要继续,结合个人实际,对未来作一个切合实际的规划,是我们无法逃避的选择。

人生有很多种选择,年轻正是我们能够尽情选择和不断试错的最大资本和优势。谁说毕业了必须在大城市工作、买房、安家落户?能实现固然值得高兴,但没做到也不是一件丢人的事。毕竟,每年毕业生数以百万计,不可能都留在大城市。“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只要有思想、有知识、有技术,年轻人在哪儿都能找到自己的舞台。有专家分析,很多时候人感觉到“耗竭”,是因为来自外界的信息灌输大于个人的应对能力,“所以带来压力”。他人建设性的建议当然要听,但也不用照原样原封不动接受别人建议的生活,对个人而言,听从内心的召唤,敢做“不一样的烟火”,再难堪的结果也没那么可怕。

最近热传一篇网文《如果你不是清华毕业,房子还是挺重要的》,意思是说,清华的学生表示“房子不重要”有点像鸡汤,对于那些不是北大清华毕业的年轻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房子,也不是爱,而是安全感”。我承认这个文章讲的很多都很有道理,但也要说一句,就拿我本人来说,既不是清华的,也不是北大的,可是我同样认同“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每个人的一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怎么过自己说了算。无需怀疑奋斗的意义,无论在城市中为梦想拼搏,还是回农村帮老乡脱贫致富,无论是打工还是创业,问问自己什么样的生活是自己最想要的,然后大胆地去做,如此人生,才能无悔。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3月21日,有删改)

猜你喜欢

骨感买房清华
Notes
买房,要的就是性价比
是心动啊,糟糕,躲不掉雪中的清华路156号
孙清华作品
健康月历
机会和成长
想象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指环百搭
清华院系手机背景图
买房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