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蔬菜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构建

2017-07-10刘希艳沙品洁周景哲吴文钢邹娟秀

蔬菜 2017年9期
关键词:全程标准化环节

刘希艳,杨 琳,王 仲*,沙品洁,周景哲,吴文钢,邹娟秀

(1.北京市优质农产品产销服务站,北京 100101;2.北京市土肥工作站,北京 100029;3.北京市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北京 102402)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1]。目前,影响农产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产地环境污染、投入品选择不当或使用过量、投入品假冒伪劣、产供销三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足、新技术带来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以及监管保障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几个方面[2]。对植物性农产品蔬菜而言,整条食物链大致可分为播种、生长、收获、贮运、加工和终端零售等环节,不同环节均存在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可能[3]。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农业标准化,构建从农田到餐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体系的任务要求,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指明了方向。近些年,我国农业标准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标准内容交叉重叠且涵盖层面不深、市场适应性较差、标准修订周期过长等[4]。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新时期农业发展和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5-6]。农业综合标准化作为当前农业领域标准化技术推广的新型有效方法,在提升农产品产量、保证农产品质量方面有着重要作用[7]。本文以北京市泰华芦村专业合作社为建设试点,全面分析蔬菜生产链条的各个环节,建立一套符合合作社自身生产实际的标准体系,不仅对合作社长远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整个行业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具有示范带头作用。

1 构建方法

以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标准化为研究对象,梳理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全程标准综合体系缺失的现状,通过定性分析,系统地对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要素进行进一步分解,参照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31600-2015)构建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2 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构建过程

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有很多,从产地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合作社秉着“六统一,六服务”的发展理念,将农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3个过程作为整体,根据综合标准化系统性原理,提出“杜绝园区农产品安全事故”的建设总目标。

2.1 目标分解

围绕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3个阶段,对蔬菜生产全程进行阶段性目标分解。产前目标即农产品生产以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产地环境符合三品认证生产标准;种子和投入品采购合理,存放安全,领用有序。产中目标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做到预防为主,绿色防控,确保病虫害得到及时有效处理。产后目标为采收时间、要点合理,质量分级明确,可操作性强,植株残体和不合格产品得到无害化处理,确保蔬菜生产全程可追溯。

2.2 要素分析

2.2.1 产前阶段

影响产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环节主要有品种引进、产地环境、投入品管理、茬口安排、棚室及土壤消毒等方面。(1)种性优良的蔬菜种子是保证其后续健康生长的前提,不仅能够减少劳动力的投入,还能减少蔬菜生长过程中化肥农药等投入品的使用,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步,因此品种引进和种子购买时要求把控种子的质量,确保种子的真实性、纯度、不携带病毒等。(2)产地环境包括土壤、水质、空气等,是影响蔬菜生长的客观条件,不同等级要求的蔬菜对产地环境的要求也不同,有机产品对产地环境的要求最高,其次是绿色产品,最后是无公害产品。在中国,农作物产地环境污染严重,20%以上的耕地土壤遭到重金属污染[3],因此产前需要对产地环境中的水、土、气,包括耕地受污染状况、农田灌水受污染状况等进行检测,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安全。(3)投入品管理包括肥料、农药的采购和储存及出入库管理,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外在条件,因此要对禁限用高毒农药进行严格控制,确保投入品采购合理,存放安全,领用有序[8]。(4)合理进行茬口安排,目的是避免连作引起的土传病害。茬口安排合理可以减少许多蔬菜的根部病害,从而减少用药。(5)土壤消毒可以高效快速杀灭土壤中真菌、细菌、线虫、杂草、土传病毒等,可以解决蔬菜重茬引起的病害问题并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

2.2.2 产中阶段

影响产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环节主要有育苗管理、栽培管理、巡棚管理和生产记录等方面。(1)育苗管理中育苗技术和成苗质量的控制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步骤,只有做到育苗前苗棚消毒、基质安全处理、苗期管理符合相关要求、成苗质量把控严格,才能确保用于定植的秧苗整齐一致、苗龄正常、无病虫害。(2)栽培管理主要包括定植、田间管理、肥水管理及病虫害防治4个方面,该生产环节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环节。中国是世界上农药和化肥使用量最高的国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是全球总量的35%,但利用率仅及发达国家的一半,农药残留污染以及氮肥施用过量导致土壤酸化、盐化、地下水污染、农产品硝酸盐累积超标,引发大量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9]。因此在蔬菜生产过程中需积极响应“减肥减药”行动[10],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同时,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11]。(3)巡棚管理能确保生产问题早发现并及时解决,真正践行“预防为主,绿色防控”的方针,是合作社特有的制度保障。(4)生产过程记录是对日常农事操作、田间管理、化肥农药使用等做好记录,并记录每次用药后进入安全间隔期的时间,该环节是完成农产品质量追溯和安全生产的保障。

2.2.3 产后阶段

农产品产后的质量安全管理主要包括采收、分级、植株残体处理、贮藏运输、检测与抽样、不合格产品处理、包装、销售、采销记录、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1)采收环节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质的因素有安全用药间隔期、采收卫生管理、采摘要点、采摘成熟度判断等[12]。(2)分级是保证农产品优质优价的手段,该环节也是再次确认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环节。(3)采收后的植株残体需进行无害化处理,这是保证产地环境安全的重要环节。(4)贮藏运输环节要保证贮藏温度和储存时间能保持蔬菜新鲜不腐败变质。(5)农残检测环节要做到抽样合理,结果判断有依有据,才能保证检测报告可靠可信。(6)针对检测不合格的产品和商品价值不高的产品要剔除,分别进行无害化处理和降级处理,这样才能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保障。(7)包装环节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主要是包装材料,简易包装所用的塑料膜以及礼盒包装所用的瓦楞纸箱均要符合国家标准,此外商标和三品标识要粘贴准确。(8)销售环节是农产品流通的最后环节,该环节的严格检查是确保流通出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9)做好采销记录是实现农产品质量追溯的重要手段。(10)农产品质量追溯环节是保证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生产全程可追溯,是群众“买的放心吃的安心”的保障,可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的透明度[13],是实现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的有效手段,一旦发生问题能迅速找到生产源头并及时控制和召回。

2.2.4 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是合作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为避免紧急状况带来重大损失,需在人员管理和生产方面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即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2.3 企业标准制定

通过系统梳理各阶段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环节和要素,发现19个阶段中的32个要素影响合作社的蔬菜生产安全,至少需要24个企业标准去规范这些要素,以杜绝安全隐患,从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表1)。梳理合作社已有标准、制度和现行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结合合作社自身生产现状,发现需制定的24个标准中,有2个现行行标、1个现行北京市地标可用;14个标准合作社已经有相关的制度规定,还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7个标准规范缺失,需要起草制定(表2)。

企业标准的制定要高于国、行、地标,以合作社已有制度规范和生产管理经验为基础,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研、专家座谈、设计实验等多种方式收集资料和成果,最终完成7个企业标准的制定和14个企业标准的修订,制修订的标准经过业内相关专家的内审、初审和终审,最终形成合作社《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综合体系》文件。该文件涵盖品种引进、投入品采购管理、育苗、栽培管理、采收、销售以及植株残体处理等内容,贯彻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涉及技术、管理、经营等多个方面。

在现行的北京市地方农业标准中,产中阶段标准占近80%,产后标准相对不足,尤其是从采收到市民餐桌的运输、销售等方面存在产业链标准空白(未发表的数据),本研究补足了产后环节的标准文件,对蔬菜的贮藏运输、检测与抽样、包装、销售、采销记录、追溯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产后标准数量占整个体系文件总数的41.67%。

3 构建经验

3.1 创新思路,打开局面

采用综合标准化的理念,按照产前、产中、产后次序建立的全程标准体系,系统地反映了蔬菜的实际生产过程,与分成各种类型的标准体系(工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相比,标准数量得到了有效简化,而且标准内容设置更加通俗易懂,对于农民来讲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

表1 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分析

3.2 健全组织,落实载体

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小组,以总经理为主要负责人,技术部全程把关,生产部和销售部紧密配合。其中技术部项目组负责各项标准的梳理和起草,各部门负责落实各项标准的实施。

3.3 紧扣目标,多措并举

在生产管理上,实行“六统一”管理和服务模式,即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种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包装销售、统一产品品牌。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层层控制来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3.4 广泛宣传,分级培训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相关知识,合作社内树立宣传牌、宣传栏、标识牌等,形成标准化生产的浓厚氛围;加强技术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培训,加大农业综合标准化各项标准的指导与落实,提升合作社综合标准化水平。

4 构建意义

农业标准化涵盖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与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息息相关[14]。然而受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体制机制、人员财力等各方面的限制,目前我国农业标准化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当前首要任务就是逐步探索,总结整理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农情的农业标准化模式,从而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15]。本研究以泰华芦村种植专业合作社为试点开展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工作,是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又一探索,对提高企业农业标准化意识,发挥当地特色和品牌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大力开展全程标准化基地建设工作,一方面可以全面提升生产基地的标准化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北京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奠定基础;另一方面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其他基地发展,加速推动京津冀农业标准化推广进程。

表2 合作社已有标准梳理

[1] 陈晓华.“十三五”期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目标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6(1):3-7.

[2] 范丽霞.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及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0,31(11):38-40.

[3] 袁平.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键发生节点与制度因素[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现代农业发展专家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4.

[4] 朱媛,张珠香,刘欣.农产品标准综合体的构建[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6):762-766.

[5] 吴倩.对繁昌县农业综合标准化创建工作的思考[C].//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第二届全国农业标准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标准化研究院,2015:4.

[6] 谢翔燕.综合标准化在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综合体中的应用[C].//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标准化协会,2016:5.

[7] 燕艳华,席兴军,钱智超,等.综合标准化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实践[J].标准科学,2015(12):25-28,39.

[8] 刘亚萍.农药管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4):14-16.

[9] 孙丽梅.集约化蔬菜种植区农用化学品投入及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5.

[10] 沈静文.农业部正式启动2020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J].农药市场信息,2015(7):11.

[11] 洪文英,吴燕君,林文彩,等.绿色防控模式对叶菜害虫的控制作用及综合效益评价[J].浙江农业学报,2014(4):986-993.

[12] 徐延才,于海东.商品蔬菜的采收及采后处理技术[J].现代园艺,2016(15):64-65.

[13] 涂传清,王爱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机化研究,2011,33(3):16-20.

[14] 史豪.农业标准化理论与实践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15] 陈晓丹.我国农业标准化问题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全程标准化环节
标准化简述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手工制鞋全程LOOK
现代学徒制管理模式及其顶岗实习环节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全程监控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