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2017-07-09路伟丽

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 2017年1期
关键词:聋生汉字传统

路伟丽

(河北省沧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河北 沧州 061000)

[摘 要] 语文作为通识性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主要课程,其不仅肩负着培养学生日常的听、说、读、写等语言运用能力的任务,更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圣职责和使命。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形成专属于自己学习风格的文学特质,并在一系列和语文学科发展息息相关的人文活动中养成文化自觉的禀赋。这当是语文课程所追寻的终极使命。即便是身体存有先天缺陷或不足的孩子,也同样需要借助语文学科的魅力打好人生发展的底色。

[关 键 词] 聋生;传统文化;语文教学;体现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03-0145-01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在一个人的生命进化过程中扮演着精神导师的作用。特别是对本就具有不健全、不完整生活的孩子而言,借助语文学科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蓬勃的精神力量,进而重新建构和塑造一个适合自己也属于自己的心灵净土,在对话古今中外大师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成长的阳光,让自信在生活中重新绽放。

一、中国汉字学习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始终要求聋生运用标准手语、书写规范汉字。在每届七年级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即讲第一篇课文时,总是先给学生讲一个“林蛋大”的笑话。说一名小学老师发月考试卷,喊了多次林蛋大,林蛋大,都没有小朋友来领取考卷。到最后,老师问:“哪位小朋友还没有领到考卷,请到前面来。”只见一个小男生很委屈地走到老师跟前,“老师,我不叫林蛋大,我是楚中天……”这时,学生会哈哈大笑,在嬉笑中就会看到正确书写汉字的重要性;接下来再给学生讲汉字起源、汉字学习的重要性以及汉字学习的方式方法。在之后每篇课文的字词学习中,都注重与传统汉字文化的结合。如讲“犟”字,先让学生观察这个字的结构,上面一个(强jiàng),下面一个“牛”,自然解释是像牛一样固执,不服劝导。再用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等字体来书写它,学生一下子就会记住这个字。或者再找出与“犟”同音、结构与写法相似、同偏旁部首或笔画相同等等这样的汉字,学生学一个字的同时会记住很多汉字,对其阅读中华美文、国学经典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现代文阅读

在讲授一篇新课文时,利用与教材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赋文、传说故事、名人轶事等导入新课,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鲁迅的《风筝》一课,我引入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聋生很自然地想象到活泼可爱的小孩儿在野地里、广场上放风筝的情景;在讲冰心的《忆读书》时,让学生搜集或老师直接引入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如“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在讲《小巷深处》时,讲完“养母”为“我”所做的一切及“我”对“养母”感情由知足、冷漠、远离、后悔的变化后,老师会讲到做人的根本“孝”,和学生一起背诵《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父母呼,应勿缓……昼夜侍,不离床”;再引出《二十四孝》中的小故事给学生讲,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理解、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聋生不可能都了解,老师只有注意去讲解,才能激起聋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才能使聋生对中国社会有更好的认识,为中华优良传统的沿袭作出贡献。

三、写作运用

学生生活在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学校生活、课外生活、与同学间的喜怒哀乐、与父母间的亲密或误解,以及学生眼里的社会、世界……所有这些也都被聋生感知、体验而储存,所以通过日常的学习和积累,学生看到校园里凋谢的月季时,会情不自禁地吟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到柳树刚吐新芽,会想到“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美好比喻;写《回家》的感觉,那是“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痛快淋漓时,我们高歌“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忧愁烦闷时,我们会调侃着一问一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食堂吃饭谁不知道节约时,我们可以教训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惟艰”;谁要半途而废,我们劝他想想“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还有“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让学生学会运用经典诗文来做点睛之笔,相信学生的写作水平一定会增色不少。

四、经典诵读积累

我们在传承民族文化、国学经典的同时,聋生自身古诗词、传统文化、国学经典的学习和积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语文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多接触经典、多学习传统文化。如每周要求聋生背诵2~3篇古诗词,在讲“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要会想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等。中国是诗词的发祥地,更堪稱诗的国度。在中国诗词的发展印记中,不乏那些生活窘迫、颠沛流离、怀才不遇、仕途多舛的诗作大家,但纵然如此,他们仍能从诸多不利的困境中感悟生活的意蕴,于自然中寻找心灵慰藉的理想高地。也恰是这般海纳百川的伟大胸襟,也恰是这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悲悯,也恰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人间正义,才成全了他们人生的伟大。只有带着一颗空灵的心,与他们一起,在对话经典、感悟经典、评析经典的过程中,那颗原本羸弱的心,才会渐渐退去昔日的阴郁,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种久违后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喻飞宇.和孩子们一起点燃孔明灯[M].吉林教育出版社2011-05.

[2]武文革,师艳阁.国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09.

猜你喜欢

聋生汉字传统
把握“三个基点”,助推聋生数学探究
聋生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研究
美术,让聋生就业多一些可能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少年力斗传统
做聋生的良师益友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