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灵性在活动德育中绽放
2017-07-09黎爱欢
摘 要:人具有生命,更具有别于其他生命的灵性。学生作为最具天赋的一个群体,他们的灵性需要通过活动德育去塑造,以活动为载体,以德育为目的,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活动中培养健康的情趣,提高道德品质,锤炼意志品格,从而塑造良好灵性。
关键词:活动 德育 绽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08-01
活动德育是思想教育新理念之一,它的提出源于活动教育思想。活动德育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孕育道德,同时又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在乐中学,在学中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活动德育主要分为常规活动、主题活动、创新活动三类,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功能,对学生灵性的形成与发展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 坚持常规活动——塑造灵性
教育是一门艺术,尤其是德育,它对生命的润泽、心灵的熏陶并非立竿见影或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点滴积淀、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因此,德育工作需要长期坚持。我们将一些基本性的德育活动常年如一日地开展,从而打造出常规性德育特色活动。比如升旗活动就是常规性特色活动之一,我们学校升旗活动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已经把升旗活动视为一门德育校本课程去对待。当升旗成为课程,它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度相应的就要有新的要求和标准,与课程有关的计划、目标、内容、时间、方法、评价等要素都要在活动中得以体现。正是对升旗活动的高层定位和高度认识,才推动了这项活动别具一格的特色发展。每个星期一的早晨,600多名师生肃立在升旗台前,凝望着精神抖擞的仪仗队员护卫着国旗正步上前,聆听着庄严的国歌,注视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时候,“爱国”这个词已经不需要说出来了,就在这一次次的升旗经历中,学生对于“爱国”产生了真切的感受和具体的理解。在这里,爱国主义教育不再是空洞的,而是具体的。高品位的升旗活动产生了良好的育人效果,学生的灵性也得以塑造与定型。
2 创设主题活动——激发灵性
学生是最具天赋的一个群体,他们具有深厚的潜能尚待挖掘,内心潜藏的灵性尚需激发。为此,我校创设了感恩教育这一主题活动,既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又切中当下儿童的思想现实,凸显新时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为使此项活动能够卓有成效,我们围绕“怀感恩的心,做有道德的人”的理念,深入开展了感恩教育主题活动,活动分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感恩自然、感恩社会五个系列,简称“五感”教育。在感恩父母活动中,有的学生为父母梳梳頭、捶捶背,有的学生和爸爸妈妈同做饭;在感恩自然中以“我为学校栽棵树,种支花”活动,为校园增添无数新景
色……我们还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景点之一的“二十四孝贤”文化墙,组织学生讲古代“二十四孝贤”的故事,讲“我身边的孝德故事”, 更邀请家长来校,共同举行“感恩伴我行”主题活动,通过说、颂、唱、表等环节,深深触动他们的感恩之心,激发他们潜藏已久的灵性,起到了良好的德育作用。其实,“感恩”就如同一颗种子,当它植入学生心灵的时候,他们就会用感恩的眼睛发现美好,用感恩的心情体验生活,用感恩的行动回报一切。感恩的灵性在学生的一次次主题活动中生根发芽,不断成长,最终在校园内外绽放开来。
3 开辟创新活动——升华灵性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学校德育工作,更具有创新的必要性和广阔的创新空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德育的价值观、目标体系、方法策略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而学生,不论其群体共性还是独立个性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能与以往同日而语。因此,德育工作要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我们主要从活动内容、活动形式上进行创新,颇具代表性的德育创新活动就是:举行的德育创新大赛。开展这项活动的主旨就是让学生成为成长的主人,引导他们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从而构建自己的道德生活和道德价值观。例如,在创新活动的起始阶段,我们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份“德育创新大赛”创意纸,让他们拥有一个自由创意的空间,肆意挥洒他们的新感受、新疑问、新见解、新方法。结果,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无限创意令人震惊。例如,有的同学提倡开展“爱心银行”的德育活动,每个同学设计制作一个爱心存折,把爱心行为像存钱一样存入自己的爱心存折中,每个月评选一次班级“十大爱心储户”……一个个独特的创意,闪烁着学生个性的色彩和智慧的灵光,他们思考着、行动着、创造着同时也收获着。由过去的被动、激发变为主动、自觉,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学生的灵性得到彻底的升华,这也是我们活动德育的根本目的。
总之,学生是最具灵性的,但并未定型,需要通过各种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达到育人的效果。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版.
[2] 李太平.德育功能·德育价值·德育目的[J].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6).
[3] (美)霍尔,戴维斯著,陆有铨,魏贤超.译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作者简介:黎爱欢(1965-),女,广东江门人,汉族,职称:小学一级数学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