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民融合背景下的船舶业发展探究
2017-07-09邢旭东
邢旭东
摘 要:在军民融合背景的推动下,我国的船舶制造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在制造工艺、制造技术、制造质量上都有了不小的提高,通过军民的深度融合,船舶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快。本文通过对军民融合背景下我国船舶制造业的发展进行了详尽的研究,指出了船舶制造业在该背景下的问题、优势,为我国船舶制造业在军民融合背景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军民融合 ;船舶业;发展
1 前言
目前,我国船舶业的军民融合发展态势总体良好,各地的船舶制造公司进行军民融合的积极性日益高涨,申请成为军民融合企业的热情越来越高。随着各方对军民融合船舶业关注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各个船舶企业应该抓住这个大好的机遇,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打通和扩展军民融合通道以及提军民资源工程程度。以有机互动、有效转化作为发力点,努力提高我国海军装备的制造水平以及民用船舶和海工装备的设计制造水平。
在船舶制造业进行军民融合的背景下,我国的船舶业分别经历了“以军为主”、“以军带民”、“以民养军”、“寓军于民”等四个阶段,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经验,例如归口配套、企业联营等。船舶业在“民参军”“军转民”方面非常成熟,已经成为我国转化率最高、军民融合程度最深的行业,在先进军工技术的推动下我国的船舶制造业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成为我国在世界大型装备制造业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2 船舶业军民融合过程中的问题
我国的船舶制造业虽然进行着积极的军民融合,也取得了良好的融合效果,但是在融合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小的阻力,阻碍着我国船舶业进行深入的军民融合,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如下:
2.1 民用船只与军队需求不同带来的问题
大型运输船舶由于运输量大,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运输成本,能给船舶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因此,我国运输船舶朝着大型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近洋的原油运输船型中以10万吨级以上的船型为主,干货运输船的船舶最大载重已经高达36.5万吨,集装箱运输船的载箱量发展已经进入第7代,即达到了9000TEU以上。但是,在所有的大型民用船只中,可以用于海上军事运输的3000t-20000t的运输船舶仅有6.5%,实际可以征召动员的船只将会更低,不能满足海上军事运输的要求。在所有的运输船型中,滚轮船的造价相对较高,而国内市场的运输量又非常有限,导致了滚轮船的数量偏少。而国内现有的滚轮船大多都是很久之前从国外进口的二手船只改造而成,存在船龄大、性能不稳定、安全性不符合标准等问题。
2.2 军民融合道路不通畅
我国的船舶制造业存在军民融合道路不通畅,导致各类资源的共享程度较低,严重影响了两者之间的有机互动和有效转化。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当前在船舶业中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不完善所致,没有形成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融合机制,而发达国家的日本和美国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很长时间的军民融合探索,各种体制机制已经非常成熟。例如,日本针对船舶的军民融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国家的每一项船舶技术创新,除了要考虑在民用船只上的应用,还要融合其自卫舰队的发展要求,将该技术创新用于提升其舰队的整体战斗能力;美国更是将船舶业的军民融合进行的淋漓尽致,其船舶业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可直接用于提升其军事力量。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船舶业的军民融合程度仅仅达到了30%,还处于军民融合的初级阶段。
3 军民融合给船舶业带来的发展优势
3.1 借助先进的军工技术,提升船舶传统产业
在船舶业中可以引入先进的军工技术,对传统的船舶产业进行改造,提高传统产业中先进技术的比例,促进船舶业传统的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在船舶业中创建产业发展新的优势,推动传统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促进船舶业从粗放型的发展向先进集约型的发展转变,从外延式的发展方向转向内涵式的发展,从而促进船舶业的快速发展。
3.2 政府对船舶业军民融合的政策支持
船舶业的军民融合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是实现我国强军富国的战略决策。在党的十八大中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揭开了船舶业军民融合的序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国家又进一步开展了推动进行军民融合深度的活动,以及将军民融合作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而且将其归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布局,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作出了适宜的战略部署。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又进一步强调,要为军民融合的深度发展提供法治上保障。以上的各项政策,都表明了国家对船舶业进行军民融合提供政策上的支持,有利于船舶业在军民融合的推动下进行长远的发展。
4 船舶业进行军民融合取得的成绩
4.1 船舶业的产业领域得以拓展
船舶业进行军民融合式的发展要求打造军民结合式的产业格局,船舶业根据船舶工业产品、技术特点、市场需求等,按照按照“基本能力建设满足产业发展共性需求,适应产品相关多元化柔性生产能力建设”的思路,对军民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以达到技术资源、生产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中船重工在进行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的骄人的成绩,统筹规划建设了一批30万吨、15万吨、10万吨级船台(坞)和一批先进工艺设备,既保证了军船建造的需要,又提升了民船建造的能力,逐步形成了以军品为根本、以民船为主业、以非船为延伸的产业格局,产业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
4.2 船舶业的融合渠道得以拓宽
船舶业在进行军民融合的过程中,应坚持开放发展、扩大军工开放,从产品、资本等多个层面与外部企业、社会资本合作,拓展了军民深度融合渠道。
在产品开放融合层面,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为例,按照“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生产、专业化协作、本地化配套”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各种形式加大与外部合作,建成分段制造、钢材加工配送、舾裝及管子配套加工、上层建筑制造、舱口盖制造、轴舵制造安装、海洋工程、造船设备制作及非船产品制作、物流配送等九大专业化配套制造场地。
5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船舶制造业应该借助军民融合浪潮的助力,克服融合过程中的问题,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军工方面技术上的优势,借助国家对于军民融合的强大推动力,从而获得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瑞新. 军事工业军民融合的机制与体制[J]. 军事经济研究, 1994(01):48-53.
[2] 王逸南. 船舶发展趋势浅析[J]. 黑龙江科学, 2016(09):108-109.
[3] 赵洪冉, 赵智萍. 核动力在民用船舶上的应用[J]. 中国水运, 2014(0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