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问题及建议

2017-07-09洪泽鑫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8期
关键词:县域经济财政发展

洪泽鑫

摘 要:县域经济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整体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增长。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相比,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滞后,财政方面存在较多问题。除了应加大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还应当加强财源建设、支持经济发展。

關键词:县域经济;发展;财政

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进入新常态,支撑经济发展的国内条件以及国外环境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这一阶段,县域经济发展也处于一个新的状态,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承担了至关重要的使命。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让国家开始思考如何保证其发展的稳定与长久,在财政政策方面对县域经济发展实行更加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适当调整现行的财政体制。

一、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县域经济是中国地方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一直是经济理论界和实际部门热议的问题。现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且不平衡,经济产业层次较低。经济是财政的基础,县域经济的滞后导致财政困难日益突出。

二、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

第一,财政入不敷出,收支矛盾尖锐,制约了支持经济发展的力度。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财政的支持,然而时下很多的县域财政收支不平衡,支出远远大于收入,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尤其在近几年来,受到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很多的县域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变慢,随着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差异等,加上分税制财政体制固有的不足和矛盾,这一体制的实施和运行,都加剧了全国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不利于缓解全国区域分配不公,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实施和深化,致使全国性的县乡财政困难有扩大的趋势,凸现出“三农”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困扰。部分县区的财政属典型的“吃饭”财政, 仅兑现公教人员四项基本工资及各单位的正常运转就存在着巨大的支出压力 , 根本谈不上拿出财力支持经济与事业的发展。

第二,资金的限制也导致财政的职能难以发挥。首先,我国对于县级的工商业经济的补助一般较少,相关财政部门对于这些比较小的企业缺乏了解,监管力度不够,企业缺乏经济扶持,同时企业在银行贷款困难也阻碍了县级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其次,县域财政对于农业的投资面窄,不具备规模效应,使得收支也比较单一,而且对于农业的投资不集中、不连续使得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同时一些地区的农业产品出口率不高,在当地没有形成企业规模,限制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三,一般的地区财政费用中,相关公教人员的工资占据了县域财政收入中的一大部分,同时县市一级还存在企业需要扶持,需要招商引资等财政支出,这些对当地财政都造成一定的压力。我国县域管辖的城镇,一般其收入主要来源还是农业,收入不高,因而财政收入相对较低,加上财政供养的人员过多,编制困难,这都使得财政负担过重,部门优化缓慢。再加上资金的调度难度大,公教人员的工资按照月份发放和同期其他部门也需要资金的支持等诸多影响因素,使得财政资金的周转更加困难。

三、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政府财政作为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物质基础、政策工具、体制保证和管理手段。运用财政政策工具,促进县域经济健康发展,是政府财政政策及其制度安排中重要的内容。财政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工程 ,必须从多个方面同时做工作,才能从整体上对县域经济有所提高。

(一)加大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

从中央层面出发,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作用最大。一是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农业基本建设投资比重应该提高;二是国家财政增加对县域经济社会的要素供给支持,特别是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三是国家财政对农业经济的结构调整供给支持需要加大,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已推进多年,但至今收效不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结构调整缺乏强有力的财政支持,结构供给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够显著。

(二)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对县域内的一些企业进行大力的扶持

当地财政部门可以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县域经济发展,可以采取“一抓特色、二抓升级 、三抓拓展”的方式,对区域内现有的一些企业采取减负优惠的政策。将企业按照规模分成大中小三级,对于相对大型企业可以实行减少负担的政策,实行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对于区域内的中小企业的帮扶力度应该更加大,因为中小企业相对缺少经济实力,所以可以适当的采取企业贴息和企业补助,通过实际的手段来加快推进区域内中小企业从传统企业向新型企业升级的速度,使其更加具有行业竞争力。同时还应该帮助区域内的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转型,通过现有科学技术和财政的帮扶,建设新型的节能减排基地,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使得区域内企业长久稳定的运行。

(三)支持县域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一定的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现有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整合现有财政支出,帮扶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提高县域农业的整体水平。在此基础之上 ,还应该注意对现有的服务业发展的支持,在发展当地企业和农业的同时还应该注意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区域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流通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产业。

(四)提高对县域投资平台的建设力度

这主要包括对县域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建设。在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和一些省级的信用担保公司进行合作,根据区域实际情况对其实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建立一个相关的担保体系。在此过程中,提高区域内一些中小企业贷款的担保能力,以利于形成规模化经营;财政还应该投入相关的专项资金来保障信用担保体系的稳定。与此同时,还应该大力发展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区的经济发展,可以在更小的范围内在更细化的人群中进行经济投资,当地的农民、商户和民营企业等可以将资金投入到当地的农村信用合作金融机构中,既提高了当地资金的运转,同时还保障了县域经济发展中所需要的资金。

四、结语

与高速发展的城市经济相比,目前县域经济的发展滞后。人口和国土占绝大部分的县区,尤其是经济不够发达的落后县区,越来越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财政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区域单元,包括县、乡(镇)、村经济,具有多重性、综合性和基石性等特点。因此,作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县域经济需要有一个大发展。除了应加大国家财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还应当做大县域财政经济蛋糕,扶持县域内的一些企业、发展现代农业以及提高对县域投资平台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调控经济的职能作用,通过运用税收、财政贴息、信用担保等政策工具,为县域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营造更加规范、公平、开放的外部环境,在做大县域经济总量基础上,逐步增强县域财政实力。

猜你喜欢

县域经济财政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略论近代中国花捐的开征与演化及其财政-社会形态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河北省县域经济产业集群问题研究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浅议县域经济在招商引资中面临挑战和机遇之探析
医改需适应财政保障新常态
县财政吃紧 很担忧钱从哪里来
增强“五种”意识打造“五型”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