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利用行为研究

2017-07-09周然

科学与财富 2017年18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类信息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扩散。面对巨大的信息流,大学生能否有效获取和运用各类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信息发现与利用能力将成为其成长的关键。本项目通过对安徽蚌埠市,得出“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利用行为的相关结论。针对现存问题,提出优化大学生信息利用行为的对策与方法。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信息利用行为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报告以来,“互联网+”一词持续升温。它表示了传统行业深度融合互联网,最大发挥互联网的经济价值。[1]在经济发展的环境下,大学生的价值观改变了,面对新环境大学生的信息行为也受到很大影响。

1.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1.1.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根据2015.《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的互联网主要指标[2],绘制图一,表示2000年至2014年互联网上网人数及宽带接入用户的变化规律。可见,自2006年起,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大幅度增长,于2014年增长至64875万人。宽带接入用户数也保持稳定增长,于2014年增长至20048.3万户,但增长率不断下降,由2003年的242.8%降低至2014年的6%,以上数据反映了我国互联网已发展至较高水平。

图1 2000~2014年 互联网上网人数及宽带接入用户数统计表

1.2.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较强的兴趣和接受学习能力,自然成为了网络最频繁的使用者。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在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中,98.3%的大学生拥有私人电脑。同时,蚌埠的四所大学校园均已覆盖Wi-Fi,宿舍、教室和图书馆中也有为学生提供网络服务的宽带接口。学校中信息传递和交流也基于互联网,学生和老师通过网络系统进行选课、缴费、校园卡充值、设备保修等事务。在校园之外,大学生的生活也与网络息息相關,e-pay的广泛使用使大学生的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

2. 信息利用行为相关概念

2.1. 信息需求是信息行为的驱动因素

人的信息利用行为源于信息需求的趋势,即因需要获得信息需求上的满足感而产生信息利用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信息需求主要分为直接获取型、信息传递型和和信息资讯型。[3]①直接获取型: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和获取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对原始信息的直接获取需求。信息源主要来自网络、图书等;②信息传递型:信息传递型的需求分为单向输出和双向交流两种。单向输出是指个人向外界输出信息,比如通过网络发布通知、发表研究报告等。双向交流是指既发布信息,又获得信息反馈,这种交流方式在大学生中极为普遍,比如发mail、blog等等;③信息咨询型:大学生身处校园之中,接触的社会群体有限,时常遇到一些使他们困惑的问题,比如毕业后方向的选择、如何择业、获取升学经验等,需要专业人士或经历丰富的人予以解答,针对个人情况给出建设性意见。4

2.2. 信息利用行为的定义

从信息搜寻渠道、信息来源类型、搜寻行为种类、搜寻策略、搜寻历程五个方面来看,互联网环境下信息利用行为是由用户在这种环境下的信息需求为指导,为回答某一问题、解决某个疑难、补充某方面知识等从某个信息源查找有关信息以满足实际需求的行为和过程5。

3. “互联网+”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利用行为研究

本文的调研范围是安徽省蚌埠市大学城的四所高校,针对大学生群体设计调查问卷,采用面访和网络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进行调研。综合四所高校的实际情况,共发放200份面访调查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89份。网络问卷回收159份,排除外校及社会人员填写的问卷,有效问卷145份。共计334份。调查时间为2017年3月。

3.1. 大学生网络信息需求分析

3.1.1. 信息需求内容

问卷中的一道多选题“你平时上网获取的主要信息为?”给出休闲娱乐信息、专业知识及学术信息、新闻等选项,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由此可见,受调查者的信息需求内容具有多样化特点。每个学生的信息需求不止一种,一般为三种及以上。

有关休闲娱乐信息的需求占26%,居首位。在面访过程中,了解到,运用网络,学生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为收发微信、浏览门户网站(如新浪微博、豆瓣等)、用APP听音乐等;查询专业知识的需求占21%,位居第二; 16%的学生关注国内外新闻,目的是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此外,10%的学生关注就业信息,根据相关性分析可知,其中大部分为大三、大四的学生;9%的学生期望了解生活用品信息,其中多数通过浏览购物网站的方式得以实现。

3.1.2. 网络信息获取目的

我们通过提问了解大学生上网获取信息的目的,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可见,大学生上网获取信息的主要目的和信息需求内容有些许出入。其中,学习需求占36%,主要为免费学习资料共享;生活需求占25%,多数出于网购和与家人朋友保持联络的目的;工作需求占15%,包括获取就业信息及为社团工作时的信息交流;其他需求占7%。

3.2.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利用行为研究

信息需求是人受到环境的影响后所做出的基本反应,但并不做出反映。而大学生的信息利用行为是在需求的驱动下,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达到信息获取并运用得目的。因此,大学生具有信息获取的能力,但每个人能力大小有不同,收到教育程度、信息敏感度、是否会使用工具等因素的影响。

3.2.1. 主要信息来源

为了解大学生信息获取来源,我们设计了相关问题,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可见,蚌埠地区大学生主要信息来源是网络数据库,占总人数的59%,其中包括运用网络数据库(如CNKI)、校内图书馆、网络搜索引擎(如Baidu);门户网站占24%,主要包括网易、新浪、知乎等信息发布网站;纸质文献、电视广播等占余下15%,说明非网络信息占信息来源的比重在减小。

3.2.2. 利用网络信息频率

为了解大学生上网获取信息的频率,我们提出了上网时间的问题,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可见,33%的受调查学生每天上网2~3小时,其中包括使用电脑上网和手机上网;31%的学生每天上网1~2小时;15%的学生日均上网时间达到3~5小时,有4%的学生上网超过5小时; 17%的学生上网时间控制在1小时以内,大三、大四准备考研的学生居多。

3.2.3. 信息查询方式

如表5所示,学生们最常使用引擎搜索,占调查人数的62%,大多数学生选择这种方式是因为它的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可查询各种信息;校内图书馆网站查询位列第二,占19%,因图书馆数据库资源有限,多数学生不会选择这种查询方式。

3.2.4. 信息处理能力

在面访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能够运用搜索信息,但实际运用能力较弱,很难灵活运用网络查询到的知识。多数学生只能利用直接获取到的信息,而不能将它们与自己的经验、知识相融合,如:做课堂论文时,多数学生选择直接复制网络上现有的文章,不加修改。

3.3. 大学生信息利用行为特点

3.3.1. 娱乐倾向性强

调查发现,蚌埠地区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休闲娛乐。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学生们的分辨能力较弱,多数学生只能利用娱乐消遣性信息,没有培养自主学习习惯,不能充分利用好现有的信息资源。

3.3.2. 网络依赖性强

从大学生使用网络频率这一指标可见,大学生比较依赖网络。由于网络的普及,大学生可以轻松通过搜索引擎和数据库获取信息,然而这种便利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比如:学生利用手机作弊、直接复制现成的学术成果等。

3.3.3. 获取信息能力较弱

大学生不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多数学生选择直接用Baidu、Google等搜索引擎,只能搜寻到网络上的浅层信息。少量的浅层信息局限了学生们的思维,相应的,他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也不断在下降。

4. 优化大学生信息利用行为的建议

4.1. 学校加强数据库建设

多数学生因为校内数据库中信息资源量少而放弃使用,转而直接利用Baidu等入门级搜索引擎。学校应该加强数据库的建设,扩建数据库。同时,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推荐学生使用校内数据库。

4.2. 教育学生文明使用网络

因为诸多学生自制力较弱,不能很好抵制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建议社会和学校加强对学生文明使用网络的教育。教导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杜绝低级负面的信息;教育学生尊重知识产权,不盗取他人成果。[6]

4.3. 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有针对性地提出网络文明规范条例,以此约束大学生的信息利用行为,使学生上网更加规范化、文明化、高效化。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科技频道.学者热议李克强的“互联网+”概念[EB /OL].[2015-03-06].http: // news.xinhuanet.com/info/2015-03/06/c_134042655.htm.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 //www. Cnnic.net.cn.

[3]王良成.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信息需求与利用行为调查研究[J].情报科学,2002(2):217-221

[4]沙勇忠,任立肖.网络用户信息查寻行为研究述评 [J].图书情报工作. 2005,(1).

[5]丁宇.网络环境下广州大学生信息需求与利用行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34-36

[6]张宏深化网络时代大学生信息用户教育工作[J].中国图书情报科学,2003(1)

作者简介:周然(1995-),女,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在读

项目名称: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编号:201610378607(敬请印在书上)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