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思想有“力”起来

2017-07-08杨红兵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议论文观点作文

杨红兵

在平常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写作议论文时有一个共同的毛病:观点没有任何递进,即同一论点在不同段落反复论述。或许有人要说,这是反复强调论点,以利于观点集中。在笔者看来,这其实是误读。观点集中并非同一论点重复陈述,观点鲜明并非排斥发散思维,其实,聚焦后的观点更需要作者全方位、多元化地解读,也就是要从各个不同层面剖析问题、分析原因、揭示本质、阐述危害。

如果考生一味地在同一层面重复论述,这类思维可归为“原地打滚”或“原地踏步”,也就是高考阅卷组通常定性的那种说理“平面滑行”型。阅卷老师读这类作文,会判定这类考生写作思维单一板滞,说理兜兜转转,重复累赘,味同嚼蜡。这类文章在高考阅卷中即便不偏题,打分也不会超过四类下。那么写作时如何走出线性思维的怪圈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思维的掘进程度,在追问中深度挖掘,从因果、条件、影响、本质等多角度着力剖析,在论证的方式上变通等。

几度追问,力求全面

在写作议论文时,不少学生有这样的困惑:我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我就是学不会分析。其实这是个谬论,因为没有分析就不会形成有效的观点。有些学生的作文观点貌似是正确的,殊不知,这些观点基本上是材料中直接显示,或者暗示出来的,他们未必有自己的见解。为什么很多学生的作文没有可读性?因为他们的作文空话、套话一大堆,他们的作文仅仅是围绕着材料中关键词的兜兜转转,而没有质疑和追问的意识。

写作是一种逐层深入、不断否定自我的思维活动,如果大家还没有质疑、追问的写作习惯,建议大家不妨在写作时这样问自己:事情真是这样吗?有没有其他可能?有没有更合理的解说?这样的观点能否经得起实践和时间的检验?……笔者认为,如果一个考生在平时养成了这样的追问习惯,他的思维就不可能停留在“浅水区”,面对矛盾的、繁杂的问题时,他就可以积极主动地思考,他对问题的认识也就可以更加的全面、客观、真实,在写作时也会迸发出一个又一个思维的火花。

事实上,虚拟与真实的靠近,人工智能与人类的相似,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思考一个问题,即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人究竟与我们创造出来的虚拟之物有什么区别?人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地方究竟在哪里?

我认为是人性。如尼采借查拉图斯特拉所言:“人之所以为人,便在于人是一个桥梁,人应当被超越,若我们沉迷虚拟,我们便将停滞。”我认为,我们应该在VR的帮助下,更好地追求更高的东西。VR为物,应被我所用,也许终有一天我们人类将进化为尼采所预言的“超人”。虚拟让我们更加拥有身为人的自觉,但我们应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甚至超越虚拟。(节选自2016年高考浙江卷优秀作文《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

在虚拟与真实的临界点,在人工智能与人类的交替带,许多人都感到困惑、迷茫,但本文作者却能通过追问人与其他事物的本质区别,从而给我们解答了疑问。作者认为人不能被虚拟所束缚、奴役,而应将虚拟之物作为工具,为我所用。这种思维的高度应该是建立在深度追问的基础上的。

多元视角,力争辩证

苏轼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写议论文也是如此,从不同立场看,思考的视角就不同,换一种眼光或许大家对事物的认识也就会有更新的视角,对事理分析也不至于走主观抒情的偏见之路。这就要求大家平时思考问题时充分发散,既要有不同对象的视角,又要有不同时空的视角;既要有核心原因、本质、影响的揭示,又要有次要方面的分析。写作时,大家应该把事物置于一个动态变化的情境中分析,不断拓宽自己思考的范围,说理切忌静态观察、单点思考、片面解读。

我绝不否认语文课堂学习对我的帮助。在老师的引导下,我将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并形成了举一反三的答题能力。但因为时间、内容和目的的制约,我不能尽情尽兴地畅游书海,我也绝不反对社会实践对语文素养的推进作用。书到用时方恨少,只有在实践中,我们才会发现并悔恨自己读的书太少,从而产生读书的动力。但每天都被试卷困住、连话都难得说上几句的我们,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实在是少之又少。于是,课外阅读帮我弥补了前两者的缺陷,充实了我的生活,开阔了我的眼界,提升了我的能力。

闲时速览。俗话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是的,我们很忙,但再忙我们也有“機”可乘。我通常会在每天三顿饭的前后看上几页书,这既是调解,又是放松与充实。“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闲时广读课外书的习惯,让我赢得了“小博士”的称号。

闷时悟读。还记得韩国总统朴槿惠吗?她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在我的困难时期,让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我的经历肯定不比朴槿惠的跌宕起伏,但我却非常赞同她的“一个处在困境中的人能被一本书拯救”的观点。我们都有被师长误解的时候,也曾经受过考试失利的打击,不被青春所包容的瑕疵常常会触动我们的痛点。每当此时,传记中那些伟人博大的心胸、远大的志向、执着的追求就会成为灿烂星光,指引我走出情绪的泥淖。(节选自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书海纵目方能挥洒人生》)

本文围绕课外阅读,阐述了如何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开始采用辩证分析的手法,分析了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对语文素养提升的帮助,同时也指出其局限性,从而水到渠成地提出课外阅读恰好弥补了自己的短板。接着作者聚焦如何阅读,分类讨论闲时速览、闷时悟读,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不同情境读书之法也不一样,这种因境而读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可贵的是,作者的论述视角不断变换,既有聚焦自身的现身说法,也有概述性的成长感悟;既有名言俗语的共鸣,也有范例的演绎。

论证多变,力图可读

有些考生的作文,看起来也有一定的思想,但为什么没有可读性呢?笔者认为,除了缺乏文采之外,还有以下问题:有些考场作文,论证过程非常粗糙,整篇就是在“干耗”道理,或者就是重复举例论证。为什么会出现这类议论文呢?因为这些考生长期以来养成了一种慵懒、侥幸、不肯作为的写作心态。其实,思想的“立体”最忌讳的是满足现状,不肯变通,长期习惯于用某种思维方式来写作,或许昨天屡试不爽,但今天若还是凑合,那么明天必然是“自掘墓穴”。唯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综合运用,因境而变,文章的思想才能“站起来”,文章才有可读性和立体感,说理才有恒久的生命力。

依然优秀的第一个孩子被对待的态度落差如此之大,连我也不禁为他感到委屈。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许多人奉行苛求完美的极端精英教育,向往着“高处不胜寒”。从虎妈狼爸,再到“提高一分,横扫千人”的高考标语,人们的神经都成了一张绷紧的弓,生怕遭受横飞而来的一记耳光。

可是,有这样一个朴实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心心念念着“直挂云帆济沧海”,却忘了挫折与起伏才是人生的常态。“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力量,就在这起伏之间。宽广的大海永远不会如一潭碧湖般文弱恬静,清浅的水面可以保持平稳,但也失去了承载大舟的能力。(节选自2016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Ⅰ优秀作文《起伏的波浪才更具力量》)

本文主要针对优秀孩子的遭遇,以分析人们的前后态度,综合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等说理方式,简洁而生动地给社会上的部分人画了一幅“丑相”。接着作者转向证明,以名句串联和比喻论证的形式,形象而意蕴深长地告诉人们,没有起伏的人生不是健康的人生,没有低谷难显高山,允许缺点才是完美的人生,思想辩证而深邃。

猜你喜欢

议论文观点作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观点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议论文应以“理”服人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