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发掘本土资源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
2017-07-08罗秋云
罗秋云
今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其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丰富多彩的多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基本构成”。为弘扬和传承丽江优秀民族文化,丽江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省里的指示精神,结合地方实际,在教育系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民族文化传承措施。
第一,强化民族文化教育的领导与管理,健全民族文化教育研究体系
丽江市委、市政府提出“民族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纳西族、彝族、傈僳族、白族、藏族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文化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从中小学抓起,继承好民族传统文化。要通过民族文化教育,把丽江建设成民族文化强市。”同时,还要求学校以打造“歌声校园、书声校园、书香校园”为宗旨,加强管理,大胆改革创新。这一思路为丽江市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民族文化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丽江市民族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确立了以美育为核心,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陶冶情操,发展个性,挖掘潜能,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目的;以继承、借鉴、革新、推广传统的、民族的、地方的民族文化精华为途径;以普及民族民间艺术教育,充实现行音乐、美术教材,改革课内外民族文化教育方法和手段,改革民族文化教育科研、评价体系为内容的工作思路,逐步完善中小学民族文化教育的框架体系。与此同时,市属学校及区县教育局也组建工作机构。从市到县区、校组成了较为完备的民族文化教育研究领导管理体系,保证民族文化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顺利开展。
第二,有效利用各种渠道,加强民族文化教师培训
近年来,丽江市采取内培外引、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途径,切实加强艺术教师队伍的培养。
一方面加强培训,鼓励艺术教师提高专业学历层次,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民族文化教师培训,多管齐下。同时,还制定了《艺术教师培训方案》,自2003年至今,先后举办了7期民族文化传承教师培训班,对全市中小学、幼儿园专兼职音、美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进行纳西族史、纳西拼音、东巴文化知识、民族歌舞、纳西童谣等专业培训,将现代教育理论、国内外民族文化教育现状及发展趋势、专业技能、教学艺术等纳入培训内容,内聘本地人才,外聘专家学者授课,参训人员累计达 5 000人次。
另一方面,不断培养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以纳西族人民千百年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男女老幼能歌善舞、有比较厚实的民族艺术底蕴为社会基础,充分利用丽江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以“爱我民族”“爱我家乡”“赞美丽江”为主要内容,以丽江古迹密集、景观荟萃、名人众多、历史文化悠久、宗教文化神秘、民族风情迷人、民族民间艺术文化丰富多彩等地方特色为生动教材,深入开展艺术教师培训工作。
第三,打造特色校园,营造人文环境
丽江市坚持把學校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充分展示民族特色。一是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体现民族特色,展现民族风貌。在校园建筑、休息活动场所,根据实际情况配备民族体育设施、悬挂乡土名人画像名言、乡土风景画等。二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包含民族特色内容。结合当地民族传统,创作有民族特色的校歌,设计有民族特色的校徽,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上融入民族文化内容。三是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反映民族精神。培育未成年人对家庭、学校、家乡的民族情结和亲情观念,逐步升华其对伟大祖国、伟大民族的热爱,以此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未成年人的健全人格,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四,充分利用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构建民族文化教材开发体系
中小学教学内容改革的核心是教材改革, 要使传承民族艺术文化更系统、全面和规范,关键在于有一套传承民族艺术文化的地方民族艺术教材。丽江发动当地深有影响的民族作曲家、民族音乐家、民族美术家、民间艺人、民族工艺制作者、东巴学者、宗教人士、科研人员、文化艺术工作者等,形成强大的传承民族艺术文化、推动民族文化教育改革的队伍,全方位对丽江文化艺术瑰宝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进行诊脉。从东巴艺术、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民间美术4个方面挖掘、收集、整理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编写出民族文化教育乡土教材,并于2005年通过云南省中小学教材审编委员会审定,在全市范围内使用。同年,全国农村艺术教育经验交流会在丽江召开,丽江市艺术教育教研成果赢得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赞誉。玉龙县、古城区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农村民族文化教育实验县”。于2008年出版《纳西儿歌》《纳西经典民歌与诗词》光碟,向全市学校发行了6 000余张,进一步充实了民族文化教育教学内容。聘请当地艺人到校培训教师或长期授课,地方艺术课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为保证课程开设,利用多种行政手段,督促各中小学开齐开足音、体、美课程,并要求各学校按艺术课程总量的15%左右开设地方艺术课程。从2014年开始,部分学校又增设“民族文化传习课”,每周一节,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习。
第五,依托地方民族文化,去粗取精,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学
丽江市63个乡(镇)及办事处都有各自的文化生活习俗,民族民间文化底蕴丰厚。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依托地方文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依据当地民族音乐,依靠当地民间艺人,总结整理出具有丽江民族特色的音乐作品、手工艺作品的设计制作方法,从中精选适合编入校本教材的内容,对以往使用的音乐、美术教材进行改革创新。玉龙县黎明乡茨科完小就是依托地方民族文化,取得民族文化传承与素质教育双丰收的典型范例。茨科完小通过联合退休教师(当地有名望的民族民间艺人)秦继尧,组建乐队(二胡队、扬琴队、笛子队、民乐队、合唱队),自制民族乐器进行演出训练。通过训练,大部分学生在音乐才艺方面,如乐器演奏、歌曲演唱等方面都有一技之长。学校每周一次全校性文艺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平台,达到培养综合素质的目的。学校还在各种节日期间到乡村社区进行演出。这些活动不但促进了学生艺术技能的进步和心理素质的提高,而且成为当地社区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六,扶持民族文化教育特色学校,总结推广,辐射全市
重点扶持与普及提高相结合是丽江市民族文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路。1999年,原丽江县开始进行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时,县教育局就组建了“一团五基地”,即纳西娃娃艺术团、黄山民族舞基地、白沙细乐基地、拉市民族打跳基地、黎明鍋庄舞基地、塔城勒巴舞艺术基地。市教育局以此为龙头在全市铺开民族文化教育,各学校结合实际情况纷纷建章立制,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不断完善民族文化教育网络。在一批骨干教师的倡导和影响下,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到民族文化教育活动中,很多学校成立了合唱团、器乐队、舞蹈队等兴趣活动小组。在“一团五基地”精益求精发展的同时,扶持了一部分有艺术特色的学校。各区县学校利用当地资源,注重特色,积极探索艺术教研,大批学校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方针的指导下,组建东巴舞表演队、开设“纳西语、汉语”双语教学班、纳西族民间艺术传习班等,使丽江市民族文化教育如雨后春蕾,迅速发展。
第七,广泛利用社会资源,促进学校民族文化教育教学,使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相结合
随着丽江旅游业的发展,社会各界人士进入丽江,关注丽江,以各种方式支持丽江的发展。2006年8月,玉龙县塔城乡被中国艺术家协会命名为“勒巴舞之乡”,塔城中心完小被授予“勒巴舞艺术传承基地”牌匾。2007年5月,塔城乡暑明村被丽江市文化局正式命名挂牌为“东巴生态文化保护村”,暑明小学被授予“东巴文化传承基地”。陇巴完小被中国丽江勒巴舞传承协会授予“勒巴舞传习基地”。2008年9月,在丽江民族文化研究会的全力支持下,在民族文化底蕴较为浓厚的玉龙县鲁甸乡新主村完小挂牌成立东巴文化学校,聘请当地东巴继承人为学校的东巴文教师,在全校三至六年级每周每班开设一节东巴文化课。2008年7月,深圳市松禾成长基金会成立了“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少年合唱团”——中国丽江·深圳松禾慈善基金纳西族少年合唱团,随后,又在黎明乡云旅希望小学组建傈僳少年合唱团,基金会派专家或聘请当地艺人对团内人员进行培训。2008年10月16日,纳西族少年合唱团的36名学生赴深圳参加国际旅游文化节演出;2010年5月至6月间,纳西少年合唱团和黎明傈僳少年合唱团再次赴深圳参加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文艺演出,他们的精彩演出,赢得国内外人士的赞誉。
历经多年的积淀与发展,丽江市民族文化教育工作已逐渐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丽江市将继续深入发掘本土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将民族文化教育推向新的高度,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