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51问答

2017-07-08

云南教育·视界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校发展教育

一、《规划》起草的背景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重要时期,是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闯出跨越式发展路子的关键阶段,是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好《云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至关重要。按照国家和省统一安排,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教发厅函〔2014〕134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我省“十三五”規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14〕4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十三五”省级重点专项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云政发〔2015〕94号)要求,省教育厅组织开展了《规划》编制工作。

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十二五”时期,云南教育事业取得突破性进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学前三年毛入园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主要发展指标差距仍然较大,教育已成为云南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的短板之一。因此,必须着眼于云南发展的新定位,着眼于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着眼于民族团结进步,着眼于人才的培养和聚集,着眼于民生保障和扶贫攻坚,着眼于未来发展,抓好教育事业。在认真总结“十二五”教育改革发展成就与经验,分析研究云南教育改革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问题以及面临的机遇、挑战的基础上,从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的“三个定位”和陈豪省长对云南教育发展提出的“六个着眼”出发,对照《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本着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当,又充分考虑云南教育的现实基础的原则,科学设定我省教育事业“十三五”发展目标。

二、为什么说《规划》对于云南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重要阶段。只有编制实施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才能确保到2020年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的《规划》,着眼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未来五年我省教育发展做出全面部署,充分体现省委、省政府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

编制实施《规划》,是省委、省政府领导、组织、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有利于明确全省未来五年教育发展的总体方向、目标任务、大政方针,合理引导社会共识和市场预期;有利于全省集中力量和优势,谋划重大项目建设和关注薄弱环节;有利于凝心聚力,抓住用好国家战略机遇,应对重大风险挑战。

三、《规划》编制过程中如何体现开放民主原则,提高公众参与面的?

《规划》编制工作组一直秉承开放民主的原则开展规划编制工作,主动引导公众参与规划编制。2015年11月、12月先后两次就《规划》(征求意见稿)征求委厅领导和各部处室、直属事业单位意见,全面征求了16个州市教育局和69所高校意见,并提交201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征求与会代表意见建议。2016年2月将《规划》(征求意见稿)送各省级有关厅局,省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部分省人大、政协委员征求意见建议。2016年8月25日-9月7日再次就《规划》(征求意见稿)通过教育厅官网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共收到意见建议5条。编制组对社会各界所提意见进行梳理分析,经组织编制工作组和省教育厅部分处室人员进行集体研究讨论,采纳了其中绝大部分意见建议,对《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完善。

四、“十三五”期间云南教育事业发展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第一,国际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21世纪全球经济格局和发展方式面临重大调整,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异军突起,中国经济发展需要更大的创新,迫切需要教育在理念、管理、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机制等方面进行变革,为经济转型升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提供知识支撑和思想引领。

第二,国内形势发展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云南恰恰处在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洼地”,要确保国家整体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云南就要大力解决教育民生问题,维护教育公平,并积极采取创新性的落地措施,配合国家完成一些新任务。

第三,云南发展新定位带来的机遇。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我省考察指导工作时指出,“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来,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云南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期间,云南要加快推进民族团结教育、生态文明教育、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开放,将云南建设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区和面向南亚东南亚教育辐射中心。

(二)面临的挑战

第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由于历史、自然环境等多种原因,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还没有充分体现,保障教育经费稳步增长的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办学条件与育人环境有待改善。

第二,教育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云南教育主要发展指标仍处于全国较后位置,与发达省区的差距仍然较大。教育发展不平衡,民族、边远、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明显滞后。教育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优质教育资源总量规模不大,难以越来越高涨的高质量的教育需要。

第三,教育治理能力需要提高。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难度大,面临诸多体制性、制度性障碍,管办评分离推进缓慢,学校自主办学能力不高,社会参与教育发展的机制还不成熟,群众关注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亟待解决。

第四,教育人力资源建设需要加强。教师队伍不仅在数量上存在总体性不足,而且也存在着结构性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迫切需要提升,中小学骨干教师队伍、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和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亟待充实提高。

第五,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学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和方式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的需要,教育教学质量总体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亟待提高,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缺乏强有力支撑,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

五、《规划》如何贯彻和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规划》以创新发展理念推进教育活力。以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政府在创新中的引导作用,不断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教育创新机制,加快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和办学体制,推动创新驱动和协同创新,实施“双创”教育等。

《规划》以协调发展理念促进教育结构优化。以协调发展理念,引导教育系统内部的协调,减少系统内部的矛盾冲突,主要是实现区域之间的教育协调,城乡之间的教育协调,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协调,不同学校之间的协调等。以协调发展,引导教育与社会大系统的协调,增强教育对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和引领能力。

《规划》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教育可持续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观;推进绿色校园建设,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实施教育绿色评价,促进学校和学生自主发展。

《规划》以开放发展理念扩大教育资源。抓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东盟经济贸易自由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GMS等区域性组织的发展机遇,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驱动,重点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教育交流合作,将云南建设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辐射中心。

《规划》以共享发展理念促进教育公平。以共享发展理念,维护教育机会公平,突出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保障每一个孩子的受教育权利;以共享发展理念,加快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保障每个孩子的教育结果公平,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六、《规划》确定的“十三五”云南教育发展思路是什么?

第一,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個全面”战略布局,从战略层面构建云南教育发展的宏观思路。

第二,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从具体的发展理念、原则和价值导向方面,明确云南教育发展的基本思路框架。

第三,以云南发展新定位为抓手,构建云南教育发展的特色路径和内容,打造民族团结教育示范区、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辐射中心。

第四,从云南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入手,以补齐教育短板,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来构建云南教育跨越式发展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第五,以国家战略实施为契机,将云南教育发展融入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实现云南与国家发展的同步,从而助推云南教育发展。

第六,结合云南实际,以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为目标,抓住发展的新机遇,提出用新思路、新机制、新方法,闯出云南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七、“十三五”期间云南教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一)宏观目标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有效落实;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较好效果;教育布局结构得到优化,办学条件有效改善;教师队伍素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初步建立起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人力资源水平明显提升。

(二)中观目标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重视发展民族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扶持发展民办教育。

(三)具体目标

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9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5%以上;129个县、市、区全部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以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

八、“十三五”期间云南教育发展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第一,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重视发展民族教育;积极发展特殊教育;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第二,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强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提高教育改革的领导力、统筹力。推进管办评分离,加快政府简政放权,提高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现代评价体系,理顺征服、学校、社会之间的关系。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高政府对教育的宏观管理能力,增强学校内部治理能力,实现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治理的和谐格局。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兴办教育,增加办学活力。

第三,转变教育发展方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增加主体的内在动力。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教育供给的质量和有效性。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增加教育发展动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增加教育创新能力。推动教育精准扶贫,提高受教育者劳动生产力水平。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深度运用、创新运用,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将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不可少的手段。

第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引导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从师范生教育到教师教育构建一套全方位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体系。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构建一套有利于促进教师发展、增强教师服务能力的管理体系。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维护教师的权利,增强教师的职业归属感。

第五,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完善地方教育法规体系,切实做到云南教育有法可依;全面推进教育部门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各级各类学校依法治校;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建立科学的教育决策机制;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

九、“十三五”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主要举措有哪些?

一是落实政府发展学前教育责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努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总量;积极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二是重点发展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加强乡镇中心幼儿园和人口较多农村幼儿园建设。三是全面提升保教质量。继续实施省级示范幼儿园创建和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制度,缩小城乡、区域间学前教育差距。

十、发展农村学前教育主要采取哪些有力措施?

以县、市、区为单位实施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及后续行动,财政投入继续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推进“一乡一公办”“一县一示范”幼儿园建设。继续实施示范幼儿园对口帮扶薄弱幼儿园制度、农村幼儿园教师特岗计划,多途径解决教师编制、待遇问题。构建科学的评估体系,防止和纠正“小学化”倾向。

十一、如何应对“全面两孩”政策后人口变化影响,有针对性地扩大学前教育资源?

一是实施好幼儿园“五个一批”建设工程;二是建立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三是适当调整教育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扶持建设一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四是多渠道扩大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招生培养规模,加快配齐幼儿园教职工;五是探索幼儿园与妇幼保健机构合作,面向社区和家长开展早期教育指导和服务。

十二、如何确保“十三五”期间全省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目标?

一是推动县域内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县、市、区域内校长教师资源和教育装备资源,加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建立和完善县乡两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督导、评估、检查和问责制度。

二是缩小区域、城乡、校际教育差距。加快实施“全面改薄”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并办好寄宿制学校、边境地区学校,保障教学点基本办学需求。加快实现义务教育装备标准化。

三是全面落实“控辍保学”目标责任制。落实好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政策,完善特殊群体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保障制度和关爱体系。

十三、怎样确保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

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同时,将积极完善校长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和保障体制,推进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采取集团化办学、学区化管理、教育信息化等措施,加速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

加大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和教育发展薄弱环节的扶持,启动城镇中小学校建设专项规划,在新增人口较多的地区优先建设学校,“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决不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十四、怎样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坚持“两为主”政策,保障每一位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平等就学权利;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推动“两免一补”资金和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资金隨学生流动可携带;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在流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

十五、促进普通高中特色发展需要在哪些方面着力?

一方面,坚持优质发展和多样发展相结合,探索综合高中、特色高中、“二一分段、高三分流”等多种模式,与中等职业学校共享教育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引导民办普通高中走特色发展道路,提高办学质量。

另一方面,要深化课程教学特色改革,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验和实践基地建设;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创新教学方法;探索高中与高校的联合培养制度;建立学生个人发展指导制度,给学生更多的选择和个性发展的机会。

十六、深化普通高中课程和教学改革将在哪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要全面落实新课程改革方案,加强选修课程建设,开齐开足课程,课程设置实施文理不分科。促进学校在全面建设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课程中走特色发展之路。其次,要重视教材应用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推行“选课制”“走班制”,开设多样化优质选修课。再次,要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根据区域产业发展的特点与需求,开设与职业教育相关的选修课程。支持高校与特色高中联合开发课程。

十七、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要抓好哪几项工作?

一是优化布局结构,继续推进职业学校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发展边境和农村现代职业教育;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继续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扩大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逐步建成技师职业学院。

二是健全、创新管理制度,扩大并落实职业院校的办学自主权,提高现代职业教育的治理能力;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激活职教集团发展活力;促进职普教育双轨推动、双向推进;建立健全企业、行业参与制度。

三是加强内涵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面向市场调整专业设置;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提升校长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加强职业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职业院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

十八、补齐中等职业教育这块短板中的短板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一是扎实推进中职学校达标建设;推进17个区域职业教育园区(中心)建设,统筹管理和调配区域内职业教育优质资源;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发展。

二是把中职招生作为县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业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完善工作机制,确保不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应往届全部初中毕业生到校学习并掌握一技之长。继续实施对迪庆州、怒江州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户籍学生“职业教育全覆盖”。

三是鼓励推进县级职业高中(职教中心)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政府等对口合作,创新招生办学模式。

十九、为什么提出要保持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增长?

第一,当前,云南高等教育还处在大众化发展阶段前期,大众化发展阶段还要持续较长时间,因此,云南高等教育规模合理扩张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

第二,当前,云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与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有较大差距,要缩小这个差距,确保云南高等教育与全国高等教育同步发展,共享高等教育发展成果,云南还需要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

第三,当前,云南还处在高等教育需求的旺盛期,通过人口学预测,“十三五”期间云南高等教育入学适龄总人口还在不断扩大,因此,要满足高等教育入学需要,“十三五”期间云南高等教育规模还需要扩大。

二十、推动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主要举措是什么?

合理布局本科高校与高等职业学校,适度新增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校;建立并实施高等学校分类管理体系;发揮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建立和完善高校退出机制;鼓励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办出特色,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培育和发展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相匹配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

二十一、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加强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继续实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积极参与国家大学“双一流”建设,加快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推动区域内高等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优势学科,积极探索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的一流建设之路;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推动高校加强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力争省部共建学校达7所左右,开展新一轮的省院省校合作;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建设一批积极适应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高水平高职院校;加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继续提升南亚东南亚语种人才培养质量。

二十二、对民族教育发展将采取什么样的特殊扶持措施?

一是优先保障民族地区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提高寄宿制民族学校贫困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加快普及并提高民族地区学前和义务教育规模和质量;切实加强和完善省内外和各层次教育对口支援和帮扶机制,继续在迪庆、怒江等地区实施14年免费教育;实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重点推动“三区(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

二是培养一批有学术造诣、有国际视野、有社会影响的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继续实施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培养计划,用好用足多种形式的招生协作、定向专项计划政策;完善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优惠政策。提高民族地区中职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比例。

二十三、将采取哪些措施发展特殊教育,保障残疾人接受各类教育?

一是完善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一人一案、零拒绝、全覆盖”要求,加快各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建设,建立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支持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标准;改善贫困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接受残疾学生融合教育的普通学校办学条件,积极扶持从学前到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

二是提升质量。实施国家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完善课程体系。配足配齐教职工并加强专业培训,建立完善特殊教育教研制度。

三是建立服务网络。开展“医教结合”实验、送教上门和随班就读改革试验工作。为家庭困难的残疾儿童提供包括高中阶段教育在内的12年免费教育,加强残疾学生职业技能、就业能力培养。

二十四、如何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满足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一是推进新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建立继续教育质量评估机制;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实现不同类型继续教育学习成果的互认与衔接;以云南开放大学办学系统为基础,形成覆盖城乡的继续教育网络。

二是推进学习型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统筹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在全省建设一批有社会影响的非学历教育品牌培训机构;依法规范社会培训机构的审核、评估、资质认证;建立相应的配套管理制度,营造全民学习的氛围。

二十五、如何打造“留学云南”品牌,满足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一是要充分利用省内高校和研究机构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服务国内和周边国家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通过优化来滇留学生国别,提高学历生比例,大力开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放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将加强留学生课程与专业体系建设,建立外国留学生服务支持系统,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滇留学。

二是要充分发挥大学园区和职教园区的聚集效能,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应用技术智力高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兴办一批国际学生来滇留学的职业教育专业和项目。积极吸引国外职校优秀教师到省内职校任教,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国际先进水平相衔接。

二十六、推进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第一,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力度。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简政放权,逐步减少对教育的行政干预,减少教育行政检查评审,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财政拨款、标准、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

第二,完善多元参与的评价机制。重视不同主体在教育评估中的不同作用,逐步建立教育督导部门开展督导、专业教育机构实施评估、社会组织参与评估的多元化评估机制。减少政府评估在整个评估体系中的比例,提升专业评估比例。指导学校加强自我评估,健全学校内部评价体系。

第三,完善教育评估管理制度。建立教育评估机构准入制度。建立教育评估机构年检制度。健全教育评估经费管理制度。完善购买教育评估服务制度。健全教育评估工作制度。实施评估项目的公示制度。完善评估专家队伍建设制度。建立评估报告发布制度。强化教育评估督查制度。

第四,重视教育评估结果运用。政府要把教育评估结果作为完善教育政策措施,加强教育宏观管理,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抓手,健全教育评估结果的公示、公告、约谈、奖惩、限期整改和复查制度,健全问责机制。学校要把评估结果作为考核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

第五,改进教育评估方式。实施发展性评估,注重考查受评对象的进步程度和努力程度。实施精细化评估,将评估的实施方案、指标体系、对象和样本选择、数据来源及计算、结果分析等向委托方和评估对象反馈。实施实证性评估,注重全面客观地收集信息,根据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判断,改变过去主要依靠经验和观察进行评估的做法。

二十七、如何推进管办评分离?

第一,推进政府简政放权。减少政府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行政干预,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规划、财政拨款、标准、信息服务和必要的行政措施。转变政府职能,严格控制 “三评一查”总量。推行权责清单管理方式,健全重大教育决策机制,完善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行政监督和绩效评价体系。

第二,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依法明确和保障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加强学校章程和配套制度建设,推动党委会、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的完善,推动学术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及理事会等制度的完善落实。加强中小学党组织建设,健全校长负责制。加强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

第三,加快推进现代评价制度建设。支持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规范开展教育评估,扩大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教育评价。制定评估机构资质认证标准。引入市场机制,将委托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开展教育评价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健全多元化评估标准,积极采用现代化评估方法和技术,切实发挥教育评估的诊断、导向和激励作用。对于操作不规范、弄虚作假甚至违规违纪的评价机构,建立“黑名单”制度。

二十八、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任务是什么?

第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尊重人才成长规律,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把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作为首要标准,把身心健康素质作为关键指标,把能力发展作为核心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强化政府在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中的主导地位,做好人才培养模式的整体设计,全面统筹专业设置、地方课程开发、课程资源运用、教学方法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教师加快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方式,实现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转变;实现以单一课堂教学向课外校外全方位育人转变;实现从传统的教学方式向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转变。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支持学校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职业院校开展委托培养、定向培养、订单培养,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由学科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新机制。

第三,创新人才培养过程。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强化学生实践教育教学,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方案,完善实践课程内容,增强实验、实习、实训的实效,促进知识与价值的内化。深化教学方法改革,倡导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注重因材施教和学生优势潜能发挥,推进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选择机会和自由发展空间。开展研究性学习,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人才评价制度,创新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多元化、发展型评估机制。

二十九、如何进一步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第一,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办学,逐步形成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学格局。积极支持各类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方式举办民办教育。清理民办学校各种歧视政策,健全民办学校支持帮扶政策。

第二,创新学校办学模式。探索在职业院校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团体、个人参与举办职业教育与培训,鼓励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师以知识资本形式入股。通过联合办学、委托管理、合同管理等方式,多种途径扩大教育资源,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第三,创新学校管理方式。探索学区化管理,采用公办加民办、强校带弱校、合作帮扶等形式,开展学区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合作办学和帮扶支持,建立统一的领导机制和管理机制。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民办学校,鼓励非营利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和骨干教师以资金、技术、专利等形式出资,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允许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允许公辦和民办学校相互委托管理,相互购买服务。

第四,促进民办学校优质发展。政府依法对民办学校实施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健全政府对民办学校帮扶政策以及公办学校帮扶民办学校制度。完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教育督导。鼓励民办学校品牌化、连锁化和集团化。完善民办学校管理制度,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

三十、将采取什么措施进一步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发展?

第一,完善民办教育融资政策。建立非营利性与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体系,实行差别化扶持。拓展社会力量参与教育发展的渠道和范围,支持各类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方式举办民办教育。支持民办学校设立各类教育基金组织,探索民办教育融资机构为民办学校改革发展提供融资服务的方法。

第二,完善民办教育支持政策。全面清理并消除对民办教育的歧视性政策,健全公办学校帮扶民办学校制度。建立给予非营利民办高校示范校相当于同级同类公办高校的支持制度;按照相关改革政策,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服务试点。

第三,创新民办教育体制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的社会力量办学体制。落实营利性、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认定标准,规范准入条件。鼓励非营利民办学校的管理者和骨干教师以资金、技术、专利等形式出资,参与学校建设与管理。允许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允许公办和民办学校相互委托管理,相互购买服务。

第四,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制度。鼓励民办学校品牌化、连锁化和集团化,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教育培训机构。完善民办学校分类管理制度,加强教育督导,促进民办学校提高办学水平。引入淘汰机制。

三十一、在学校教育当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

第一,健全完善的德育体系。全面落实政府、学校、社会、家庭育人责任,构建系统化的育人网络体系。构建从小学到大学有机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全省中小学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推进各级各类文明学校建设。实施对政府及各级各类学校德育工作评估。

第二,全面开展德育主题活动。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以“我的中国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为重点,制定各级各类学校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形成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书信活动、绘画比赛、中华经典诵读比赛、校外社会实践等六大板块为特色的活动模式。加强“三爱”“三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生态文明价值教育,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推进青少年志愿服务活动,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等活动。推进美育体育教育发展,促进德智体美有机融合。

第三,全面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为重点,全面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结合学校现有特色与优势,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将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历史文化融入到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中,形成浓厚的校园育人文化氛围,打造校园文化建设品牌学校。

第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德育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学校专兼职德育干部配备工作,全面加强德育干部培训工作,着力提高德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程度。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完善全学科教师共同参与德育的工作机制,培养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实施高校骨干辅导员培养工程,推出一批德育名师和先进典型,建设一支高素质、高质量和高水平的工作队伍。

三十二、教育领域怎样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第一,增加教育供给总量。坚持底线原则,通过补短板、保基本、保公平,政府要不断扩大教育资源总量,将教育资源配置向薄弱环节、薄弱地区、薄弱学校倾斜,精准帮扶困难群体。创新教育供给方式,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和支持多种社会主体参与教育发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教育资源向落后地区辐射的总量和速度。

第二,增强教育供给能力。坚持教育改革创新,强化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释放改革活力、汇聚改革红利,增加教育供给。优化教育布局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方向,强化教育绩效评价,不断提高教育供给能力。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教育管理的宏观、微观体制,不断激发教育系统的教育供给能力。

第三,提高教育供给质量。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加快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优化培养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书育人的水平能力。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深化评价制度改革,以评促建。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保障学校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服务。加快推进教育开放发展,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引入高端人才、优质资源和先进管理技术。

第四,优化教育供给环境。坚持深化改革和依法治教“双轮驱动”,理顺政府、社会、学校的关系,优化教育供给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和管办评分离,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减少政府对教育行政干预,优化教育供给环境。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学校章程以及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学校内部治理能力,优化教育供给环境。建立健全依法客观公平公正的评价制度,保障多元主体参与教育评估,发挥多元主体在教育供给中的作用,优化教育供给环境。

三十三、如何发挥区位优势,提升云南教育对外开放水平?

第一,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国家教育交流合作。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在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教学和管理上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合作,完善合作模式,拓展合作领域,充实合作内涵,提升合作层次。支持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支持国际协同创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稳妥推进境外办学,加强汉语国际推广,提高孔子学院办学质量,全面推动人文交流发展。

第二,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教育辐射中心。集中力量争取在优势学科领域实现突破,逐渐形成优势学科群和一流学科,对南亚东南亚国家产生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培养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国别(区域)研究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等急需人才。落实教育部《留学中国计划》,打造“留学云南”品牌,将云南建设成为南亚东南亚学生的重要留学地,不断提高学历生比例。开发特色专业国际化课程,提供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服务,建立外国留学生服务支持系统,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滇留学。

第三,加强对南亚东南亚国家的职业培训。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应用技术高地和实习实训基地。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支持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和课程交流,兴办一批满足国内学生出国就业升学、国际学生来滇留学的职业教育专业和项目。根据南亚东南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研发适合这些国家需要的培训项目,积极为这些国家培训各种类型的職业技术人才,提高这些国家劳动力技术水平,更好地促进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

三十四、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保障学校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保障师生员工的各项合法权益;依法管理国有资产和学校法人财产;依法聘任教师,加强教师管理;依照保障学生的受教育权,依法对学生实施奖励与处罚;健全符合法治原则的学校内部权利救济制度;增强教职工依法治校的意识和能力;深入开展法治学校和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创建活动。

三十五、深化创新创业改革重点开展哪两项工作?

第一,大力开展创新教育。打造一批国家、省部级一流学科和专业,提高大学科研创新水平。推动高校产学研深度结合,提高科研成果、技术产品转化应用率。强化大学科技园区的孵化功能,推动校区、园区和城区“三区联动”。支持高校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和地区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共建创新平台。实施高校与企业产学研用结合科技攻关计划。加大对重大科研项目和创新团队的支持力度。开展科技攻关行动,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向企业转让。

第二,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推进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和政策。健全学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艰苦边远地区、中小微企业以及省外就业。推行就业帮扶计划。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强化创新创业就业的实践环节,加大扶持力度,建设吸引科技型小微企业入驻学校的创新创业基地,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支撑平台。

三十六、如何加强教育精准扶贫,落实教育扶贫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完善教育扶贫机制。把教育扶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把县域义务教育均衡与“控辍保学”作为贫困退出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压实县、乡、村、户教育扶贫主体责任。完善沪滇教育合作协调机制。全面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计划。

第二,加快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育扶贫。进一步加大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力度,建设教育对口支援示范区。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大力发展服务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鼓励东部和中西部职业院校扩大招收连片特困地区学生的规模,培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

第三,加大对特殊困难地区和群体的帮扶力度。重点实施《云南省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2016-2020年)》《怒江脱贫攻坚全面小康行动计划(2016-2020年)》《昭通市镇雄彝良威信革命老区精准脱贫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以及实施教育进藏区三年行动计划。

三十七、“十三五”期间将在哪些方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立足建立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一是探索基于统一考试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二是推动建设体现科学化、专业化、标准化的考试管理工作体系;三是建立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统筹招生制度和统一招生平台;四是高职院校招生考试与普通本科高校相对分开,实施“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录取方式。

三十八、如何重视和加强师德建设?

建立覆盖中小学各学科、各学段的骨干教师德育实训基地,以及优秀德育教师工作室和研修基地;建立完善高校辅导员“精品项目工作室”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督导力度,完善师德师风考核评价办法和奖惩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对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进行严肃惩戒。

三十九、如何体现对乡村教师的关爱?

一是实行乡村教师资源分配倾斜政策,落实并完善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补助标准,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將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改善教师住房条件。

二是以乡村教师为重点,有计划地组织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参加不少于360学时的全员培训,提升专业素质;合理设置乡村学校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乡村教师评聘职称(职务)时,不作发表论文的刚性要求。

三是完善奖励机制,省级和州(市)分别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10年以上的优秀教师给予奖励。

四十、在促进教师流动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主要是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学校联盟、对口支援、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途径和方式。重点是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通过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乡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四十一、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在哪些方面突破?

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教师职称。完善中小学统一的校长职级标准,推行校长职级制,建设专业化校长队伍,选好配强乡村学校校长。建立区域内校级干部、骨干教师流动及跨校交流后申报高级教师职称等机制。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落实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教师聘任自主权。

四十二、采取哪些举措促进“互联网+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一是实施“互联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实施在线学习、移动学习、慕课、微课程试点应用工作。二是推进实施“互联网+课程”“互联网+教学”“互联网+学习”“互联网+评价”,实现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学习观念和方式、评价体系的更新优化;三是多渠道引入优秀资源,开发制作有特色的基础教育资源,开设好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四是建成与课程改革配套的教育资源体系,为农村薄弱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四十三、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一是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云平台支撑,形成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推动移动教学的发展;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多途径推动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常态化;积极利用教育大数据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二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立健全教师、教研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价标准和激励机制,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教师考核、办学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

四十四、怎样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

健全教育督导制度,完善教育督导与教育决策、教育执行之间的统筹协调机制;推行督政、督学和质量监测工作;实施教育领域专项督导,使之作为评价教育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推动、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政府督学和学校督导评估专家队伍建设;完善督学责任区和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促进督导工作和督学专业化发展;加大社会监督,完善督导结果公告制度、限期整改制度、整改回访制度和教育督导政策保障机制。

四十五、怎样确保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规范教育决策行为,出台重大教育政策时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民主协商、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作为必经程序。完善决策支持、咨询、评价、监督和反馈系统。加快推进高校智库、研究机构智库、民间智库建设,切实推进第三方开展教育决策评估。

四十六、加强校园安全稳定主要采取哪些措施?

一是加强各级各类学校日常安全精细化、信息化管理,加大校园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力度;适当增加安全教育课时,提高学生安全素养;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普遍推行公安部门领导兼任学校法治副校长工作模式,推进校园警务室建设;创新学生保险机制,切实解决“校闹”问题;实施“校园安全标准化”工程和“阳光餐厅”建设,有效防范安全事故。

四十七、如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要求,确保不断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强化政府教育投入责任,到2020年,制定和落实区域内各级教育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建立与财力状况、办学需求联动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对地方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激励机制和财政教育投入专项制度,建立到州、市、县、区的教育经费统计监测公告制度;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专项用于教育事业。

四十八、强化对教育经费使用监管的措施有哪些?

建立教育经费统管机制,完善公共教育经费绩效评价制度;加强学校财会制度、核算体系、会计队伍等方面建设,提高会计核算质量、经费使用效益和财务资产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公共教育经费、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加大教育经费审计力度,提高经费分配和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有效性。

四十九、怎样落实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

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助学制度。包括:逐步提高农村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建立完善高中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助学体系,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费;逐步完善面向特殊教育的资助政策;完善高等学校助学贷款体制机制,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积极引导社会力量直接捐助或设立规范基金会,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各级各类教育。

五十、如何开展规划实施监测评估?

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和跟踪监测;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发布教育改革发展动态,收集编辑教育改革发展案例,及时总结各地在实施规划中的经验教训,积极推广先进经验。此外,及时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状况,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五十一、11项重大工程微解读

为推动《规划》的实施,我省将配套启动11个重大项目。项目分别覆盖补齐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民办教育“短板”;涉及融入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云南外向型发展战略需要;着力提升我省高校办学水平、科研创新和服务能力;立足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等领域。11个项目针对性强、重点突出,既立足当下,又着眼未来的云南教育发展。

(一)补齐办学短板,夯实发展基础

“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普及工程”项目提出,要实施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及后续行动,其中两个重点是: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关注困难群体接受学前教育。为此,还将出台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建立学前教育经费投入长效机制和多元化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

“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项目,立足继续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力争逐步使中小学生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配备等指标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普通高中建设攻坚工程”项目在继续加强城市普通高中建设,扩大优质资源的同时,还将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农村、边疆、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建设力度,实现到2020年,乡村高中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的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提高工程”项目提出对接云南八大重点产业,加强职教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基本实践教学能力。同时,健全和完善校企合作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调动和发挥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作用。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工程”项目,将依托财政性民办教育专项资金,实施民办学校质量提升工程、职业教育发展工程,民办骨干幼儿园、骨干中小学建设项目等,建设一批有特色的民办学校。

(二)提升综合实力,创新服务能力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将加强一流大学建设,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和服务社会能力提升工程”将借助多种合作渠道,加强基础、应用基础和交叉前沿研究,不断提升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推动高校更好地服务全省加快实施创新驱動发展战略。“国门大学和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工程”的实施,将加强边境一线9所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建设,树立国门大学形象,并通过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吸引周边国家生源。滇西应用技术大学将探索多元主体办学模式,建成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深度融合的新型应用技术大学。

(三)提升整体素质,培养拔尖人才

“教师素质提升工程”项目提出,要开展省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育遴选认定,培养和塑造一批中小学骨干教师群体和学校管理“领军人物”,力争每个乡(镇)中心学校都有省级骨干教师;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特殊人才引进计划等,培养一大批教学、科研、产业技术拔尖人才。

(四)立足区位优势,走出国门办学

“推进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教育辐射中心建设工程”,将支持一批高校走出国门办学,在境外创办办学项目和办学机构,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多层次教育和人才培养合作,将云南建设成为南亚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的重要目的地。到2020年,外国留学生总数突破1.5万人,其中,学历生比例达到50%。

(五)适应信息化需求,建设智慧校园

“智慧校园建设工程”项目将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学校试点建设和发展智慧校园,通过基础网络覆盖、借助大数据支持、建设全息网络环境等,实现学校信息化教学及管理的资源整合,加强数字化资源课程建设。通过逐步提高数字化教学资源覆盖面,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

猜你喜欢

学校发展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学校推介
图说创新发展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师发展
教育教学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