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下合作社扶贫新模式
——以安徽省砀山县电商与合作社融合发展为例

2017-07-08汪卫霞陈娜娜

中国合作经济 2017年5期
关键词:砀山县农场农户

汪卫霞 陈娜娜

“互联网+”时代下合作社扶贫新模式
——以安徽省砀山县电商与合作社融合发展为例

汪卫霞 陈娜娜

安徽省砀山县政府充分挖掘水果全球第一大基地的产业优势,对“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做出了总体规划,并根据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其产业优势发展循环经济。从中产生了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和“公司+农户”等多种合作社扶贫新模式。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目前,脱贫工作已经进入冲刺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在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一个地区的发展还有问题,一个地区必须要有产业,内外结合才能发展。”安徽省砀山县政府充分挖掘水果全球第一大基地的产业优势,对“十三五”产业精准扶贫做出了总体规划,并根据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发展特色产业,根据其产业优势发展循环经济。从中产生了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家庭农场+农户”和“公司+农户”等多种合作社扶贫新模式。

2015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将电子商务扶贫作为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的重要扶贫手段、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砀山县委、县政府又抓住机遇,构建了“互联网+农村”模式,以国家第二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契机,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其中既有村邮乐购砀山馆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又有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的微商。如此,既解决了水果等农产品的滞销问题,又大大推进了精准扶贫工作的发展。

大力推动合作社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入扶贫大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国家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主体及加强农村生产管理的合作经济组织,有力地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在2016年,砀山县有各类合作社2403家、注册家庭农场951家。由于砀山县具有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古代黄河冲积形成的沙质土壤,因此政府积极号召农户大力发展以水果为主的种植作物,合作社占比也较大。其中,水果专业合作社1161家,占总数的49.3%;养殖合作社639家,占27%;瓜果合作社184家,占7.8%;粮食合作社179家,其他类型206家。有超过900家合作社创办了自己的经营实体。全县拥有国家级合作社10家、省级社18家、市级社86家、县级以下319家。目前,全县发展家庭农场1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2666家,培育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0家、省级示范合作社21家、市级125家。贫困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雇佣部分贫困户工作,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单纯注入财政资金扶贫的旧方式,取而代之以产业扶贫的新模式。

如砀山县利华水果专业合作社是一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个集生产、科研、销售和仓储于一体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合作社的注册资金400万元,现有社员2620人,水果基地3600亩,每亩可产水果5000斤,年产水果大约1800万斤,合作社产品还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英国等国家。合作社实行“合作社+公司+农场”的模式,曾被评为“安徽省省级示范合作社”。在精准扶贫上,一方面,合作社以600元每亩的价格进行土地流转,并对贫困户进行相应的技术指导以提高贫困户的种植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允许贫困户以投资入股的方式进入合作社。2016年,6户贫困户都顺利完成了脱贫任务。

除了合作社,砀山县还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循环经济。菌之家家庭农场积极依托砀山县水果种植业,将每年修剪果树而剩余下来的枝条进行粉碎以生产黑木耳,形成了“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合作社以1000元/亩进行土地流转,变粗放型生产为集约型生产,提供给农户相应的菌种并传授农户相应的技术,吸纳带动了48户农民,形成了拥有管理者、财务人员及农户参与的小组织集体经济。再如以饲养山羊为主的安徽省田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贫困户”的联营模式,共吸收了4家合作社、13家家庭农场。公司还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保持合作关系,不断增加科技研发支出。公司实行统一供种、统一供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技术销售的“五统一”服务,并与有养羊意愿的贫困户签订肉羊回收合同,提供2—6只母羊让农户代养,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养羊技术,最后以高出当前市场20%的价格进行收购。半年共扶持了150户农户,其中贫困户20户。

抢抓“互联网+”机遇以电商大发展促进产业大发展

互联网打破了道路的阻碍、冲出了时空的限制,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资源的共享,使地球变成了一个信息网络村。砀山县由于道路、天气等原因,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产品滞销问题。政府抓住互联网大发展的机遇,通过“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全民创业、协会带动”的方式,带动各部门的力量,采取“O2O+微商”模式即合作社线上线下模式,营造了“互联网+农村”的运行机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为了实现电商扶贫的新模式,县委、县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在扶贫方面的带动作用。首先,依托本地的特色产业,建设线上线下的展销中心,积极宣传本地特色产品使之销往全国各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供给侧改革。如在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成立展销中心,挑选170多种产品进行线下展示。此外,还建有苏宁中华特色馆·砀山馆和京东中国特产·砀山馆,主要负责销售酥梨、黄桃罐头等农特优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离不开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同样也是物流调度中心,为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还构建了县、镇、村3级物流配送体系以实现对贫困地区的全覆盖。积极引进百世云仓、德邦物流、邮政速递、宅急送等众多知名物流快递企业入驻县电商产业园,壹度易购不仅承担了营销的功能,还实行统一配送管理。

对于销售产品的安全性,砀山也实行了安全监控,大力实施“数字果园”创新工程。县、镇、生产基地监管数据共享,逐级上报,实施监控管理,实现了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砀山县还积极地打造自身品牌,目前县内已有“背个果果”“桃如意”“带澳飞”“蜜果恋”等15个知名品牌。

砀山县电子商务发展图

电子商务进农村虽不罕见但却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砀山县针对不同的群体,分层次、分岗位制定培训计划、开展培训工作,并由电商产业园公共服务中心承接。截至目前,共开办电子商务培训班192场,培训人员2.1万人次。除此之外,该县还建立了电子商务协会,积极打造电子商务示范镇和微商村,切实增强贫困群众的自我“造血”功能,开创了电商产业精准扶贫砀山新模式。

实行双结合共促精准扶贫的快速发展

砀山县将农户与电商相结合,并成立了电商协会,以奖励销售、安排创业就业等补助方式促进电子商务和扶贫工作的发展进程。其中,创业奖励每人1万元,每个电商大户奖励最高可达20万元。全县的控制补助规模为每年300万元。在2015年底,全县共有电商平台16个,开设网店、微店8000余家,网络销售额突破10亿元。在电商的作用下,黄桃的价格从每公斤0.8元提升到了3.6元,增长了4.5倍,影响面不断地扩大。截止到2016年底,全县的注册电商企业已增加到了344家,网店、微店超1.5万家,拥有农产品品牌900余个,带动了5万人从事电商、物流工作,全县电子商务建设额大约37.3亿元。

砀山网络销售可分为3种模式:一是企业或合作社自建的网络销售平台。二是政府领导。“村邮乐购”等电商对于农户产品、生活方面的指导。三是个体微商。对于自建网络平台,安徽省田丰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最早将电商技术应用到肉羊产业商贸流通领域,实现全年销售总额4000万,网络电商销售额达30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75%。砀山县利华水果专业合作社也采取了这种方式进行产品的销售,全年总销售额达1.1亿元,每年的电商销售额在500—600万元,占总销售额的4.5%—5.4%。菌之家家庭农场也通过自身的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全年的总销售额有700万元,通过电商销售的有100万元。政府组织建立协会,协会以高于市场10%的价格进行收购,确保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其他经营主体的正常收益。同时,协会协调监督、保障农产品质量,促进其销售。在收购方面,电商收购合作社产品总价值达20.5亿元,占销售总额的64.9%;收购家庭农场农产品总价值达6.3亿元,占总额的19.9%,收购其他农户农产品总价值达4.8亿元,占总额的15.2%。在利益分配方面,协会对其采取公益服务,所有的收入均由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其他农户获得。其中,家庭农场可获得收入20.5亿元、家庭农场获得6.3亿元,其他农户可获得4.8亿元。个体微商也积极推销本地产品,打造自身的品牌,促进了收入的增加。随着特色产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迅猛提高,全县精准扶贫事业亦有了质的提升。

电商扶贫收获了经济、社会双效益

在经济效益方面,通过“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模式,砀山县立足基础服务,构建了“购物不出村、销售不出村、生活不出村、金融不出村、创业不出村”的体系。

加速推进物流网、电商综合服务站以及地方馆的建设。依托其特色产业,并在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等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动下,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产品品牌,有机水果甚至出口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使得农民有了发展的方向。通过相应的技术指导,农民具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同时,砀山县根据资源方面的优势,发展旅游、农业和观光等产业,形成了产业链资源,推动了城市品牌的塑造和产业转型的升级。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互联网应用于当地产业,加强了对产品的管理,提升了产业的现代化和产品数字化规模,提高了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带动了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精准脱贫的进程。现在,砀山县已走在了全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前列,电商也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社会效益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也让一些贫困农民、残疾人士脱贫致富。面对恶劣的天气,农民开始利用网络销售自家的产品。期间,砀山县涌现了“罐头网红”姬冰纯、“酥梨网红”徐静、“电商励志残疾人网红”李娟等一批创业脱贫典型人物。姬冰纯是砀山县的一个90后女孩,在得知家乡水果广受欢迎的时候,她决定回到家乡创业。2015年初,姬冰纯成功申请了“桃如意”品牌并开办了电商公司,两年的时间即创造了年网络销售额达1—2亿元的奇迹。李娟出生于1989年,2008年,李娟被医院确诊为脊髓空洞。现年31岁的她,除了脖子,全身其他部位处于只有知觉而无力的状态。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开始做起了微商,在网上销售产品。由于移动较困难,她只能用嘴叼着触控笔打字,然后把订单号告诉父亲,由父亲去邮寄产品。电商使姬冰纯实现了创业梦,使李娟在困境中找到了生活的希望,让她变得更加坚强和勇敢,也让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电商扶贫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营造了砀山县积极乐观的生活氛围。

启示与建议

一是加大金融机构对电商的支持力度。砀山县电商扶贫在相当程度上仍然依赖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财政补贴及农户自身对于电商的理解。然而,由于农村地区中小企业较多,机构较小,一方面金融机构难以根据其企业的能力满足企业对于贷款的需求;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的新技术和新的电商平台建设也较为滞后。为此,政府应积极与金融机构进行交流沟通,为农户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及更少的贷款利息。金融部门应全面了解农村地区的电商发展情况,及时提供符合电商发展的平台,积极推动农村企业、合作社等生产经营组织与电子商务的深度融合,对其实现金融信贷、理财、中间业务的全覆盖。

二是加强电商的诚信体系建设,诚信关乎电商发展的成败。如果缺少诚信,损害的不只是个体电商的利益,更是整个集体的电商产业。一方面,政府要着力建设诚信机制,完善电商的注册、资产评估以及经营机制,格外关注销售中存在的差评,对电商的信用状况进行相应的记录,并进行实时的评比,披露电商诚信信息。积极倡导农民诚实守信,生产合格产品;另一方面,个体农民也要严格要求自身,不得以任何方式侵犯消费者的权益。积极参与政府的诚信体系建设,实施自我诚信评估。

三是完善服务体系,加强人才培养。电商扶贫看似简单,但是想要通过电商做大做强还需要相应的服务建设。其中,最为基础的当属人才的培养。政府部门应整合现有的培训资源,集中培训资金,开展各种形式的电商培训并积极鼓励大学生及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建立包括政府机关、相应企业、高等院校等在内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应聘请高级技术人员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个体微商进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讲解,使之能紧跟电商时代的发展步伐。

(作者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本文为安徽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治理模式与风险防范研究》(项目编号:SK2016A0020)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砀山县农场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农场假期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2019年9月22-25日 《中华诗词》发行会在安徽砀山县举办
农场
安徽砀山县: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质量提升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砀山选“酥梨王”
一号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