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奶“上位”史:食物界“万人迷”是怎样炼成的? | 壹读百科

2017-07-07

壹读 2017年6期
关键词:牛乳上位牛奶

作为“大吃货帝国”的人民,我们对食物的要求向来不低。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更要善于发掘美食食材。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高,对食物的选择自然是要有较高的营养价值,而牛奶可谓是其中受人欢迎的一种。

牛奶为什么有营养?现代营养学可以提供一大批指标和数据,来说明其中成分有益于机体某方面的健康。

但是,牛奶是怎么从西域走进中原、从欧美人的普通饮品一跃而成为大众心里强国强民的“营养神器”的呢?这个问题值得好好研究。毕竟,牛是不会对人们说:“快来喝我的奶吧!特别有营养。”

从小被麻麻逼着喝牛奶的壹读君 | 公子萧

一千年前的牛奶:游牧民族的日常,汉民族的稀罕物

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讲究饮食的全面性,说得时髦点,就是会搭配啊!

君不见,早在秦汉时期成书的《黄帝内经》中就说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吃饭不是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谷类、水果、肉类、蔬菜……什么都来一点,这样才有利于身体健康。但是汉民族以农耕起家,饮食到底还是偏素一些,所以,像牛奶这样的东西,一是不经常有,二是也不经常吃。

在唐代以前,牛奶一直被认为是种珍稀、高贵的食品,它洁白、香醇、来之不易,因此多用来祭祀、进贡给皇帝和后宫娘娘们、供奉佛家弟子等。

到了唐宋时期,生活在北边的胡人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原腹地,或因为战争,或因为文化交流,于是南北民族的交融越来越频繁和深入,饮食习惯也随着南下的马蹄慢慢改变了汉人的餐桌。

古代的本草学家很喜欢研究某种药物/食物的特点和作用,他们很有科学家的特质,尤其对于新传入“中土”民间的东西,像牛奶这类,便成为了他们新的研究对象。

尤其到了宋代,关于牛奶功效的记载已经不少。

比如,北宋的唐慎微写了一本《证类本草》,他说:“牛乳、羊乳实为补润,故北人皆多肥健。”一下子就把喝牛奶、羊奶的好处说明白了,这里的“北人”自然是指生活在宋以北的少数民族。同时期的养生家陈直发现:牛乳最宜老人,能平补血脉、益心、长肌肉,使人身体康强润泽,面目光悦,志不衰;还有比较强的滋阴润燥的作用,适合作为滋补品。

尽管牛奶不再是高贵皇室和僧侣们才能享用的“奢侈品”,但是北宋时期的普通老百姓也并不容易吃到,而处于“中坚力量”的士大夫还是有不少机会接触到的。他们的生花妙笔就把牛奶写得直驱每一个吃货的内心——比如苏辙的孙子苏籀,就曾作了一首诗,赞美到:“乞浆满瓯牛乳粥,纵酒下箸驼蹄羹。”将牛奶与驼蹄并列言之,可见其珍贵的程度。

除了牛奶之外,用牛奶制作的乳酪、酥酪等也是风靡贵族的一种小吃。

在清代《红楼梦》小说里,已经进宫当了娘娘的贾元春回家省亲时赏赐给贾宝玉一碗“糖蒸酥酪”,宝玉自己舍不得吃要留给袭人,还因此引发了一段小风波。

“鲜新美味属燕都,敢与佳人赛雪肤”的酥酪

民国时期:营养强国&广告商的进击

尽管在饮食和药用上,牛乳逐渐被国人所接受,但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发展史,并没有牛奶被老百姓广泛而大量食用的现象。所以,牛奶是怎么“上位”的呢?

清朝末年以来,新潮、洋气的“西风”从海上刮来,刺激着当时已经麻木而迷醉的中国人的神经。变革慢慢开始了。

尤其是甲午海战之后,清王朝的局势岌岌可危,再也不能自欺欺人地说自己是“天朝上国”了。当西方列强肆意侵占、预谋瓜分中国领土的时候,他们讥讽的一句“东亚病夫”更是刺痛了国人的心。如何强国保种,不仅仅是政府是否有所作为的问题了,而是与每个中国人息息相关。于是,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

此时,出现了这样一个人,他叫吴宪,被后人誉为我国“营养学之父”。他认为饮食结构的差异、营养的不足是导致当时中国国力不足、人力凋敝的原因。因此,他从饮食营养方面入手,提出了“营养强国”的思想。

他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的膳食,发现:“中国人之膳食以谷类为主,按热量计算,谷类占十分之八;美国人之膳食中仅占十分之三四。中国人膳食中动物所占之成分较少,美国人膳食中则动植物参半。美国人多用牛乳及其制造品,中国人则否。”说白了就是,吃素的打不过吃肉的,所以中国人应该多吃肉,至少也要多喝牛奶一类的东西。

吴宪(1893-1959)生物化学家、营养学家、医学教育家。在临床生物化学方面多有贡献。

除了吴宪以外,另一位名叫丁福保的“全能学者”(此人不仅懂医学、通晓文史与小学,还精通佛典)也在做类似的事情。

他曾到日本考察医学,那时候的日本经历过“明治维新”,西医学已经发展较好,他发现日本医院尤其重视患者的营养卫生,“凡入院之患者,先称身体之重量,分配饮食料五种,如牛乳、稀粥、饭食、鸡卵、牛肉之类”。丁福保大受启发,回国后就著书立说,认为要向日本學习,人生病后要食用“动物性滋养物”,并把牛奶放在第一位,还说得了肺病的病人,最好的饮食就是鸡蛋和牛奶。

经过这么一宣传,越来越多的人们知道了喝牛奶的好处,同时也有很多商家看到了其中广袤的消费市场,纷纷为自己的牛奶产品打起了广告。

现在很多人都听过这样的广告词——“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从营销手段上看,这句话成功地引发了人们潜意识中对完美身体的向往,也激起了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情怀,自然也提醒妈妈们是时候给孩子补充营养了。

但其实这并非现代企业的“首创”。在民国时代,早就有大胆的商人用广告宣传的方式,推动牛奶在国民食谱中的“上位”。

民国时期的牛奶广告,将国家强大与国民身体素质联系起来,喝牛奶不仅是个人行为,而是与“中华之崛起”有关了。

从当时刊登在《申报》上的牛乳广告来看,商家们普遍从牛乳的营养价值和强身功效上进行宣传。比如“奥斯德奶粉”宣传“内含充分正确之营养成分,如维他命丁种与铁质,于婴孩最为相宜,能使其骨骼坚强、肌肉丰富及发生抵抗疾病之强力”。

还有更简单粗暴的口号。比如“生生牛奶”疾呼“牛奶天天吃,疾病自然绝!”“天天吃补药,不及一杯牛奶!”,甚至还将国家、民族遭受的危难与国民身体素质的亟待加强联系在一起,在“九一八”纪念日到来之时,“生生牛奶”呼吁“充实国力,雪此奇耻大辱……立志努力生产的同志,宜每日饮滋养丰富的牛乳一二杯,保证思想敏捷、事业猛进”。

这些广告语不论是商家借助营养救国的噱头来推销产品,还是真正关心国民的身体素质,不可否认的是,强壮民族身体、救亡图存、支持国货这几个意象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当时中国民众对强大、现代、有生机和未来的国家愿景。

新世纪:风靡大江南北的“营养神器”

经历了长时间的抗战过程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大搞建设的几十年,牛奶终于成为了老百姓普遍认识中的“有营养的好东西”,它们出现在超市里一排排的货架上,出现在电视广告一遍遍的宣传中,出现在越来越多人的餐桌上和手头边。在很多人的心里,它就是当之无愧的“营养神器”。

其实从体质上看,中国人并非很适合饮用牛奶,最常见的当属“乳糖不耐受”症,即喝了牛奶就容易腹胀、腹泻,这都是由于缺乏乳糖分解酶而导致的现象。再加上从中医理论上看,牛奶性偏寒,容易妨碍脾胃运化功能,因此现代不少中医都认为牛奶不宜饮用。

皮肤干燥的人可以用牛奶护肤润燥哦

但是在本草学的解读中,牛奶一直都是以滋阴润燥的补益品的形象出现的。既然是补益,就要分清是不是虚了,什么虚了,才好补。遍览本草方书,牛奶多用于出现口燥咽干、皮肤干燥容易起皮、手心发热、心里烦躁、舌头偏红、舌苔少的人,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将其一棒子打死,认为一定不能喝,也无须盲目追求西化的饮食风尚。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至于现代常见而花样各式的“乳饮料”则与真正的牛奶关系不太大。从配料表上就不难发现,这些饮品其中所含的大部分是水,还有甜味剂、果味剂等,在商品的外包装上名多叫做“XX乳”“XX风味牛奶”等,尽管在口味上更加丰富宜人,但营养价值根本不能与真正的纯牛奶相提并论。但是这些含乳饮料却借助了花哨的外表和“牛奶营养”的观念占领了大片市场与消费者的心,这不知是否也能算是牛奶在“上位”过程中的一种“另类”表现呢?endprint

猜你喜欢

牛乳上位牛奶
炫彩牛奶画
树上也能挤出“牛奶”吗?
愚人集牛乳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透视:牛奶盒,起飞!
牛乳的滋气味与调香初探
神奇的牛奶树
牛乳中掺假物质的快速检测
基础油“上位”
基于VC的PLC数据采集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