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概念方案研究

2017-07-07李瑞杰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7年15期
关键词:发展模式方案

李瑞杰

摘 要:由于受河流和山地的分割,河谷型山地城市与平原城市在用地布局、人口分布等方面有诸多不同之处,因此其轨道网络不可能像平原型城市以“面”的形式向四周扩散布局。本文以兰州为例,依据对其地形地貌、用地布局、人口分布、通道选择等因素的分析,确定轨道交通发展模式与宏观选线布局,最终得出兰州线网的推荐方案。

关键词:线网规划;发展模式;宏观选线布局;方案

中图分类号:U121 文献标识码:A

兰州市地处我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市中心主要分布在黄河河谷盆地,形成“两山夹一川”的特征。由于黄河谷地城市发展空间有限,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跳出河谷,向外发展”的思路,城市的发展方向为“拓中川、延榆中、疏三片”。随着榆中片区定远大名城的大规模开发建设,黄河北岸低丘缓坡未利用地的平整开发,特别是第五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的获批,兰州市的用地布局得到了向外扩张,但其即受到黄河的分割,又受到山脉的限制,地域空间狭窄,组团布局分散,完整性差。笔者针对兰州的特殊情况分析河谷型山地城市线网规划的研究方案。

1.兰州市用地和人口分布

1.1 市域地形地貌特征

兰州市处于陇东、陇西黄土高原区之陇西黄土丘陵中山山地亚区,区内地势总体而言,南高北低,南部为马啣山、兴隆山、雾宿山等山地,海拔2500m~3600m,境内大部分地区为海拔1500m~2000m的黄土覆盖的丘陵和盆地。根据该区地貌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构造—剥蚀、山麓斜坡堆积及河流侵蚀堆积3类,形成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及河谷4种地貌单元。兰州市主城区便建立在黄河河谷盆地,市区海拔1500m~1550m;兰州新区位于秦王川盆地,盆地的海拔在1850m~2300m之间;和平、定远及榆中县位于榆中盆地,海拔在2200m~1500m之间,盆地又被南北向的黄土梁分为东(榆中~三角城川)、中(连搭~定远川)和西(和平川)3个盆地,其中东部盆地最大,如图1所示。

1.2 兰州市域范围内人口分布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未来兰州将形成“双城五带多片区”的空间体系结构。兰州市域范围内至2020年城镇等级规模见表1。

2.兰州市轨道交通模式研究

从规划范围内各功能组团、城镇节点的距离,以及时间的等效性和轨道交通技术上的要求等方面来看,需要按照不同的具体层面来构架轨道交通网络。经初步测算,对应于轨道交通服务区域的功能组团和城镇节点,各层次空间在0.5h和1h的出行服务水平要求下,其对速度的要求见表2。

根据表2中各功能组团、城镇节点的速度要求,结合轨道交通技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规划范围内轨道交通应划分为市区轨道交通层次、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层次两个层次,具体如图2所示。

(1)市区轨道交通层次

市区轨道交通要求乘客平均出行时间要控制在合理范围内,能够很快进入系统,并要求在网络中任意两点间的旅行时间为30min左右。市区轨道交通的线路长度较短(一般为35km左右),车站间距较小,运营时速在35km/h左右。

(2)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层次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能够在线路所布设的方向上提供快速便捷的交通服务,要求外围功能组团、新城区的乘客在30min左右的时间能够到达城市中心区,并且各功能组团、新城区之间1h左右的时间能够相互通达。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线路较长,车站间距大,运营时速应达到50km/h~70km/h。

3.兰州市轨道交通功能定位

总体功能定位:以轨道交通为骨架,促进城市空间的形成和拓展,并积极引导产业布局的发展;通过构建多层次、便捷高效的轨道交通网络,保障中心城区内部和中心城区与兰州新区、榆中盆地的通达联系,体现城市轨道交通在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的骨干作用。

市区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在主城区强化轨道交通的服务功能,通过布设密集网络型线网以方便居民出行,是主城区通勤交通出行的骨干。其技术服务基本特征是各条轨道交通线路站间距较小,运营时速约35km/h。

市域轨道交通功能定位:在外围区域,根据城市空间发展的需求,通过建立重要发展方向的走廊型线路,引导城市结构向多中心发展,沟通中心城区与兰州新区、榆中盆地之间的衔接,支撑市域城市空间格局的形成,是市域通勤交通和旅游交通出行的骨干。其技术服务基本特征是各条轨道交通线路站间距较大,运营时速约50km/h~70km/h及以上。

4.宏观选线布局研究

综合城市空间、产业布局、文物和生态保护的实际发展前景,以及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发展构想,居民出行需求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自身的要求,初步确定兰州市轨道交通线网层次如下:

(1)中心城区层次

以兰州市中心城区为基本范围,与城市主干道布局结构吻合,鱼骨架布局。拟采用较短站间距和高、大运量模式线路,形成较高密度線网。

根据兰州市主城区狭长带状地形的特征,需要研究蜂腰地段轨道交通规模。远景预测蜂腰路段全日客流为125万,公交比例约为74%,公共交通为93万,单向高峰小时客流将达10万人以上,而地面公交能力有限,经测算需要在蜂腰地段布设两条大运量的轨道交通线路。

(2)市域层次

以中心城区为基本范围,向外进行辐射,满足中心线网与新区、城镇点、外围组团之间的联系,拟采用较长站间距、快速和大运量模式的线路,并留有一定提升运能的余地。市域范围轨道交通整体密度低于中心城区线网。

根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需要考虑的布设轨道交通的有中心城区向榆中夏官营片区、兰州新区、红古、永登和皋兰等方向。

(1)皋兰县、永登县及红古区至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路需求分析

根据2014年居民出行调查,皋兰县、永登县及红古区与中心城区的全日出行量为1186人/日、2545人/日和9034人/日。2020年皋兰县城、永登县城和红古区规划人口分别为10万人、18万人和17万人,周边可用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用地极为有限,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建设,因此远景年皋兰县城、永登县城和红古区的人口规模均在20万人以下。由于这些片区距离中心城区均在70km以上,因此与中心城区间主要交流为商务和休闲客流,远景年与中心城区的客流在30000人/日以下,这部分客流的主要特点为客流量小,运距长,对时间敏感性不高,这部分客流用公路和市郊铁路就能满足,不宜考虑轨道交通解决,因此皋兰县、永登县及红古区与中心城区不考虑修建市域线。

(2)榆中夏官营片区至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路需求分析

榆中夏官营片区至中心城区通道内主要有和平组团、定连组团和榆中夏官营组团。根据规划,2020年和平组团、定连组团规划共计约40万人,榆中夏官营规划20万人。2030年榆中夏官营规划30万人,远景年按50万人控制。现阶段该片区正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和平组团已部分实现规划,定连组团的东部科技新城首期20km2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榆中盆地地形相对平坦,环境优良,是兰州为数不多可用于大规模建设的用地,发展势头迅猛。

根据对榆中夏官营至主城区的界面客流预测,远景年全日客流总量约为69.5万人,现状该片区与主城区联系主要为312国道和连霍高速以及宝兰客专。312国道和连霍高速在该区段坡度较大,易受气候和雨雪的影响,且主要是承担长途的公路运输,运输能力有限;宝兰客专仅在榆中设站,无法照顾沿线和平、定远的客流,且仅能担负榆中—兰州西站的客流,难以实现公交化运营,运输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布设大运量的轨道交通。

修建轨道交通后,通过榆中夏官营至主城区的界面客流预测,在远景年全日客流总量的69.5万人中,公共交通占比71.74%,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比例为67.04%。轨道交通远景年每日承担客流量为34.65万人,单向高峰断面客流为2.31万人次/小时。通过此分析,榆中夏官营片区至主城区需要轨道交通,且仅需要一条轨道交通。

(3)兰州新区至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线路需求分析

根据兰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兰州新区总体规划,兰州新区规划2015年人口为3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60km2;2020年人口為6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110km2;2030年人口100万人,建设用地面积170km2。自2010年12月甘肃设立兰州新区以来,尤其是2012年国务院批复为国家级新区,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截至2014年上半年,兰州新区已完成核心区80km2的建设,且仍在大规模的开发建设。

根据兰州新区至中心城区界面客流预测,远景年兰州新区与中心城区日客流总规模为44.5万人次。根据综合交通规划未来该片区将形成新区-西固快速路、新区-安宁快速路和新区―城关快速路和中川城际铁路。兰州新区至西固、安宁、城关快速路均为公路,坡度大,行驶车型混杂,通行能力有限。且由于主城区道路交通拥堵,导致快速路的进出匝道特别容易拥堵,使得通行能力严重受限,出行速度和效率较低。中川城际作为城际铁路,计划2015年建成,未来将向张掖延伸,作为兰州张掖城际的一部分。根据中川城际的运输能力,仅能承担至新区的最大高峰断面0.35万人/小时。若修建轨道交通,根据客流预测,轨道交通将承担日客运量23.65万人,占公共交通的85.54%。根据客流分配,中川城际单向高峰断面客流量为0.22万人次/小时,轨道交通单向高峰断面客流量为1.47万人/小时。若不修建轨道交通,中川城际远期最大断面0.35万人/小时,难以承担1.69万人/小时,更难以代替轨道交通承担85%以上的公共交通运量,因此兰州新区至主城区需要轨道交通线路。根据预测,轨道交通承担日客运量23.65万人,高峰断面客流量为1.47万人/小时,因此修建一条轨道交通即可满足客流出行的需求。

结论

经过对市域范围各通道需求分析可以得出,在兰州市域范围内,主城区至红古、永登、皋兰的出行可以通过道路和市郊铁路解决,不需要修建轨道交通;主城区至榆中夏官营片区和主城区至兰州新区需要修建轨道交通线路,这两个通道每个通道建一条轨道交通线路即能满足要求。因此整个市域范围内的轨道交通宏观选线如图3所示。

参考文献

[1]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兰州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R].西安,2015.

[2]田飞.川道型城市构建轨道交通概念线网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 2016(3):33-36.

[3]杨学金.河谷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选线研究[J].铁道工程学报, 2012(2):69-71.

[4]安轲.兰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速度目标值研究[J].都市快轨交通,2016(1):18-21.

猜你喜欢

发展模式方案
选择最优方案
烂脸了急救方案
最佳方案
定边:一份群众满意的“脱贫答卷” 一种提供借鉴的“扶贫方案”
高职院校创客文化的发展模式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稳中取胜
新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