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讨
2017-07-07周艳玲
周艳玲
[摘 要] 跨境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跨境电子商务对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需求。本文结合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所具备的基本要求,分析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关键词] 跨境电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具有稳步发展态势。据相关部门统计显示,2015年我国跨境电商的交易总额为5.2万亿元,增长23.8%,占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7.6%。2016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含零售及B2B)整体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元。跨境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对于专业人才需求也大幅度上升,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和创业机会。但是,就目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来看,还无法全面满足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要。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必须改变传统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创新地培养出知识与能力兼备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以适应外贸行业发展的需要。
一、跨境电子商务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为外贸企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加大了外贸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量。从专业角度看,跨境电子商务将国际贸易和电子商务有机结合,虽然仍然以国际贸易为基础,但是却充分利用了网络平台的优势,这种新的特征,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人才培养方式必须改变。
(一)掌握传统外贸基本技能
跨境电商以国际贸易为基础,这就要求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国际贸易惯例和规则,熟悉常见的国际交往礼仪,具备国际商务谈判能力,能够草拟标准的传真及信函、独立完成信用证的审核、根据信用证制定正确的出口单证,并熟悉进出口业务操作流程。
(二)具备网络营销能力
跨境电商交易是依托网络平台开展国际贸易活动,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掌握并且能够灵活运用国际市场营销学知识,通过互联网了解最新的国际市场行情,具有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反馈数据,评估网络营销效果,具备在互联网上交易的能力。
(三)具有跨境电商平台操作和管理的能力
跨境电商企业通常是将外贸业务信息发布在若干个跨境电商平台上,经过运营和管理来达到创收的目的。这就要求从业人员选择恰当的跨境电商平台,具有平台操作和管理的能力。例如:在平台上开设网店,开展业务推广活动,发布产品信息,合理报价并准确核算,处理跨境结算业务,进行产品数据分析,优化运营过程等。
(四)熟悉国际物流并做好供应链管理
跨境电商的物流与传统国际贸易的运输方式有较大差别,常用的方式有邮政直邮、快件、航空专线和海运散货拼柜等,还有与物流紧密联系的商检、保险等流程也有变化,这就要求从业者能够熟悉各种国际物流方式,结合商品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优的物流方式。当企业的进出口初具规模时,需要建立自身完整的供应链,要求从业者必须掌握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知识并能够充分运用,顺利完成从全球零售产品方案制定到物流配送等一系列环节。
(五)具有良好的外语沟通能力
国际贸易的从业者要有良好的外语水平,能够熟练运用外语,通过电商平台进行业务推广,同时完成日常业务洽谈。英语作为基础语言要掌握,还要尽量掌握多种语言,在开拓部分区域的市场时会有较强实用性。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体系设置无法满足跨境电商發展的需求
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报关、单证等,这些课程的开设符合传统国际贸易的需求,从业人员经过系统培训后能够熟练完成外贸业务。跨境电商企业的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传统外贸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跨境电商交易相关的技能,同时了解国际市场需求信息,才能够通过跨境电商平台销售商品。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课程体系设置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必须依据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但是多数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设置,只是将《电子商务》改为《跨境电子商务》课程,且学时仅为48-56,利用有限的学时数量指导学生掌握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的技能知识,难度较大。
(二)缺乏跨境电商相关的实践教学环境
国内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多采用校内实验室实训与校外实训基地结合的方式。从现实角度看,存在的问题较多:第一,校内实验室配备的实验软件,缺乏真实市场交易环境,数据更新较慢,明显与市场脱节。第二,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难度较大,很难找到同时接纳大量实习生的企业,即使有个别企业可以吸收较多学生,但是学生多从事辅助工作,与本专业距离较远,无法参与到企业的核心工作当中来。从跨境电商实践操作来看,更缺乏适当的软件用于实训中,导致学生没有机会接触跨境电商平台,逐渐失去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三)缺乏跨境电商“理论+实践”的师资队伍
目前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主要毕业于高校经济类相关专业或来自于传统外贸企业,教师都具备良好的专业理论水平,但是由于缺少实践工作经验,很难满足跨境电商课程的教学需要。尤其是近年来亚马逊等交易平台的管理逐渐规范化,店铺注册和运营都需要费用,使得老师们难以承担,在教学中只能以买家身份进行演示,无法给学生讲解后台操作技能。
三、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优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加强专业核心课程的完善和优化。目前高校培养的跨境电商人才,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传统外贸知识,但是对于跨境电商操作技能有欠缺。在课程设置中,应该增加电子商务类的课程,例如:网络营销、电子金融和国际物流等。对现有的课程内容进行补充,例如:在国际结算中,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的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相关知识;国际货运与保险中增加邮政小包、国际快递和国际专线物流等。还应该开设跨境电商实训、国际商务实践模拟等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跨境电商平台操作技能。同时积极与企业合作,借助于跨境电商平台,开展综合实训,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标。最终形成良好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更好的就业打下基础。
(二)进一步完善“实践操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跨境电商交易对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要求较高,可以考虑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地方商品优势,与地方企业开展合作,将货源引入学校,指导学生依托跨境电商平台,代理企业开展网上产品推广、销售,使学生在学习中练习、在练习中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由教师指导学生建立创业团队,选择适当项目进行运营实践。学生可以利用阿里巴巴国际站等平台,积累实践经验,提高跨境电商平台操作的水平,可能还会获得报酬,调动学生的创业积极性。
“实践操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有利于学生处于仿真的实习环境中,提升专业技能,在创业中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学校利用企业实训加强学生专业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企业转型升级,建立稳定的人力资源通道。
(三)构建良好师资队伍
在教师的培养方面,要结合跨境电商对人才的需求,符合实践操作的课程改革要求。一方面由学校定期安排专任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或兼职,使得教师真正处于市场环境,参与企业的运营,以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聘请跨境电商公司的员工或专家到校内兼课或做讲座,将理论内容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弥补专任教师实践工作经验的不足。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中,校内外教师能达到互补的效果,可以合力完成实践课程教材与实训指导手册,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指导学生开展实践项目,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促使师生共同进步,提高实践技能,为更好培养专业人才服务。
[参 考 文 献]
[1]黄嘉.基于跨境电商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22).
[2]张丽莉.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探析-跨境电商背景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6(21).
[3]董亮,隋智勇,刘贤锋.“跨境电商”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5(20).
[责任编辑:赵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