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学中的封建帝王评价问题
2017-07-07王爽
王爽
摘 要:本文主要以《康熙王朝》这部历史著作为例进行探讨。《康熙王朝》这一作品在写作的过程中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这对于历史面貌的评述而言,其价值意义是存在一定缺陷的。例如,在对封建帝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缺乏现代唯物主义思想,规范历史文学中对封建帝王的评价问题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历史文学;封建帝王;评价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史文学就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尤其是90年代之后各种不同年代的古装电视剧纷纷涌现。这些现象都表明了历史文学在我国文学领域中地位的提升,然而就我国历史文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存在着考察工作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问题,现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对于人物的刻画都不同程度的带着导演的主观意识,这样就不能真实的表达历史,会误导观众,使观众不能准确的了解历史人物。本文主要对历史文学中封建帝王的评价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参考。
一、历史文学的尴尬境地简述
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汲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意识的主要渠道是那些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的文艺作品。现如今,一类作品逐渐从具体的历史场景和事件中抽离出来,向着纯虚构的方向发展,其中虽然也有历史背景,但那无非是作家摆脱现实束缚,在更为宽阔与自由的时空情境下对人性、命运等问题进行形而上思索的手段和工具。另一类作品则继续坚持着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创作理念,在真实还原历史人物与事件的同时不忘以现代眼光对作品所描绘的历史年代及历史事件进行批判性反思。客观地看,这两类作品各有所长,本无高下之别,但近几年来,“戏说”、穿越时空类作品的过度泛滥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在网络传媒的推动下,大批商业化和娱乐化色彩更为浓厚的架空历史的小说迅速兴起。尽管其中不乏具有丰富想象力和较高艺术水准的优秀作品,但也催生出了许多既无思想意义,也缺乏对人性的深层次理解,只知一味丑化历史人物以追求搞笑效果的低俗之作,使历史文学陷入了尴尬的境地。
二、历史文学作品《康熙王朝》中的片面问题
(一)朋党之争的问题。在《康熙王朝》中,当索额图和明珠两党势力大增,朝廷上下一半以上的官员都加入了这两个朋党,其危害已经妨碍了康熙的统治,甚至有篡权的阴谋在偷偷运作,那么康熙就拿明珠开刀,不但夺其官位,抄没家产,而且投入狱中,毫不留情。索额图最后也步明珠的后尘,篡逆事发后,被投入监狱,封建帝王的腐败性由此暴露出来。而作者并不能看清这一实质,往往去赞赏皇帝搞平衡的丰富经验与玩弄权术的技巧。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作者沒有看清帝王的用心,并非真要肃清腐败,反而有意无意地称赞皇帝反对贪腐的决心,歌颂皇帝的圣明,康熙在乾清宫挂上“光明正大”的匾额,作者也似乎认为皇帝就是“光明正大”的。由此可以看出一个问题,即是作者在评价封建帝王的过程中比较片面,没有对其进行全面的讲述。
(二)满汉关系问题。满汉关系在以清代王朝的历史创作的文艺作品中是经常出现的问题,在朝廷中用满族官员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但满族在全国范围内是少数,自身力量不足,不能不任用一些真正有智慧的能干的汉族官员。这样做既可加强统治的力量,又可给人以宽怀为上、满汉不分的公平的假象。实际上,康、雍、乾三代帝王对于汉族官员总是又信又疑。在《康熙王朝》中,在以周培公为统帅的军队眼看就要平定吴三桂的叛乱之际,朝廷突然调他回京,怕周培公拥兵太多,功劳太大,心存异心。最后周培公被调离北京,正当壮年就老死东北。对于周培公推荐的后来为光复台湾作出贡献的姚启圣,也是又信又疑,使他三起三落,皇帝对他就像耍猴一样。在作者对于满汉关系这一部分故事讲述过程中没有把满汉关系放到更为宏阔的历史背景中去考察和描写,导致故事讲述存在部分不真实的问题。
(三)“忠”与“奸”的问题。《康熙王朝》中,我们看不出这段历史与几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内在联系,似乎这一段历史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主要的矛盾是老臣鳌拜与少年康熙的斗争,藩王平西王吴三桂与成年康熙的斗争,台湾的郑经与康熙的斗争,蒙古部族首领葛尔丹与康熙的斗争,这都是忠与奸的斗争。虽然这些矛盾与斗争有时也交织着统一与分裂的斗争,但作者主要是把它们当作忠与奸的斗争来处理。对于“忠”与“奸”这一矛盾作为康熙皇帝的基本根据,而皇帝永远是站在忠、善和巧于利用矛盾等这“正确”一边的,那么顺理成章就应该加以歌颂、赞美,这种完全赞美的方式脱离了历史大趋势,使历史文学失去了本真性。
三、如何正视历史文学封建帝王评价问题
社会历史评价需反思历史评价的局限,清理社会历史评价的边界。历史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是模仿论的文学观。模仿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与反映。以此为前提,文学作品的内容来自社会生活,文学作品的功能可以提高人们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评价文学作品的价值就看它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这样,历史评价的基本信条就是合乎逻辑和顺理成章的。单一的语境评价或单一的形式评价都无法完成评价的使命,两者应该是互补而不是对立的关系。对文学评价的“说明、解释、判断”的三大使命而言,历史评价最可靠或者说最有意义的不在于识别出鲜明的时代内容与断言合乎历史理性的社会趋势,更在于其强大的解释效用。由此,历史评价不应被视为以唯一“教义”的形态存在的方法,而是综合其他方法优长的一种从文学生产、消费的角度解释与评价文学现象的评价思路。
四、结语
总之,在对历史文学中的封建帝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对历史进行深刻的认识和总结,要重视历史客观事实,不以成败论英雄,要重视美学的品格。
参考文献:
[1]童庆炳.再谈历史文学中封建帝王的评价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2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