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如何阅读历史教科书
2017-07-07何苏敏
何苏敏
(扬州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学科教学(历史),江苏 扬州 225000)
摘 要: 随着课件等教学媒介的广泛运用及活动探究等教学理念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学依托花哨的课件和冗长的活动完成,脱离了阅读教科书本身。学生一旦失去了阅读教科书的能力,就失去了猎取知识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历史教科书的阅读。本文根据不同主体阅读教科书、不同程度阅读教科书及不同辅助阅读的方法,探讨高中生如何阅读历史教科书,为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 高中生 阅读 历史教科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1]只有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开展更高能力的目标培养。要想提高阅读能力,我们必须要重视教科书的阅读。曾祥芹和韩雪屏的《阅读学原理》中谈到“阅读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2]。然而,在日常实际教学中,由于应试考试片面追求“背多分”,教师对阅读教科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致使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高,部分学生往往会出现“会错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缘木求鱼”、“盲人摸象”等閱读障碍,难以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学科素养。
一方面,叶小兵认为自学能力的水平高低往往取决于个人的信息获取和采编,而阅读就是信息和采编的过程[3]。另一方面,教科书是历史考试的重要出题参考,是历史学者精心编写的适合中学生历史认知水平的物质载体。寿自强在对历史阅读的认识中提到,“历史阅读的基础基于教材,学生在知识拓展时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对教材本身的把握,只有在对教材把握的基础上做出知识材料的拓展才是有效的”[4]。如果脱离教科书指导阅读,无论对教师教学水平还是对学生的历史成绩都会造成不良影响。针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将教科书阅读有意识地贯穿整个教学任务,还应该对学生的阅读方法做出明确要求。下面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为例,谈谈如何具体阅读历史教科书。
一、根据不同主体来阅读教科书
1.自己读
自己读就是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这种阅读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杰克·内尔森和约翰·米凯利斯在《中学社会学科的教学、课程、评估》中提出激发学生阅读的基本原则之一是运用与学生兴趣相连的教材和方式[5]。所以,如何阅读历史教材,说到底,还是要看学生喜欢或习惯怎样的阅读方式。只有迎合广大学生的阅读需求,才能实现真正的教学相长,既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又实现教师的教学进步。比如历史教科书中有关“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根本原因,需要学生根据各人阅读喜好来阅读,学生既可以选择大声阅读,又可以选择默读。调查发现,大声阅读有利于学生舒缓上课压力,有利于产生正确的历史情绪感,有利于形成较强的形象和画面感,易于记忆,有利于避免学生困倦和思想开小差。默读对某些爱动脑的学生来讲效果更佳。他们阅读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总体而言,自己读,更容易记住自己读过的内容,更方便培养阅读能力。
2.全体读
全体读就是全部同学一起读,有助于消除学生对阅读的厌倦感,增强阅读感染力,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权利法案》的意义是本节课重点内容,可以要求同学们全体朗读,以此加强对该部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而对于那些“人在曹营,心在汉”的同学,这也是一种注意力重新集中到课堂的方法。全体读的教科书内容通常是考试最可能考的知识点。比如关于英国的“责任内阁制”,需要全体学生一起重点朗读,全体读可以营造书声琅琅的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集体参与感。
3.小组读
小组读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阅读,既可以是组内互读,又可以是组外竞读。教师对于长期表现较好的小组可以给予一些精神性的奖励。比如学生四人一组,大声朗读《权利法案》的意义,然后对优秀小组进行表扬。高中生较初中生总体要更闷,小组朗读的互动形式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实践证明,小组阅读是高中生普遍喜闻乐见的一种阅读方式。当然,切忌不能将小组阅读流于形式,使课堂变成吵吵嚷嚷的菜市场一般,教师要有秩序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让思想的火花在头脑中激荡。除此以外,阅读完成后还可以鼓励学生相互分享阅读心得。
二、根据不同程度来阅读教科书
1.略读
略读,也称粗读,就是走马观花式地读。略读既可以对章节内容进行大致的阅读,又可以对教科书中补充内容进行泛读。在上新课之前,教师布置学生进行阅读预习,阅读预习就可以采取略读这种方式。如果预习时学生采取精读,等到上新课时难免会对所学知识失去兴趣。要知道,一节历史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除去导入、讲授、讨论、板书、课堂反馈等环节,留给阅读的时间并不多,所以,历史课上不可能研读所有的教材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略读。例如课本前言有关1640年“英国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教师只需给30秒时间略读。略读既节约课堂时间,又提纲挈领把握基本内容、主要线索。
2.精读
精读就是带着理解和记忆去读,精读内容往往是一节课上的重难点。譬如本章节难点是阐述《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对于高中生来讲,涉及的国王和议会关系离他们的政治生活比较遥远,缺乏相应的共鸣。因此,教师要求学生采取精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精读需要反复读,反复读并不是指同一时间反复读,而是根据记忆遗忘规律分不同时间反复读。精读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流畅地读、理解地读、带着思考去读。
3.解读
解读是阅读的最高层次,需要揣摩文本材料来挖掘内在逻辑联系,建立在对教材有着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材料解读题一直是学生难啃的“硬骨头”。如何帮助学生解读考试中的材料逐渐成为历史教学领域的“钱学森之问”。关于历史教科书中“学思之窗”的材料解读题,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带着问题对材料进行研读。以史料为依据,以问题为引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判断、归纳结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养成。
三、利用不同方法辅助教科书阅读
1.做记号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多动笔做记号,教科书中的重难点用红笔标注出来,从而给自己留下阅读痕迹供以后反复拿出来温习。比如《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一节中,有关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政治、经济、历史方面等原因可以在书本上圈化出来,以便考试前再着重复习。当然,阅读中产生的质疑、困惑、感悟等都可以在课本空白处用笔记录下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批判性思维。
2.自主出题
阅读之后,鼓励学生针对阅读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自己出题,有助于历史思维的锻炼和历史素养的提升。比如阅读教材中的“光荣革命”有关内容,有些同学会对这次革命的命名产生好奇,为什么用“光荣”二字,而不是我们普遍习惯用的革命爆发年份。同学首先自己产生疑问,然后仔细研读上下文本自己给出答案,通过自己提问、自己回答锻炼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因为自己出题,整体要求高,容易偏差,所以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价值性也是侧面评价学生阅读效果的一种方法。
学生基本的阅读能力离不开课堂上的培养。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上要加强学生对教科书的阅读训练。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首先,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阅读手段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其次,有系统、有侧重地指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避免“一锅端”。最后,历史教科书阅读方式的选择必须充分建立在学生的特性上,帮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成长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曾祥芹,韩雪屏.阅读学原理[M].郑州:大象出版社,1992.
[3][5]叶小兵.中学历史学科的阅读理解能力[J].历史教学,1998(5).
[4]寿自强.我对历史阅读教学的几点想法[J].中学历史参考,2016(10).
导师:徐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