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研究

2017-07-07成国强王炎

文教资料 2017年12期
关键词:培养体系教学能力教育信息化

成国强+王炎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 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及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大战略,需要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通过研究国内外现状,发现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需要进行系统设计,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各司其职,从政策、技术、发展等方面进行支持。本文设计了“两主体三阶段四环节”的培养体系,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教学能力 培养体系 培养主体 培养环节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等文件的出台,表明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到关键阶段。“规划”表明,十二五期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在信息化教学环境、教学资源、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急需加强①。为此,《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要“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②。一些地方政府响应中央号召,提出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促使教师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由此可见,培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战略的关键所在。

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离不开高职教育这一最关键的环节。构建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是实现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推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属于成人教育学的研究范畴。通过研究TPACK理论发现,“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教师同时具备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三大类知识。

国外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聚焦于三个方面:一是教育理论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及成人教育家提出成人学习理论,成为信息化教学环境下教师自我发展的理论基础[1]。两位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提出的TPACK知识框架,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知识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2]。二是技术标准的制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及美国、新加坡的研究机构,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相关能力提出明确要求。三是培训体系的建设。国外研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体系的建设主要依靠出台国家政策及设立国家机构,如新加坡启动的fasttrack@school计划(学校快捷发展策略),为组织教师教学和学习活动提供了各种网络的便利;法国通过建立国家级远程教育的机构,为教师开展了大量信息化教学的远程培训服务;美国则主要依靠在各大学建立教师发展中心为培养信息化教学能力提供服务[3]。

国内学者关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重点,主要放在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目的价值、能力结构及培养模式三个方面,代表性的观点有:王卫军认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信息化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3]。林雯提出:“信息化教学能力结构包括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信息化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应用、信息化教学管理、信息化教学评价等能力。”[4]其中信息化教学应用能力是核心,是连接其他四种能力的中心枢纽,是教育和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左明章认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过程是一个由‘起步到‘应用,再到‘整合、‘创新的过程”[5]。

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学术梳理及研究动态看,国内外学术界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研究还不够系统全面,难以突破构建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现实障碍。

二、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设计

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科学构建,首先应明确由谁作为培养主体,以及不同主体的具体职能;然后根据能力发展规律设计不同的培养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培养目标,以及与之相配合的培训方式;针对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内涵划分不同的培训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培训内容。

为此,笔者设计了“两主体三阶段四环节”(两大培养主体、三个培养阶段、四步培养环节)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详见图。

(一)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两大培养主体

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作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主体,主要通过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与发展支持三类支持机制实现培养目标。政策支持,是指通过出台切实的政策倡导、推行、规范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过程,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技术支持,是指通过建立开放共享的技术服务平台,或配备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为教师扫清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技术障碍。发展支持,是指通过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训方式,以及设立与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关的竞赛、课程建设项目、科研项目等,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提供完整的途径。

1.教育主管部门的培养职能

教育主管部门的培养职能体现在以下方面:出台全国或地区通用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政策,营造政府倡导、全员参与的社会氛围;给基层单位下达信息化建设的任务书与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建立保障机制。大力建设基础网络设施,保证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支撑能力。制定全国或地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技术标准,并制定配套的培训课程体系,保证不同级别的技术标准都有相应的培训课程来支撑。建立广泛的信息化教学技术交流服务平台,为教师提供经验交流、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网络公共空间。设立国家级、省级信息化教学竞赛、课程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对教师群体形成引领、示范作用。

2.学校的培养职能

学校作为教育基层组织,应结合实际情况出台配套的学校政策,将教育信息化任务贯彻执行下去。具体职能:积极建设数字化校园,确保基本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不断更新改造多媒体教学设施,开发构建集课程开发、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师生交流于一体的校内网络学习空间,大力引导教师参加信息化教学竞赛,申报信息化课程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

学校还应成立专门的信息化教学技术服务机构,为教师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的技术支持,解决信息化教学中的技术障碍。该机构还需制定适合校情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技术标准,根据技术标准对全体教师开展测评,建立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档案,并配套制订多层次、多类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方案,为每位教师提供针对性的培训服务。

(二)基础、应用、融合三个培养阶段

1.基础培养阶段

此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形成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一般采取普及化、集中性的岗前培训方式。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学习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与理论,掌握一定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信息技术,以及制作简单的教学资源的方法。受训教师通过面授政策理论、解读经典案例、实地观摩体验、上机操作实践,初步体验到信息化教学的效果,觉察到信息技术可以解决很多教学问题,从而发展出实践信息化教学的内在动力。

在此阶段,最重要的是让教师具备信息化教学的思想和意识,感受到信息技術的先进作用,为之后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打好基础。

2.应用培养阶段

此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改革。可采用专项培训与实践演练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培训内容包括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改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境、教学评价等。通过此阶段培训,教师能运用信息化技术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改革,即要求教师能将原来的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相融合,形成适宜于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呈现的知识新形态或新拓展;将信息技术与一般教学方法结合,形成新的信息化教学策略;利用信息化技术创设虚拟、仿真、高度互动的传统教学无法实现的教学情境;通过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评价方式,实现评价主体的多样性,评价结果的即时性、直观性,以及评价方法的简便性。

3.融合培养阶段

融合阶段的培养目标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充分融合,促进教师的信息化学习与协作能力提高。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训,教师已具备较强的信息化实践能力,因此本阶段主要采用“自主式”和“协作式”的培训方式,即教师通过虚拟学习社区自主学习深造,利用网络协作工作平台组建教学科研团队,共同完成教学实践或理论研究。

融合阶段的培养要求,是教师能独立或主持开发一门在线开放课程,或建设完整的教学资源库等信息化建设项目;也可以是承担信息化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的科研课题。从教师自身角度出发,融合阶段要求教师能具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与同事、专家合作,“构建基于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集体教学知识和多元化的集体教学能力”[2],以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至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基本完成,不但具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等基本能力,还具备协作精神、反思精神、分享精神等信息化社会必需的素养。

(三)知、能、用、评四步培养环节

1.信息化教学知识

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各种知识、技能相互融合的结果,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下,教师需要合理运用多种知识来组织教学,这就涉及TPACK理论,即教师将原有的学科知识与教学法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进行融会贯通后,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此外,教师还要了解当前的教育思想、教育政策及最新的教学理念等常识,如“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解读”、“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及应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网络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当教师学习了关于信息化教学的新理论、新思想,就有可能促成教师自身的教育思想、理论的形成,促使知识向能力、素质转化,实现“转知成智”[5]。

2.信息化教学技能

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过硬的教学实践能力,即如何利用信息化设备、软件、平台的能力。

培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实践技能,一是培养多媒体计算机硬软件操作技能,掌握现代教学环境及教学设备的使用,学会使用Power Point、Flash等应用软件。二是培养网络信息技术,掌握图文、音视频等各种教学素材的采集与搜索、加工处理和创造发布等技能。三是培养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技术,掌握文档编辑、数据整理、基本图片处理、音视频编辑、简单动画制作等技术,能够制作PPT课件、开发微课等。四是培养信息化教学设计技术,学会如何借助信息化教学硬件环境或网络学习平台,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3.信息化教学运用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核心,是利用信息技术对课程进行整合。教师应“具备运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变革教学模式、重构教学流程的能力”[1],标志是教师能组织或主持开发一门课程的系列课程资源或一门网络在线课程。

具体工作包括依据课程要求、学生特征和技术条件等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设计便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能根据教学需求加工整理与制作数字化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收集学习反馈,以便教师及时开展学习指导;利用信息技术改革评价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4.信息化教学评价

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评价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性评价,评价主体包括社会、学校及教师本人三方,共同构建一个从不同评价角度出发的、动态反映能力发展轨迹的评价体系。

该体系包括信息化教学能力自我检测、学校测评和社会评价三个部分。信息化教学能力自我检测是指“在各培训阶段或教学实践阶段,教师对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状况的反思与自评”[5];学校测评是指学校依据前期制定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技术标准,组织专家对教师信息化基本素养、信息化教学实施等进行评价;社会评价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主要通过设立各级各类信息化教学竞赛、课程建设项目、信息化理论研究课题等,对学校及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三、结语

为真正实现让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变革,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既需要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提供政策支持、技术支持与发展支持,更需要教师在信息化知识、技能上的不断学习与实践,在信息化教学运用、教学评价等方面不断探索与创新。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 0622_269367.html.

②湖南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EB/OL].http://www.hunan.gov.cn/zw/ghjh/gzjh/201411/t20141104_ 1411891.html

参考文献:

[1]方明建.基于成人学习理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原则和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10):33-36.

[2]王文君,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实践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2(3):67-74.

[3]王卫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4]林雯.论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J].教育评论,2012(3):60-62.

[5]左明章,卢强,雷励华.困惑与突破:区域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实践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5):104-111.

本文来自于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数字湖南教育”战略下湖南省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研究》[编号:17C0422]。

猜你喜欢

培养体系教学能力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与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