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2017-07-07姚庆国
姚庆国
(高青县中心路小学,山东 高青 256300)
摘 要: 随著社会的发展,做好班主任工作,搞好后进生转化尤为重要。老师一定要有爱心、恒心,对待学生就像对待孩子一样疼爱他们。良好的“校风、班风”对转化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班主任工作 后进生转化 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对象,学生管理是班主任乃至学校工作的根本任务之一。学生管理工作对良好班风、校风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一个优秀班集体的背后必然有一位善于管理的班主任。
每一所学校,特别是普通中小学,每个班级总有少数或部分“后进生”。这少数“后进生”往往是一部分学生的精神“领袖”,班主任教育有方、管理得法,引导得好,“后进生”可以循序渐进,增强团结,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反之,可能因“后进生”的能量破坏班风,所以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所以,潜心研究“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位班主任的首要硬性任务。我从教25年,特别17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证明,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班主任必须事事处处“爱”字当头,从热爱学生、爱护学生出发,用一颗真诚的爱心融化他(她)们。
一、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对“后进生”注入更多爱的“催化剂”。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发展时期,思想上还未定型,可塑性较强。把“后进生”视为“朽木不可雕也”是错误的。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共建高度文明时期,文明社会的大环境已经形成,我们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后进生”进行及时教育。讽刺、打击、粗暴形式都是不负责任的做法。我们应该用真诚的爱温暖学生的心,像白衣天使对待病人那样对待他们。
二、一分为二看问题,善于发现闪光点
“后进生”身上表露出来的弱点和消极因素较多,给教师带来许多麻烦,因此,一提起这些调皮鬼,就觉得他们一无是处。实际上这是片面地、孤立地看问题,缺乏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往往是造成教育失误的主要原因。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基本原理,在观察和分析“后进生”时,既要看到他们的短处,又要看到他们的长处乃至闪光点。在“后进生”身上,发现长处较难,因为他们的消极现象往往是外露的,积极因素常常是隐蔽的,且总是被前者所掩盖。有时比较明显,会由于人们的偏见而被误认为伪装、假象,不能正视。实际上,他们的某些优点、长处、积极因素正是他们内心深处的闪光点,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发现、去寻找、去挖掘。实践证明,任何一个“后进生”身上都有长处,都有积极因素。例如,在他们中间,有的是小制作能力很强;有的是文艺积极分子,有的是体育的擅长者,有的是小制作能手等,只是常常被忽视。笔者通过长时间的比较、分析发现,不少“后进生”的长处正是某些先进学生所缺少的。我们应该反对那种一好百好、一坏百坏的绝对看待学生的思维方法。应该一分为二地观察分析学生,善于在“后进生”身上发现长处和闪光点,作为启迪学生内动力的“按钮”,这样才能做到公正合理地处理问题。
后进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情绪非常低落,在班级受到同学们的歧视,好像比学习好的同学矮一截,缺乏自尊心。因此,我们要注意观察他们,发现他们的点滴优点,在班级上大力表扬,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如:我班有个后进生是个女同学,但她的性格就像男孩子,好打架,一天少则打一次,多则打两三次,同学们给她一个外号叫“打架大王”。针对这种情况,我找到这个女同学,告诉她要跟同学们处理好关系,做一个好学生。她平日虽然缺点较多,但是我发现她在劳动中表现特别突出,特别是冲刷学校的厕所,不怕脏,不怕累,脏水弄湿她的衣服,也全然不顾。我抓住她的这一优点,及时在班上表扬。
三、善于调动积极性,激发上进心
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转化“后进生”工作若只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而不能做在学生的心坎上,则会有劳无功。久而久之,还会形成逆反心理。“后进生”一方面有自卑、自弃或逆反心理,另一方面存在强烈的自强、自尊心理。他们盼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又将这种欲望深藏心底。因此,做转化工作必须注重这一心理状态,恰如其分地因势利导,适时勉励,有时可采取激将的语言,触动他们的心灵,与他们交心,让他们意识到老师的关心、爱护和体贴,让他们内心深处的星星之火照亮自己前进的道路。
如我们班芊芊同学厌学、好玩。在平日测试或考试当中,数学成绩只有四、五十分,面对这一情况,我了解后找出他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对他进行个别辅导,稍有进步,就给予鼓励。因此他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绩逐步提高,后来,数学成绩已达到七十分,她向老师表示以后数学要考到八十分以上,将来力争考上大学,为人类做出贡献。
四、方式、方法要因人而异、灵活多样
“后进生”的形成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因此,在对他们做转化工作时应注意因人而异、对症下药,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措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要求上,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后进生”的心理基础和个性特点,除集体活动外,还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查找原因、分析危害、晓之以理、导之以行;要根据学生不同个性特征给予信任,为其工作,使之有自我发挥的机会;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积极支持他们参加喜爱的活动,在活动中接受陶冶。经验证明,企图掌握一把万能钥匙,用简单划一的方法是不行的。
五、进行家访,了解内情
我对班级上的后进生重点进行家访,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便有的放矢。
如:我班的孙辰旭同学,学习极差,能花钱,每天都花掉十几元钱,在学校吃零食成了习惯。我以为他家庭条件优越,家长过于溺爱,家访后才发现与我想象的不同,钱全是从家里偷来的,我就教育他要把钱用在学习上,后来他逐渐改掉了这种坏习惯,表示今后一定要学习好,以优异的成绩迎接新年级的到来。
六、与后进生交朋友
教师要用一双温暖的手握后进生的手。
很多老师喜欢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即使犯点小错误也不批评,在老师面前多说一句少说一句也不烦。但是后进生看老师的脸色和眼神的变化,决定在老师面前多说还是少说。对后进生没有好脸色,语言比较生硬,常用一些挖苦、讽刺的语言对待后进生,使后进生失去自尊和学习自信心,总觉得自己在老师心里没有位置,在同学眼里只能看到轻视的目光,使后进生在精神和学习的双重压力下放弃学习,失去学习自信心,自己学业囫囵吞枣、粗枝大叶。
老师应该把每位学生作为人才培养,特别对后进生更应该伸出温暖、友谊、帮助的手,要与后进生交朋友,用一颗爱心感动后进生的心,让后进生感觉到老师心里有他们,同学心里有他们,解脱精神和学习上的压力,同时班级要建立一条制度“必须尊重后进生,不得挖苦、讽刺”。提高后进生在班级的地位。教育后进生在做人和学习方面要自尊、自强、自爱、自律、为自己争。调动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后进生的学习成绩,由后进生转变为三好学生。
七、克服缺点,增强信心
医生救死扶伤,是因为他们查清病因,对症下药。要成为合格的教师,必须善于发现后进生的缺点,并及时纠正。
2016年,我又迎来一批新同学,(三年级)接班前我就了解到后进生李文平爱逃学,升入三年级后的几天内都没有来上学,我以为他生病了,就去看望他,结果,家长反映他并没有生病,每天都早早上学,我觉得奇怪,他到哪里去了?经了解,原来他到离家一千多米的游戏厅打游戏机,回校后我并没有批评他,让他向好同学学习,做一个好少年,从此,他再也没有逃过学。
八、要有耐心,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转化“后进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轻而易举的事,对他们要求不能过分、过急。毕其功于一役是错误的,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的进步,哪怕是微小的,也要加以肯定和表扬;出现反复,不要恼火,不要泄气,这是正常的。因为“后进生”的转化一般都要经过认识、转变、反复、巩固、稳定几个阶段。
我在长期工作实践中体会到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班主任、教师还必须做到:
一忌侮辱人格。“后进生”由于平时表现欠佳,被人瞧不起,本身常有自卑感。只有尊重他们、信任他们、亲近他们,对他们热情关怀,诚恳帮助,才能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之火,从而使他们信任老师、亲近老师,听从教导,改正缺点,不断进步。切忌带有挖苦、讽刺和侮辱人格的语言和行为。
二忌群起而攻击。教育、帮助“后进生”往往是在办公室进行的,不少老师都了解一些,有时大家七嘴八舌地数落他们的“罪状”,形成“群起而攻”的局势。事实上,这种做法很少触及心灵,教育很难达到目的。
三忌主观武断。对学生的批评教育必须实事求是,否则,会使学生反感,影响师生关系,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创伤,影响学生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批评教育前要全面地、详细地做好调查、了解,掌握真实的情况。
四忌向家长告状。由于家长素质不同,教育方法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配合学校教育方面就会出现不同的信息反馈。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向家长告状,有的学生回家后便遭到家长的打骂,这样学生会产生怨恨心理和抵触情绪。有的学生遭到家长粗暴的训斥,则会认为老师无能,借用家长之威来压制,从而降低教师的威信,疏远师生关系。因此,发现学生有问题,教师应该尽量自己处理,需要家长配合的,也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预防素质较低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
五忌不适当的公开批评。学生犯了错误,应该根据教育原则进行个别谈话教育。如果是属于普遍性的或比较严重的必须公开批评,要注意:一要核对好事实;二要注意说话的分寸;三要做好善后工作,以巩固和增强教育效果。
总之,学生是一张蓝图,需要老师精心设计涂抹,需要勾画。学生的心靈是一片空地,种什么长什么,需要我们选择种子。老师要做一支五彩的笔,勾画我们的蓝图;要做一粒无私奉献的种子,撒在学生心里,长出我们期盼的憧憬,长出美好的人生。把每个学生作为人才培养,培养合格人才,这是老师无上的光荣。
参考文献:
[1]帕克.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2-153.
[2]黄达进.浅谈如何加强中学教学管理工作[J].学园:教育科研,2012(16):92.
[3]何福敏.浅谈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版,2010(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