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机制研究

2017-07-07胡冰

文教资料 2017年12期
关键词:管理学

胡冰

(徐州医科大学 麻醉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4)

摘 要: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尚未从管理学角度形成规范高效的机制。将管理学理念引入社会实践工作,结合大学生群体实际和社会实践现状,分析社会实践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管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机制,即建立社会实践人力资本队伍, 全面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成员培训体制,采用多要素、多维度的评价模式,使高校社会实践工作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 管理学 高校社会实践机制 理论解读

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形式的丰富,是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的拓展和延伸,应立足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着力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目前,高校社会实践尚未从管理学的角度形成规范高效的机制,整体层次和服务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应通过管理学理论视角,结合大学生群体实际和社会实践情况,建立管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机制。

1.高校社会实践现状简述及形式

志愿服务。志愿服务是自愿利用个人的时间、物质、资源、技能为需要的人群和地区提供非盈利、非职业化援助的行为。目前各高校将社会实践的重点放在志愿服务上,主要着眼点在抓好重点特色团队,发挥地方优势,体现时代特色。

社会调查研究。所谓社会调查,就是学生从所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出发,结合理论知识参加调查并形成结论。在直观感受和调查分析中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及时进行专业知识的梳理、整合、总结和思考,建立辩证批判思维,有助于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基于调查的数据和现象,经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科学结论,有助于学生关注现实、科学思维、理性分析。

勤工俭学。勤工俭学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社会劳动的形式自主实践,主要是为了挣取劳动报酬。这种形式大多是学生个体从事的实践活动,目的大多是从个体出发。通过勤工助学,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物质报酬,还可以锻炼责任感、独立精神、吃苦耐劳等多方面素质。

学术实践。学术实践是指主要运用专业知识了解、认识并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性活动,旨在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和锻炼综合能力,增强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能力。主要形式有教学专业实践、实践基地建设、实践赛事体系、学生自主创业等,如“挑战杯”竞赛和大学生创业创新训练计划都代表较高的专业水平。

2.目前高校社会实践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实践主体结构不平衡,点面结合不够。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参与者素质有一定的要求,活动主体多是学生干部、学生党员、有某方面技能或特长的特定群体,因为活动规模、活动对象、活动经费等因素的限制,在大規模的实践活动中不能实现全员参与,低年级学生有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热情和要求,参与欲望强烈,但未接受相对系统专业的培训,经验不足。高年级学生则相反,技能及经验相对丰富,但是热情和时间不足,不能全身心投入,导致高校社会实践的主体结构存在一定问题。学校及学院层面大多将精力放在某类具有鲜明学院特色、容易获奖的实践活动上,点上的实践活动有声有色,面上大范围的个体实践活动却备受忽视,不仅普通学生的参与热情不高,而且起不到实践育人的作用。

2.2未建立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不能充分发挥育人作用。

在社会实践的认知和运行过程中,知识多于能力,理论多于实践,课堂多于课外。制定教学大纲和纳入教学计划的不多,形成学分评价体系的不多,和平时性、多形式、多主题的实践活动结合到一起的不多。社会实践的组织机构、内容安排、考评体系没有形成制度体系,创新机制、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安全机制等长效机制均未建立,不能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作用和深远影响,根本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2.3活动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

目前的高校实践活动,大多停留在义务劳动、文艺表演、散发传单、宣传知识之类的较低层次,主要是通过社团、学生会组织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层次和理论水平有限,使得活动的内容固定、形式单一、时间较短等,导致资源浪费,实际效果不佳。应利用高校得天独厚的科研平台、技术优势,将志愿活动和企业、社区街道的发展咨询和企业市场开拓、新产品开发、技术创新活动统一起来,将德育培养、实践能力、专业提升和就业实习统一起来,将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结合起来,不仅拓展社会实践的外延,更赋予社会实践新的内涵,使之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2.4组织管理不够科学,考评机制不够完善。

长期以来,某些高校社会实践的考评主体和内容不明,考评标准和程序不清,没有成文的实践考评机制与办法。考评的依据就是实践单位的一纸证明,社会实践失去了应有的考核标准。就学校内部而言,多数高校的做法是把社会实践活动当成共青团组织的一项常规工作,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行政、后勤等部门统一纳入社会实践的管理、保障、考评体系中,处于零散、自发的状态。具体地说,应在事前将成员遴选与培训、激励措施、基地联系、预算经费、编制计划、实施方案、评估效果等各个方面统一进行规划和部署。

3.高校社会实践机制相关理论解读

3.1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按照从低到高的层级排列,分别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的需要。当一个人的低级需要满足以后,就会自我超越需求,追求更高级别的影响。需要层次理论能够启发管理者有效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应该重视了解员工的基本需求和高层次需求,通过调查、了解和有目的的接触员工,尽最大可能满足员工各方面的需求,以激励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

3.2激励理论。

激励理论的主要核心思想是研究怎样满足人的各种需求、调动积极性。激励的最终目标是激发人的正确行为动机,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它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是最有效的管理原理。管理心理学认为激励是“持续激发动机的心理过程”。激励水平越高,工作欲望越强烈,工作效率和质量越高,效果就越好;相反,如果激励水平不够,工作效率和质量就越低,效果就相对较弱。

3.3人力资本理论。

1961年,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创立者舒尔茨在《人力资本投资》中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把企业中的人作为资本进行管理,将“人”的管理和“资本投资回报”两个方面加以结合,进而得到长期的价值回报。有五种主要形式:一是医疗和保健;二是人员的培训;三是正规教育;四是为成年人举办的学习项目;五是就业机会的迁移。

3.4定量和定性评价理论。

定性分析的侧重点是研究对象的“质”,也就是為了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涵,揭示事物的规律,综合使用演绎和归纳、分析和综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处理得到的信息材料;定量分析的侧重点是研究对象的“量”,重点研究事物的外部情况和变化,得到的结果相对量化。定性分析主要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等内容,定量分析是综合分析事物的数量特征、关系和变化,得到的结果能够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和今后发展趋势。

4.管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机制探索

4.1引入人力资本理念,建立一支质优量足、结构合理的社会实践人员队伍。

按需设岗,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下的人才资源的基本模式,它能最大限度地精简岗位,同时对人力资源做出优化配置。按需设岗就是根据实际需要,明确用人岗位、用人数量、用人职责,制定出符合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的用人规划。对于社会实践来说,组织机构应该结合实践的目标、形式、内容、规模建立一支质优量足、结构合理的社会实践人员队伍。根据志愿者的特点登记注册,系统管理,把专业服务队伍按类有机地组织和整合起来,按道德教育、生活实践、专业运用和就业实习等不同实践形式来说,对于人员的活动标准是不同的;按校级、院级、个体项目来说,对于人员的层次要求是不同的;按短期的常规项目和长期的精品项目来说,对于人员的培训要求和素质要求是不同的。只有将社会实践成员作为人力资本要素,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本,规范化地遴选、使用、管理、规划、培训才能使每个成员在实践活动中发挥最大作用。

4.2合理使用激励机制,多元激励手段并促。

大学生关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需要层次目前大多停留在较低层次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并不关心实践的具体内容、形式,并不参与思考和设计,主动和能动性不足,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或通过考核。为了激发其更高层次的需要,应采取适当的奖励激励,使其从不了解到接受,从接受到积极。志愿服务学分的获得可以作为激励的重要形式,这是在部分高校进行的积极探索,可以纳入教学计划。出于社交和尊重的需要这一中级需要水平,表现为部分认可社会实践的意义,积极参与,但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参与感不强,进行目标和环境激励,扩大社会实践的成果意义宣传,使其意识到参与的奉献感和成就感,同时提高社会实践外部环境条件,满足其社交和尊重的需求而提高积极性。自我实现需要的较高需要水平,表现为充分认可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对自己在社会实践中的角色和地位有正确的认知,不仅积极参与,还主动承担相应角色,有旺盛的热情和能力,要重点进行情感和目标激励,以企业社区联合、科技转化、就业创业等方式持续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目标。

4.3建立健全培训体制,增强培训实效。

首先,健全社会实践成员培训体制的前提是具有一支思想素质、业务水平高的指导教师队伍。指导教师应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政治辅导员、专职团干为主体,同时可聘任部分工作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业教师和相关领域的校外专家、社会知名人士。指导教师应承担优化社会实践项目的任务,指导学生设计活动方案和组织活动的开展,学校应该对指导成绩优异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上的奖励。

其次,明确培训内容。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专业能力作为培训主要内容和目标,结合高校学科体系和优势开设相应的社会实践课程,介绍实践背景、遴选实践选题、教授相关理论、培育调研方法,实践沟通技巧,对培训的时间、地点、形式、内容、培训结果进行记录和反馈,对培训的情况进行必要的监督、考核与评价,增强培训实效,避免走过场和形式化。

此外,还应创新培训形式。在培训形式上,遵循在自愿的原则上双向选择,在自上而下建立导师团的同时,也要自下而上地鼓励学生选择导师,配套建立导师随队的学分激励,促进学生强化主动学习意识和能力。推进课程学分认证,注重网络培训,将社会实践培训形式从实践前的集中短期培训转化为平时的常态培训,使得成员真正从社会实践项目中有所收获。

4.4完善社会实践成员考核评价办法,采用多要素、多维度的评价模式。

目前高校社会实践的考核对象主要是大学生和组织者,对于大学生来说,考核的是实践的时间、报告和单位评价,对于组织者来说,考核的是实践活动的计划、总结材料及达到的效果。目前这种评估形式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考评者并不能完全掌握考评对象社会实践的详细内容,只是通过文字材料和口头汇报判断,主观性非常强。应将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综合使用,定性方法适合于对目标明确,以达到教育效果为主的项目进行考评,如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目标的项目;定量方法适合于比较容易量化考核的项目,如计算服务时数及服务数量等服务性工作。改变以往的终期考评唯一考评方式,结合阶段考评、定期考评和终期考评,多要素、多维度的评价模式有利于社会实践目标管理保质保量地推行,避免只追求场面和结果,忽略过程和阶段的走过场形式。

将管理学理论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结合,拓宽研究和实践的视野,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引入新的工作理念,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形成全新的工作模式,搭建广阔的研究平台,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规范化、专业化、实效化,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

参考文献:

[1]龚涛,徐建军.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0(4).

[2]吕富媛,吕富彪.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3).

[3]高惠娟.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和发展路径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4]王军.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0(01).

[5]亚拉伯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5.

[6]西奥多·W·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23.

[7]潘光林,阮丽娜.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及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02).

[8]刘有升.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可持续发展机制探讨——以福州地区部分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

[9]维克托·弗鲁姆.工作与激励[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43.

[10]余明远,员智凯.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机制探索[J].学术论坛,2011(10).

基金项目:2015年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管理学视域下的高校社会实践机制研究”,项目编号15FYHLX23。

猜你喜欢

管理学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以实践教学能力为本位的人力资源管理学改革
浅谈管理学
基于管理学视角下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机制研究
体育管理学研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联邦快递的管理学
关于公安管理学专业建设的思考
参与式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研究
我国体育管理学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