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长小共同体”
2017-07-07成尚荣
成尚荣
【关键词】共同体;和谐教育;叙事研究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47-03
什么叫作共同体?长小共同体他们没有下定义,而一个长小的学生做了解释,即由点到线到面到景。这个学生多有智慧,他就是共同体中的一个成员,他对共同体的体会是点、线、面、景,这个解释是直觉的。人的直觉思维往往是非常有创造性的,人的创造性是从直觉思维过来的,表现为他的一种创新型的思维方式。
这个共同体是什么?
共同体就是引擎,从别的学校调过来的李老师,在前一段接触的时候,她说到长小来,有一种家的感觉,所以这个新调来的教师对共同体的解释是“家”,共同体就是“家”。这个解释和我们学者们的解释是一样的。英国的学者齐格蒙特·鲍曼写过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叫《共同体》。鲍曼在《共同体》中讲:和谐共同体就是一个家,一个温暖的港湾。就像冬天下雪的时候,家里的火壁炉给人温暖,给人归属感。这是学者对共同体的认识,而我们的李老师对共同体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因此,共同体一定是个家,在这个家中,一定是互相帮助的,互相尊重的,互相扶持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那种亲密感,一种亲和力,一种凝聚力,一种感召力,这是这个家非常重要的标志。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首先想到家。
共同体是一块文化的土壤。长小是一块文化的土壤。那么,我是什么?我是一颗种子。如果这颗种子没有一块肥沃的土壤,它就会腐烂,它就会败落,它不能健壮,它支撑不起这个蓝天。只有这颗种子找到它自己的位置,就像法国著名的画家凡·高写给他弟弟的信中说的那样:“你是一颗麦种,你要找到你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在哪里?在一块麦田,你在麦田上才有生命力,你不能在法国巴黎大街上徘徊,就这么萎缩掉了。”所以,每一个人都是一颗种子,但是每一颗种子要发育得好,要生长得好,他就必须在这块土壤中,而这块土壤就是共同体,就是文化的共同体。在文化共同体中,他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有成就感,才会有幸福感。长小这么多年来坚持共同体的建设,就是构造了一块文化的栖息地。
共同体是精神家园,我们要诗意地生活在精神家园里。所以这个家还不是一般的家,它是人的精神家园。在精神家园里最能支撑的是什么?是他的理念,是他的信仰。信念、信仰背后是什么?是他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对学校的核心理念的共同的追求和认同。也正因为如此,大家不舍得这种共同体。当我们长小所有的师生员工都有这种感情的时候,难道你不是在精神家园里生活?有一位从长小毕业的学生说:“如果我要做教师,我会回到长江路小学来做教师。”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为什么在南京的南师附中的树人中学里,但是他还心想着长江路小学呢?为什么赵昌竹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的男教师不愿意离开长江路小学呢?这些都是他自己真实心情的表达。
宋红斌校长讲得好:“好儿女志在四方。”你只要为孩子,你只要为学校的发展,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们这个民族的发展就行。这就是文化的胸怀,所以他们对共同体的认识是很朴素的,但也是非常深刻的。
和谐共同体的核心是仁爱。
爱是这个和谐共同体的核心。那就是王兰老师说的:“用爱点燃心灵,用爱感动生命,用爱谱写人生”。没有爱就没有和谐,爱是这个和谐共同体的核心。“仁者爱人”中“仁”字怎么写呢?单人旁加个“二”。在说文解字中许慎说:“人从仁爱”。说明人和人交往的时候必须有爱,爱是在交往中发生的。爱也是为了人更好地去交往,因此爱是不孤独的,大家在一起爱就不孤独了。但是,后来在文物的研究过程中,他们发现我们中国古代“仁”的写法还有第二种。怎么写?上面写个身体的身,下面是个心,身和心,这也是一个“仁”,是仁的另外一种写法。中国人的造字,他是在解释人的意思是从心开始的,表现在外在的许多表征上面。所以仁爱是来自心的,仁爱是有道德的主体。每一个人能从心里发出爱,那么你就是仁了。所以把这两个字的写法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对“爱”和“仁”的认识。也正是因为这个爱,点燃希望,来感悟人生,来谱写自己的生命,那就形成了和諧共同体。
这个爱具体化为尊重、宽容。
在长小是宽容的,你可以这么做,你也可以那么做。凤凰涅槃,没有凤凰涅槃的过程,能够形成共同体吗?凤凰涅槃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磨炼的过程,长小教师最常提到“磨课”,你不行你下来,我上,好像是有点太严厉了,说到最后就是磨课要磨,其中有笑声也有眼泪,就是在眼泪过后的笑声中获得了一种进步。凤凰涅槃是最美最漂亮的,人生是经过凤凰涅槃后才体现出自己生命的价值,因而体现了这个和谐共同体,大家就在这和谐共同体中成长。不要以为共同体就是一团和气,我不拼你,你不拼我,所以在听老师课后校长说你要提意见,提意见就是对他最大的帮助。爱就不要严格?长小有这么一支非常优秀和谐的教师队伍就是在严格训练当中用爱支撑,用严格训练贯穿始终而形成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王兰工作室是培养人才的摇篮。骨干教师的工作站是传承的,是延续的。所以我们要建设和谐共同体。首先学校是一个共同体,然后要给它划分具体的共同体,而且这个共同体可以是行政的,是制度的,是体制内的,也应当提倡自愿结合,而不是学校规定的,这种非政治组织是第三种力量。第三种形式是草根的力量,是来自民众的力量,来自普通教师的力量,这种组织我们更要提倡,就是在这种非正式组织当中,形成更好的文化,也就是我们学者们讲到过去都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是通过共同体的建设,使沉默的大多数迸发出更强烈的生命力,我感觉到长小的共同体是非常强大的。
共同体发展的途径是对话。我觉得长小的师生对话形式中有一个突出之点:叙事、讲故事,每人都讲自己成长的故事,你不要以为故事不是研究,当然你也不能说你所有的故事都是研究,他们边讲故事边谈体会,边对话边讨论,这样叙事就变成了叙事研究,故事可以找到自己的身份,故事是自身生命力的一种表现,故事可以营造一个分享的世界。听长小教师讲故事,我们就是在分享他们的成功,我们也在理解什么叫作和谐共同体。所以和谐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找到途径,找到方式、方法。
和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合而不同。没有和而不同,就不是和谐。和谐就允许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特色,不同的风格,不同的个性存在。
这就是费孝通所讲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天下大同,这就是和谐共同体。各美之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美丽的、最漂亮的侧面要展示给世人看。美人之美,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倾听。美美与共,大家都美了,大家都发展了,天下就大同。
小一点来说天下就是长小,大一点来说就是我们这个民族,再大一点我们说整个世界就天下大同了。非常可贵的是王兰老师和刘军老师,他们这么有名气,但是在长小,她们营造了一种个性发展的非常好的氛围,允许教师自我发展与超越。王兰老师、刘军老师能够有这种胸怀的时候,这两个人更伟大。你们超过我,不要跟在我后面亦步亦趋。这句话怎么说,这个动作怎么放,都是很严格的,但是王老师讲得好,语言背后的风格是什么,你们不要学我,要有语感。语感是需要意义的体会,语言背后是思想,你学习的不仅仅是说话的方式,更重要的是语言背后的思想。你有了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思想,你才会有更好的表达。所以语感不是一个技术活,语感是一个和谐共同体,要通过磨炼来入格。经过这么一个过程,达到一个“合而不同”的最高的境界。因此,和谐共同体的前提与基础,是长小所营造的“合而不同”的文化的氛围。
长小共同体的核心人物当然是王老师,刘老师,宋红斌校长。我们发现有些学校的名师和校长关系不太和谐,但是在我们长小,校长和特级之间关系这么和谐,宋校长对特级教师这么尊重、爱护,而我们的王老师、刘老师对宋校长尊重、爱护、支持,互相帮助。说实话,一个名教师没有校长的支持,你也做不成名师。也是王老师、刘老师的一种人格,一种聪明。有些人是不聪明的,和校长、局长顶着干,这是没有好处的。而校长也是很有智慧的,我要依靠你,需要大家来帮你。工作站是什么,是变一人忙为大家忙,一人读书为大家读书,一人工作为大家工作,一人进步为大家进步,大家一起来,这是我们的,当变成我们的时候这就变成文化了。文化不是单数,文化是讲我们的,是在讲我们的前提下,你再讲我的这个就叫个性,所以文化主要是我们的,在“我们的”过程中来追求“我的”。
(作者系原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