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意义

2015-09-16徐亮

唯实 2015年9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徐亮

“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涵盖地域范围空前广泛、跨越地理和政治层面的全方位、多层次概念,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领域“世界观”、“全球观”的一个非常明显和积极的变化。

“命运共同体”概念溯源

“命运共同体”描述的是“和平占优”、“共赢取代零和”的时代主题,它起源于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意识,同时在二战结束后基于对战争破坏性作用的限制与约束,并在冷战结束后第三次工业革命导向的世界经济进一步相互依存背景下,“命运共同体”显得更有现实意义。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已经逐步超越了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特别是在中国崛起过程中,东方文明中的“以和为贵”、“仁义”等理念推动国际体系向友好与合作加速转化。从实践角度而言,在中国政府提出“命运共同体”主张之前,欧洲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相关实践:冷战结束以后,欧洲以“煤钢共同体”为发端,逐步建设摒弃战争、主权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欧盟委员会通过设计和传播如“欧洲公民”、“欧洲文化区”、“欧洲命运共同体”等新概念,创造共有象征符号,努力培养共同集体记忆和文化追忆,成功建设了欧洲模式的“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层次

在中国领导人讲话和官方文件的叙述中,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并列而内涵不同的概念。2014年4月1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开幕式上的演讲中指出,应“坚持共同发展的大方向,结成亚洲利益共同体”,“构建融合发展的大格局,形成亚洲命运共同体”,“维护和平发展的大环境,打造亚洲责任共同体”。在这几个共同体的描述中,“命运共同体”与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有密切关系,但是不能画等号。与命运共同体不同,政治共同体有着明确的学理解释,即:“政治共同体是不同族群基于自愿原则通过相互承认结合而成,所以,这种相互承认结合成的共同体实际上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即不同族群之间负有相互支持、相互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应单方面地背弃这种义务”(周光辉,刘向东,2013)。在这里,命运共同体被视为政治共同体的同义词。这个定义中强调了“共同体”的自愿、相互承认特点,也照顾到了“命运”的相互保护、相互支持的内涵,是一种较为学术性的解释。而“命运共同体”应当是指不同国家基于自愿原则通过相互承认结合而成其内部不同国家之间负有相互支持、相互保护的责任和义务,任何一方都不应单方面背弃这种义务,同时共同体成员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由于命运共同体基于21世纪全球化高度发展以及各国之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依赖,因此实际上存在着不同的结构层次。2013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题为《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演讲,明确提出要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并从五个方面论述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即:讲信修睦(政治角度)、合作共赢(经济角度)、守望相助(安全问题角度)、心心相印(心理角度)、开放包容(外部关系角度)。因此,总体而言,命运共同体有以下五个结构层次:

政治上相互信任。命运共同体建设高度重视政治的引领作用,相关国家经常就地区重大问题交换意见、消除疑虑、扩大共识、巩固友好、深化互信,不断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除了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之外,命运共同体内部还要充分信任,通过升级政治、社会和人文合作,消除信任赤字,强化命运共同体的根基。

经济上合作共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家间经济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共同利益领域不断扩大,各个国家无论规模大小和实力强弱在一定意义上都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

安全上相互帮助。安全在国家利益中居于核心位置,在安全议题上相互信任,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才能谈得上命运共同体。具体而言,需要在坚持新安全观核心思想的基础上,重点促进邻国对利益相系、义利相融这一原则的共识,主动消除邻国对中国的战略疑虑,不断扩大双方的安全共识,使个别与中国有安全议题的邻国重回包容、合作的轨道。

心理上相互认同。认同既是一种现实利益的认同,更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要建设命运共同体,不仅要破除国际关系的现实形成的冲突魔咒,还要从文化、心理的情感角度发展共识。由于共同体内部有共同的认同,因此在行为上必然更多地表现出合作和自我控制,进一步使命运共同体形成相互尊重的文化、“相互交融的需要”以及共享的价值观、承诺、信念等。

外部关系上开放包容。在外部关系上完全自愿和平等,既可以参与命运共同体,也可以不参与,虽然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不带有强制性。命运共同体不同于使命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高于自然共同体,而低于使命共同体。使命共同体基于一种共同的责任和义务,成员国有着较强的改造世界或地区秩序的使命感。例如非凡个性的卡里斯马领袖和承认其个性的追随者(扈从)之间形成的共同体,就是一种“使命共同体”。

要实现上述五个方面的内容,不能单独依靠某一个环节。单独的经济共同体、安全共同体都无法建成命运共同体,但是没有经济利益共享、安全与政治信任,命运共同体也无法形成牢固的物质基础。因此,命运共同体需要政治、经济、心理、安全和战略等方方面面的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的机制。因此,可以认为,命运共同体涵盖并高于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的特征

基于以上理解,本文倾向于将命运共同体看成一种共同体的高级阶段,而不是历史上或现存国际关系中各种共同体的简单相加。命运共同体具有以下特征:

共同价值观。从价值观来看,“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和全球治理观,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基本的价值观基础”(曲星,2013),命运共同体的参与国家要追求公平性、可持续性和共同性的原则,认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理念,形成以理念为纽带的价值共同体,以经济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并在以上基础上建设命运共同体。在这个方针指导下,邻国与中国形成了联系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采取措施加强合作,一起构建解决全球问题的“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注重每个国家的参与,强调以命运共同体形成凝聚和引领地区秩序的功能与共同价值观,形成“共同善”(common good),使得共同体内部的公共利益高于国家私利,并主动为共同体职务、参与公共事务。

共同命运。命运共同体包含政治、经济、安全、心理、外部关系等层次的命运“共同性”。在共同体内部,各国紧密结合,不仅作为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本着利益共享、命运共同的原则共同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共同体内部每个成员价值和利益的实现。

共同责任。命运共同体内部之间通过平等的沟通和协商,明确相互之间的期望与责任,降低双方由于分歧而产生的误解,在命运共同体中建立一种互信(mutual trust)、互敬(mutual respect)、互报(mutual obligation)的良性关系,使各国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实现国家之间以及国家与共同体之间的最佳匹配。共同责任也意味着邻国也要具有一定的主动意识,形成自觉意识,主动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互认同。相互认同意味着认同建设某个命运共同体的国家更倾向于从共同体整体利益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行动。20世纪中后期,中国与广大亚、非、拉国家连结为一个利益和命运共同体,相互之间形成认同,在民族独立和反霸权主义运动中同甘共苦、风雨同舟,形成祸福同享、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2014年,亚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路线图,并郑重表示:“中国将致力于构建横跨太平洋两岸、惠及各方的地区合作框架,深化区域一体化进程,推动在太平洋两岸构建更加紧密的伙伴关系,共谋亚太长远发展。”要达到“紧密”的状态,显然没有信任、认同的参与是无法达到的。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上,习近平主席提出要建设“一个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这些都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表述。

从某种程度来说,与价值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这些冷冰冰的术语相比,命运共同体的灵魂是情感共同体。情感共同体更注重心理体验和价值判断,一个正向的命运共同体容易形成认同中国、信任中国,体现与中国发展关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命运共同体”的价值与意义

“命运共同体”的本质特征是国际社会的集体主义,是对国家个体主义的一种扬弃。在当代世界,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利益,也会存在着多元、有差异的世界观,这是国际关系现状。权力与价值观在类型和深度、广度的差异意味着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每个国家都自觉和主动追求本国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情况下,单个国家可能无法意识到共同体的体系价值和整体利益,“国际社会中的行为体须合理关切他者利益”,从而建构共赢的命运共同体,弥补国际体系的传统缺陷。

“命运共同体”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有助于解决人类生活面临的问题。随着中国海外利益的不断拓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周边地区日益成为中国外交的重点区域。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促进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参与中国倡导的命运共同体建设是中国维护国家利益、履行地区责任的重要方式。特别是中国的周边地区是一个特殊敏感的地区,中国与一些周边国家不仅有领土争端,还有历史观、意识形态、全球战略结构等领域的矛盾和冲突。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周边国家对中华民族复兴的认可和接受,离不开中国与邻国的互动。“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能够使“中国梦”提升为一种惠及周边和整个世界的举措,使“中国梦”的实现获得了一个友好的地区与国际环境。

(作者单位: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政学院国际政治系)

责任编辑:黄 杰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共同体命运
爱的共同体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