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名将安重荣及其德政碑研究
2017-07-07李琼
李琼
(山西师范大学 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摘 要: 安重荣是五代时期后晋名将,公元前941年起兵反后晋,于宗城之战败绩,被杜重威擒斩。公元2000年于河北正定县出土的安重荣德政碑,经考证确定立碑之时安并无僭伪称帝之意。对安重荣及其德政碑进行介绍,能够给予安重荣一些比较正面的评价。
关键词: 安重荣 德政碑 晋安寨之战 宗城之战
安重荣作为后晋的开国功臣,受晋高祖器重,史料中关于他的资料不是很多,虽然在欧阳修的《新五代史》、薛居正的《旧五代史》中有他的传,但在其他史料中均是略微提及。关于安重荣,樊志勇的《河北正定巨碑考证》对其德政碑做过一些考证;陈尚君教授对其德政碑做过一些研究。但是对于安重荣其人却没有人做过更深入的研究,并且现在史学界大多对武将群体进行研究,个案研究的虽不少,但都不是很全面。本文对安重荣做了相对全面的研究,对了解五代武将的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安重荣生平与家世
(一)安重荣生平
安重荣,生年不详,为五代时期朔州(今山西朔州市)人。原是后唐的一员武将,于后唐明宗李嗣源长兴年间担任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部)西北巡检使。曾因犯法获罪下狱,差点被杀,其母亲千里迢迢奔赴洛京(今河南洛阳市),找族人安重诲求情。安重诲当时担任枢密使一职,便上奏明宗李嗣源并為安重荣说情,安重荣才被释放。后唐清泰二年(935),石敬瑭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后唐,为了扩充实力,“使张颖阴招重荣”①。安重荣深知后唐朝廷腐朽虚弱,人心尽失,灭亡已是注定的结局,于是率领千余骑兵归附了石敬瑭的麾下。清泰三年(936)十一月,契丹南下化解了石敬瑭的危机,大败后唐军,契丹主册封石敬瑭为后晋皇帝。不久后唐被灭,后晋王朝正式成立,改元天福,并且石敬瑭如约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
天福二年(937)正月,安重荣因追随高祖石敬瑭征战有功,被授予成德(今河北正定县)军节度使。自从后梁、后唐以来,五代时期的藩镇和地方的长官大多根据其所立的功绩被封官,他们很多人不明白做官的规则,常被身边的肖小诱惑,贪污受贿,鱼肉百姓。安重荣虽然是一介武夫,但熟知官场之事,所以下属也欺骗不了他。曾有百姓夫妇二人来告其子,诉其子不孝,重荣拔剑给其父亲,使杀其子,谁料其父却痛哭起来,说下不了手。但其母亲却在一旁谩骂,夺过剑就追着儿子要杀死他。一问才知道那是孩子的继母,安重荣大怒,将其继母叱骂出去,从背后用箭射杀。虽然有点残忍,但听说的人都觉得大快人心,“由此境内以为强明,大得民情”②。天福六年(941)六月,安重荣向石敬瑭上表,陈述当今情形,强烈要求后晋发兵征讨契丹,石敬瑭随后亲至邺都(今河北大名县西北)下诏书劝谕安重荣。安重荣觉得石敬瑭一心卖国求荣,后晋危如累卵,前途暗淡,于是决定起兵叛晋。于天福六年腊月与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市)节度使安重进相约起兵,以成南北夹击之势。天福七年(942),部将赵彦之叛变,又有部将引晋军入城,安重荣寡不敌众,最终兵败被杀,高祖派人把他的首级涂上漆送给契丹。
(二)安重荣的家世
安重荣的家族世代功勋卓著,他的祖父叫安从义,曾经担任过利州刺史(今四川广元市)。他的父亲叫安全,曾经担任过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一带)刺史、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部)马步军都指挥使。
安德裕是安重荣的儿子,字益之,于天福五年(940)的时候出生于真定(今河北正定县),后其父安重荣举兵叛乱被杀,乳母抱着安德裕逃入水窖中。出来的时候,被守兵抓获并交与管事军校秦习。秦习与安重荣有旧交,于是把安德裕藏了起来。秦习之前收养了一个叫石守琼的人为养子,到了中年仍然没有子女,秦习便让他收养了安德裕,并且为德裕改为秦姓。安德裕从小便喜欢读书,熟读诸子百家,尤其喜爱看《汉书》。秦习离世后,安德裕为其守孝三年便改回安姓。秦习的家人送予安德裕一些家产,安德裕却没有接受,他认为那是秦家的财产,与他没有关系。他说,作为一个七尺男儿,应该自己考取功名,光宗耀祖,不应该觊觎别人的财产。听说此事的人都夸赞安德裕的高节。
开宝二年(969),安德裕考取了状元,先被授予归州军事推官,后又任大理寺丞、著作佐郎。到太平兴国年间,又升迁为秘书丞,知广济军,不久改任太常博士。太平兴国八年(983),在秦州做通判。雍熙初年升任主客员外郎,后任广州通判,因其有史才,故上任之前被宰相李昉推荐到史馆任职。端拱初,又担任金部员外郎。太宗淳化初,安德裕知开封时,恰逢充实三馆职官,便改直昭文馆。淳化三年(992)春,皇帝亲自面试中试的贡士,安德裕和同史馆的梁周翰一起当考官,太宗认为二人有才能,“遂并赐金紫”③,不久任司勋员外郎。至道三年(997)担任金部郎中,任睦州知府,回到京城后,在太府寺任职。真宗咸平五年(1002)病逝,享年63岁。安德裕为官数十载,虽然担任过不少官职,也曾升过职,但是因为他嗜酒过度,一直没有受过大的奖擢。有文集四十卷传世。
安守亮是安德裕的儿子,安重荣的孙子,在开宝五年(972)中了状元,与其父中状元之时隔了三年。安家出了一对父子状元,被后世传为佳话。但安守亮留下的记载却只有零星几句,只知道其在太平兴国七年(982)担任过汉州(今四川广汉市)知县。
安重荣为后晋开国功臣,深受器重,后起兵反晋被杀。其一生从辉煌到兵败的结局,令人唏嘘,其儿孙成为父子状元,名留史册,带给其家族以莫大的荣耀。
二、安重荣的军事活动
(一)安重荣参与晋安寨之战
后唐天显十一年(936)的农历五月,石敬瑭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起兵反后唐,拉开了后唐内战的帷幕。石敬瑭起兵后,末帝李从珂派张敬达、杨光远等大将进攻太原城(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围剿石敬瑭。石敬瑭闻振武(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部)西北巡检使安重荣在代北,派人诱之,于是重荣召集边地将士,率领千余骑兵归附石敬瑭麾下。石敬瑭大喜,发誓功成之后,许以重荣土地。安重荣归附后隶属于马步都指挥使刘知远指挥,在刘知远率领下,为石敬瑭浴血奋战。
面对后唐强大的攻势,石敬瑭派使者求救于契丹,表示愿意向契丹称臣,并尊契丹主为父皇帝,约定事捷之日,割卢龙一道及雁门关以北诸州与之,作为获得契丹帮助的条件,在做出一番考量之后,契丹决定帮助石敬瑭。辽天显十一年(936)九月,契丹主耶律德光亲自率领五万兵力与后唐军队展开厮杀,不料后唐军队大胜。但随后后唐军队在追击的过程中遭受契丹的伏击,大部分被杀。张敬达只好率其余的兵力退至晋安寨(今山西太原市一带),整个部队狼狈之极,但随后后唐军队经过整合后顽强地固守晋安寨。
契丹军和太原军把晋安寨团团围住,使后唐军完全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虽然张敬达有五万骑兵,但是无计可施。李从珂闻讯派范延光、赵德均救援晋安寨,但赵德均为谋一己私利,率兵到了团柏谷(今山西祁县东南)之后便不再向前了,坐视不管晋安寨的困状。晋安寨被围困却不见援军到来,期间后唐将领几次率军突围,均无功而返。以至于后来晋安寨内的状况甚至到了“刍粮俱竭,削柹淘粪以饲马,马相啖,尾鬣皆秃,死则将士分食之”④的地步,在如此状况之下,张敬达被杨光远等诛杀,随后全寨投降契丹。随后团柏谷的后唐军队在契丹的进攻之下打开城门投降,契丹南下援晋的战役至此全部结束。
石敬瑭随后率军及部分契丹军攻打洛阳,至此后唐政权完全灭亡。石敬瑭当上了皇帝,建立后晋,履行当初的诺言,割幽云十六州之地给契丹,且甘当儿皇帝。他大封功臣,授予后晋建立过程中立过汗马功劳的文臣武将以官位、土地,而安重荣被石敬瑭授予成德(今河北正定縣)军节度使。在晋安寨之战中,其功勋卓著,有辅助石敬瑭创业之大功,算得上是后晋的开国功臣,此后一直升迁到同平章事。晋安寨之战可以说是安重荣参与过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其人生具有转折意义的战役。
(二)安重荣与宗城之战
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建立了后晋政权,与契丹约为父子之国,随即派遣赵莹出使契丹,且“以幽、蓟、瀛、莫、涿、檀、顺、妫、儒、新、武、云、应、朔、寰、蔚十六州并图籍来献”契丹⑤,还每年献帛三十万匹,契丹越是嚣张,石敬瑭越是对他们的要求百般服从。但石敬瑭此种举动只有桑维翰等少数人支持,有些人认为这是一种低下的、不平等的交往,尤其是成德(今河北正定县)军节度使安重荣,认为臣属契丹简直是后晋的耻辱。有契丹的使者经过他的辖区,他必定对那些使者极尽所能地谩骂和侮辱,要么暗地里派人杀了那些使者。
当初后晋把幽云十六州之地割让给契丹,吐谷浑等部皆隶属于契丹,吐谷浑苦于契丹的残暴统治,一心想要回归。安重荣深知此势,暗地里一再引诱吐谷浑,“于是吐谷浑帅部落千余帐自五台来奔”⑥。契丹主大发雷霆,派遣使者质问高祖石敬瑭,石敬瑭惧怕,派供奉官张澄率领兵士搜索潜藏在山谷中的吐谷浑部,将其驱逐出去。安重荣又在暗中联系吐谷浑等各族人,援以为助,并向石敬瑭上表数千言,详述吐谷浑等族思归之心与契丹的暴虐,顺带指责了石敬瑭向契丹称臣割地的行为,还写成书信送给朝中显贵和藩镇长官。安重荣认为现在是联合众族反击契丹的大好时机,应该与契丹断绝友好关系,利用吐谷浑等部来对付契丹。石敬瑭怕安重荣有异变,下诏斥责安重荣,让他打消攻打契丹的念头。但石敬瑭的说辞不仅没有打消安重荣的念头,反而更坚定了其整军秣马,与契丹决战的决心,甚至心生反意。
天福六年(941)十一月,山南东道(今湖北襄樊市)节度使安从进在襄州(今湖北襄樊市)起兵反后晋,安重荣听闻后于十二月召集境内饥民数万,在镇州以入朝觐见为名,起兵叛后晋。石敬瑭派杜重威镇压,在宗城(今河北威县)同安重荣的部队交兵。安重荣的军队列偃月阵,杜重威率部攻打了几次都没有成效,就想停战等待时机。杜重威的偏将劝说杜重威,说是两军交战一定不能退却。于是杜重威把兵力分为三路,先由左右两路军击安重荣的两翼,待双方交战正激烈的时候,再以精锐部队进攻安重荣的中间部队。在双方交战期间,安重荣的将领赵彦之因之前和重荣之间有过过节,这时候叛变了。安重荣听到赵彦之投降后晋,“大惧,退入于辎重中,其兵二万皆溃去”⑦,“余党走保宗城县”⑧。当晚三更宗城县被攻破,安重荣逃走。当时正是冬天,天气寒冷,安重荣的军队不是被冻死就是被追杀,安重荣仅率十余骑退到镇州,以牛马的皮革做铠甲,使镇州的百姓守城,至死不降。天福七年(942)春,杜重威兵至城下,安重荣的部下从城西的水碾门引追兵入内,杀掉守城的百姓、士兵共两万多,擒获安重荣,斩首献给高祖,高祖下令让人将其首级用漆涂了,送往契丹邀功,以消释因为安重荣引起的契丹对后晋的嫌怨。
总之,安重荣作为后晋的开国功臣,其一生的辉煌始于晋安寨之战,终于背叛后晋,兵败被杀。他的辉煌是石敬瑭给的,然则也是被石敬瑭派兵杀死的,正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三、安重荣德政碑相关问题
德政碑是旧时为颂扬官吏政绩而立的碑石,2000年于河北正定发掘出一尊巨碑,经专家考证,为安重荣德政碑。关于此碑最初有过一些分歧,但最后确认为安重荣德政碑。
(一)巨碑身世
2000年6月22日,于河北正定县挖掘出一块巨大的青石质的赑屃碑座,此碑座长约8米,宽约3米,高约2米多,重量约为107吨。此前,世界上最大的巨碑是《五礼记碑》,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的绩功碑,现在保存于河北邯郸大名县。正定出土的巨型赑屃碑座大约是邯郸的《五礼记碑》的两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天下第一赑屃”。但是这么大的一块碑座,却被发现有好几处人为破坏的痕迹。随着赑屃碑座一起被挖掘出来的还有几块残碑和巨碑的碑帽,但根据正定文物局的相关人员估计,目前找到的只是巨碑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应该被埋在这一带的住宅下面,暂时还不方便进行挖掘,只能等待合适的机会。出土的残碑中最大的一块高约1.4米,专家根据残碑上所残留的官职、帝王庙号及所记述的相关事件,考证出巨碑的主人为五代时期后晋节度使安重荣,其因起兵叛乱兵败被杀,随后其碑便被杜重威凿毁掩埋。
对于这块巨碑的名称、撰文时间、立碑时间及毁碑时间,历史上有过记载。笔者查阅《册府元龟》找到了相关记录:天福二年(937)的时候,成德节度副使朱崇节代表镇州的官吏、百姓、僧侣、道士,向朝廷上奏,请求为他们的一方长官安重荣立碑,以颂扬其功绩。高祖石敬瑭看了奏章之后,考量了一番,觉得安重荣自从被封为节度使以后,“功宣缔构,寄重藩维,善布诏条,克除民瘼”⑨,在所治之地也有一番功绩,于是表示同意给安重荣立德政碑,以示嘉奖,并且下令让太子的一个宾客任赞为此碑撰写碑文。笔者经过查阅,《全唐文》中也有相关记录,史载:
安重荣功宣缔构,寄重藩维,善布诏条,克除民瘼。遂致僚吏、僧道诣阙上章,求勒碑铭,以扬异绩。既观勤政,宜示允俞。其碑文仍令太子宾客任赞撰进⑩。
文献中记述的相差不多,因此可以确定此碑有确切的名称——安重荣德政碑。按照《册府元龟》所记载的,可以知道高祖石敬瑭是天福二年(937)命人撰的碑文,这也仅能说明撰文时间,不能确定立碑时间。并且两本史料里都没有说起立碑这件事,再考虑到当时的情形:一个县城中一般不会有如此巨大的巨石,很有可能是由正定的山区运过来的,运输这样的巨石必定困难重重,只能等冬天浇水成冰后,才能于冰上运回县城。而937年才奏请立碑,高祖同意之后命太子宾客撰文,即使937年腊月运回巨石,但是把这么大一块巨石打磨、雕刻成型,也没有可能在那一年将巨碑立起。因此,立碑时间应该在937年之后。最早应该在938年即天福三年的某个月。至于毁碑时间,有史料记载:“至重荣潜萌不轨,秣马厉兵,垂将作逆,朝廷讨灭,碑寻毁之。”{11}可知在942年即天福七年正月安重荣兵败被杀之后,其德政碑便被人找到销毁了。所以,巨碑被毁的日期大致是在天福七年(942)的某一个月。
(二)巨碑不是为僭伪称帝而立
安重荣的德政碑是后晋高祖为了表彰其功绩而命人所建的。天福二年(937)正月初二,石敬瑭授予安重荣为成德(今河北正定县)节度使,“丙辰,重荣奏已视事”{12}。安重荣初二被授予官职,初三便走马上任了,可以说明安重荣是一个勤于政事的好官。残碑上有“上既闻异政,洞察群心,思九域之……”的字样,上即高祖石敬瑭,说明安重荣在镇州勤于治事,做出很好的业绩。安重荣为后晋的开国功臣,为石敬瑭开国立下过汗马功劳,后晋建立后被石敬瑭提拔重用,想来重荣心中对石敬瑭有感激之情,便初二受命,初三上任,而且勤于政事,做出令乡亲父老拥戴的功绩,石敬瑭同意其立碑也说明其功绩。因此,立碑之前安重荣也是做出了政绩的,而且向高祖请示过并得到批示,这完全是很正规的途径,这些便足以说明当时安重荣是没有企图僭伪称帝的,他只想做好一方官职。至于天福六年(941)安重荣起兵反后晋那已经是四年之后的事了,笔者这里的分析仅针对立碑之时安重荣的情况。
四、结语
安重荣生活在动荡的五代时期,在这样一个军阀割据混战的时代,有叛上之心的人比比皆是。九五之尊人人都向往,但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登上皇位的,那需要的不只是手头有点兵力这么简单,还是有天命的。像西汉时期的韩信、彭越那样勇猛的人和拥有淮南之势的吴濞,他们反叛都没能成功,何况安重荣呢?
安重荣作为后晋的开国功臣,一代名将,他见唐废帝、晋高祖都出于藩镇,常和左右说“今世天子,兵强马壮则为之尔”{13}。但感恩于石敬瑭的提拔重用,虽然心怀异志,却未发也。后来看不惯石敬瑭对契丹的卑躬屈膝,愤而起兵反叛,导致后来的悲剧结果。从君臣这一观念上说,安重荣是叛臣;从民族观念上说,安重荣是有情有义之人。笔者认为,就算石敬瑭对待契丹主如父事之,也终不是长久之计,后晋的一味退让,只会引起契丹更多的贪念,因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终不可能长期建立在不平等的关系之上,后来契丹灭晋证明了这一观点。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在其所著《读通鉴论》中这样说:
欲为天子,而思反敬瑭之为,拒契丹以灭石氏者,安重荣耳,虽兵败身死、蒙叛臣之号,而以视延寿辈之腥污,犹有生人之气矣{14}。
安重荣反后晋实际上是不满契丹对后晋的奴役和石敬瑭的卖国行径,虽败犹荣,安重荣的气节值得敬佩。
注释:
①⑦[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582,585.
②[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九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6:1302.
③[元]脱脱.宋史·卷四百四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7:13037.
④[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M].北京:中华书局,1956:9157.
⑤[元]脱脱.辽史·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1999:32.
⑥{13}[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四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64:3945,3945.
⑧[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八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6:1055.
⑨[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八百二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0:9747.
⑩[清]董诰.全唐文·卷一百一十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519.
{11}[宋]赞宁.宋高僧传·卷二十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7:566.
{12}[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56:9167.
{14}[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1076.
参考文献:
[1][宋]王钦若.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2][宋]袁枢.通鉴记事本末[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宋]赞宁.宋高僧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7.
[4][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5][宋]歐阳修.新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6][宋]薛居正.旧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
[7][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8][元]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9][清]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0][清]董诰.全唐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11]樊志勇.河北正定巨碑考证[J].文物世界,2010(2).
[12]陈尚君.新出石刻唐代文学研究[J].中国文字研究,20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