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现状及应对途径
2017-07-07陈超能
摘要:体育生活化概念揭示了体育运动经验、行为养成与生活的根本联系,旨在培育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的体育生活方式,恢复体育教学中的生活经验,通过响应学生个体体育需求,激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展示体育学科的人本价值,以“需求”和“创造”的双向作用来刺激体育教学发展,推动当代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衔接的重大转变。对此体育教学生活化实践要构建以“体育生存——体育享受——体育发展”为基本目标框架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体育课堂的程序化、模式化印象,兼顾体育教学的情境性、开放性与主体性,培养学生自觉的体育习惯,引导学生发展自我,充实生活。
关键词:体育教学 生活方式 个体需求 体育社团 创造力
一、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定位及现状分析
1.体育生存:对学生生活方式的主动关注
体育生活化是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走向,它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来满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体育运动需求,意味着对学生生活方式的主动关注。以往学校体育教学尽可能地向学科化方向靠拢,重复的走、跑、跳、投训练以及必要体育运动技能的讲解、示范和考核占据了体育教学的大部分时间,学生生活方式并不属于体育教学的管理范畴,但体育运动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方式。在互联网通讯的冲击下,体育运动对学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调节力度明显呈现下降趋势,其存在价值受到削弱,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体育教学自身具备影响学生生活方式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从体育运动中感受到自我价值,从盲目、狭隘、不健康的休闲消磨中脱离出来,投入到对个性发展和完善更有意义的体育运动中去,从这一方面来看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宗旨指向对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另外,“学生要在体育课堂上完整掌握一门运动技术是远远不够的,课余锻炼必不可少”[1],体育生活化理念要塑造的不仅仅是学生体育运动意识,还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生活信念和认知习惯,提升学生体育运动的自我效能感和内在动机,促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自觉过程和结果,拓展传统体育教学的生活存在感。
2.体育享受:对学生个体体育需求的响应
传统体育教学建立在学科本位与知识本位基础上,构建的是以集体运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体育生活化教学理念则将个体人本价值取向纳入教学规划之中,倡导对学生个体体育需求的满足,促使学生能真正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和精神愉悦。对此,体育生活化理念致力于消除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施加的受挫感,将体育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互整合,提供学生展现自我价值的主体愉悦感。同时,体育生活化理念更是“将体育交往活动视为学生发展社会关系的一项积极的人生体验和人生享受”[2],通过体育缔结友谊、陶冶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和道德人格。
3.体育发展: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发
体育生活化的重要定位还表现在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发,传统体育教学质量的增强主要依靠体育项目的自身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而体育生活化理念则赋予了学生之于体育发展的主观动能性,将体育教学发展对学校和教师的依赖转化为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挖掘,通过学生“需求”与“创造”的双向作用来刺激体育教学发展。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学的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一般表现为大班制度课堂和有限的运动实践训练,前者是教师体育知识授课和考试的结合,后者则是对体育项目的反复操练和测评,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对此体育生活化理念倡导通过模拟生活的情境性,增加教学开放性以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因材施教、尊重学生个性和凸显趣味性的教学框架业已形成,但这过多表现在对教师教学方式和手段提出的要求,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词是“自主”,教师要敢于放手,解除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思想意识的禁锢,促使学生主动将生活经验融入体育学习之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这样学校体育教学才能兼顾学生生活认知、情感与意志等缺一不可的心理定势,将体育需求与创造合二为一。
二、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实践应对策略
1.体育教学对学生生活方式的调节
调节学生生活方式是体育生活化的重要目标,生活方式既是学生个体的,也是学生群体的,学生在学校的闲暇生活中绝不缺少体育生活成分,对此,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环境氛围构建首当其冲,体育生活化的环境氛圍即是学生的校园生活氛围,体育是所有学科中唯一一个要对学生身体健康状态负责的学科,体育学科怎么去评价学生的健康状态呢?我们的体育教学测评的是学生某一阶段的运动机能,但身体健康状态却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身体素质的指标无法简单地进行技术量化,需要额外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形态水平进行关注,例如对于男同学来说体重水平小于平均体重的3.3%就属于体重较轻,小于5.0%就要划分到营养不良的行列,而女同学追求瘦身减肥的思想潮流更是隐含着身体机能水平的维持风险,因此体育教学生活化的环境构建除了提供体育场地和器材外,还应开发相应的健康电子管理档案,为学生配备病历卡与基础医学测试项目,尽管大多数学校的生理卫生工作都未电子化,但必要的身体机能追踪和健康干预应成为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常规内容,例如定期的健康问卷、既往病史了解、病程记录、体质检测、横向数据比较等动态管理工作,并积极建设学校体育教学的文化氛围系统,例如校园体育文化节、体育专题讲座、体育知识竞赛、校园运动会、健康征文演讲等等,开阔学生视野、增长见识。
除了必要的环境熏陶以外,体育教学生活化要激励学生自觉的体育行为,必须要促使体育运动成为学生重要的生活组成部分。因此,学校体育工作应以灵活的体育活动穿插为主要手段,辅助体育教学对学生日常锻炼习惯的培养,例如现在许多学校的课间操都是广播体操,学生对广播体操的普遍态度是枯燥乏味,但课间身体活动却又是必须的,这种不得不做却又倦态烦躁的参与心态会让学生将体育活动视为一种“任务”,体育教师完全可以将太极拳、健身走、球类抓举等不同运动形式纳入课间活动的选择范畴。简言之,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从以往对课堂的驾驭过渡到对学生生活的体育覆盖中去,例如体育课堂中“慢走”训练,体育教师可以以“校园万步健康路”为概念,将操场跑道划分为一万米、两千米、四百米等三个步行圈,每隔一段步行距离树立一个标识牌,标注步行到此处学生可消耗多少热量,这样一来体育教学将自然地向学生日常运动延伸,学生只要身处校园跑道便能感受到运动的“召唤”,接受健康知识熏陶,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被拓展到了日常生活领域,“消耗卡里路”的概念比严肃的体育锻炼更能吸引学生参与,进而充分实践教学内容和技能,借助运动项目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2.借助社团化教学模式满足个体体育需求
体育运动是提升学生生活质量的常规手段,改变传统体育教学注重集体运动而忽略个体运动需求的局面将极大地拓展体育教学的内容维度和精神层次。首先,体育教学带给学生的不能是压力和无止境的身体对抗,要让运动中的个体从中获得充分的自尊、自信和愉悦感受是体育生活化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社团化体育教学模式脱颖而出。一些研究文献认为社团化体育教学与正规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存在矛盾,实际上正是因为两者的需求区分明确,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改善传统体育课堂的僵硬守旧和单一现象,提升体育教学的个性化水平,具体措施表现为“教学与比赛的结合、练习与游戏的结合、学习与实践的结合”[3]。
例如教学与比赛的结合,许多学生都喜欢加入自己感兴趣的体育社团,诸如足球、篮球、排球等等,但这些运动在社团活动中的开展方式都较为松散,社团成员以组织相应的体育项目比赛为主要活动方式,将他们聚集在一起的热情,没有专门的指导人员,也较少进行常规的、有计划性的运动技能训练,而体育课堂教学则可以完整包含热身环节、教学环节、纠错环节、运动环节,对此体育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围绕学校不同的体育社团项目开展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和运动技能讲解,采用游戏形式、对抗形式来帮助学生了解对手,提升学生的技战术水平。当体育教师能依据学生需求来施教,灵活穿插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无私提供决策建议,便能有效调动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配合度和积极性。例如体育教学中的“撑杆跳”,“撑杆跳”是基础体育课程内容,却并非学生喜欢的项目,由于对肢体动作的要求较高,许多同学对它抱持畏难情绪,教师可以借助篮球社团化教学来解决这一问题,学校篮球社團比赛对运动员的跳跃能力要求很高,体育教师根本不需要将撑杆跳高作为一个单独的体育项目来反复消耗学生热情,而是在篮球对抗活动中将其用来训练学生的跳跃能力,“从‘撑杆跳到‘脱杆跳,包含了‘跳跃运动所需要的全部技巧”[4],以篮球技能练习的专项内容来引导学习,既能达到教学目标,又能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是因为教师充分响应了学生的个体需求,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自觉性。另外,教师通过社团化教学模式,改变学生对体育教学程序化、模式化的一贯印象,视体育学习为自觉、自愿的需求,提升学生对社团活动的参与积极性,通过体育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陶冶学生乐观的人生态度,塑造参与体育运动的意志品质。
3.体育教学情境性、开放性与主体性的兼顾
体育生活化教学将学生体育需求与创造能力相结合,通过模拟生活的情境性、增加教学开放度以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来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体育教学发展。首先是模拟生活的情境性,指向营造体育教学的情景化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善于把握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游戏心理,许多体育项目其实都是由民间游戏逐步演化而来的,学生日常生活中自觉投入的体育运动大多都具有游戏情境,教师如果能对游戏情境加以应用便能让学生摆脱运动的沉闷和紧张状态,享受体育学习的快乐。有效的游戏情境构建规模要小、频率也不能过高,它的存在是为教学目的服务而不是相反。例如单纯的短跑运动较为枯燥,训练的反复化对学生的体力也是一个重大挑战,教师可以在短跑训练的后期加入“螺旋跑”、“圆圈接力跑”等游戏形式,振奋学生精神,帮助学生减轻运动负荷,在游戏化情境中教师可以进一步营造体育教学的开放性格局,促使学生的创造力、团队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激发。
那么,什么样的体育活动或游戏项目具有开放性呢,以“障碍跑”为例,障碍跑是一个典型的综合性游戏,具体的运动过程需要学生配合“抛”、“钻”、“跨”等日常生活的肢体动作,学生要思考哪条路上的障碍时间最短,没有特定的路线和特定的肢体要求,但学生的每一个动作都会影响跑程和最后的结果,并且没有团队同伴的充分配合无法占得先机,此类游戏便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征,在这样的运动设计中学生不得不带着脑子去运动,这时候学生所获得的体育知识和运动技巧将不仅仅来自于教师,还源自个人的思考和实践经验,锻炼了学生的体育创新思维。除此之外,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自我效能感的体现,需要体育教学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主体性地位,其教学途径是由教师提出体育学习中的具体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得出结果,例如利用兵乓球进行连续颠球练习,在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师一旦提出某项练习要求,必然事必躬亲地传授学生练习方式和策略,亲自参与整个练习项目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但体育教学生活化则要依靠学生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仅仅需要教会学生“颠球”以及事先为学生设置相应的目标,比如连续颠球十次到二十次不等,但什么样的颠球练习方式可以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学生自己去尝试,个人垂直颠球?对墙颠球?还是两两自由组合颠球?学生要自主完成对颠球方式的构想和实践,记录不同颠球方式的目标达成效果,主动寻求同伴合作并反思不同肢体操作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甚至提出更优质的练习方案,学生因此拥有了主动揭示体育运动规律和提升体育运动技能的主体地位,从而激活了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斌.休闲与休闲体育教育的生命化、生活化、生态化内涵解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11).
[2] 段长波.体育生活化:裴斯泰洛齐的体育思想[J].体育与科学,2012(1).
[3] 胡玖英.体育生活化视野下的高校体育改革研究[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10).
[4] 黄美蓉.我国大学生体育生活化困境探源——基于高等教育价值观的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5(3).
[作者:陈超能(1977-),男,广西玉林人,玉林师范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刘永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