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老街文化”之根
2017-07-07王一敏
【摘 要】江苏省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以江苏省特色文化建设项目“根的教育‘老街文化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开启了探寻乡土历史之根,探寻亲情乡情之根,探寻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探寻人类文明之根的旅程,建构出以儿童成长为中心,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重点,符合学校发展的特色课程文化,凝练出属于学校及师生精神家园的独特句子。
【关键词】老街文化;特色课程;学习变革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42-0013-02
【作者简介】王一敏,南京市高淳区淳溪中心小学(南京,211300)校长,高级教师。
一、物型课程建设让学习有深度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物型课程是学习方式变革的背景、土壤和环境。充分发挥校内外具有教育意蕴的物化课程资源的功效,创设新型课堂和学习环境,真正让学习浸润于其中。校内以“老街文化”为元素,以“寻根”“立根”为主题,着力建设能对学校精神进行智慧表达的一馆、一室、四廊、五道、十一园、五十五柱、六十八梁;校外,在特色课程文化基地——高淳老街,建立“老街文化少儿体验馆”“老街文化少儿研究所”。这些促进深度学习真实发生的有效载体,完成了从环境文化到教育课程的深度推进。如在学校“寻根廊”,学生对高淳老街布鞋很感兴趣,于是学校便以“一双布鞋走出来的文化”为主题,组织学生分小组展开寻根与探究。非遗文化小组对老街布鞋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开展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和倡议书;经济文化小组从老街布鞋带给家乡人民经济效益入手,制作宣传名片和营销策划书;手工艺文化小组通过走访老街布鞋传承人,了解制鞋工艺,动手学习纳鞋底,做鞋帮;名人文化小组则通过走访和网络,了解布鞋与名人之间的趣闻逸事,在班级开展老街布鞋名人文化故事会。学生探究性学习因校园内外的“场所精神”变得更有深度,更富有文化韵味。
二、特色课程建设让学习有融合度
开发基于实践、基于体验、基于研究的校本特色课程,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的课程选择,探索特色课程与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融合的途径和方式。同时突破学科课程藩篱,以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融合,架构出更丰盈、更完善的学习方式。
1.整合国家课程,构建“1+X”的学科“寻根”微课程。
以“老街文化”特色课程为依托,积极探索与国家课程整合,建设适合学生需求、彰显学校特色课程文化的“1+X”“寻根”学科微课程。如语文学科说老街文化典故、趣闻轶事、方言童谣,写老街文化游记、调查报告、书法作品。
2.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寻根“老街文化”校本特色课程。
基于核心素养融合、共生的特点,积极倡导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校本特色课程,使学生习得知识逐渐形成整体有序的结构,从碎片化走向系统化、整体化。如在校本特色课程“寻根:老街璀璨名胜文化”主题学习中,有学生走进高淳老街杨厅,用文字描绘建筑艺术的雅致,用画笔勾勒建筑线条优美,实现语文与美术学科相融合。有学生用导游图的形式记录下老街的每一处名胜古迹,并配以简短文字介绍,实现数学、美术、语文学科相融合。还有学生在游览时,给外国游客做导游,跟老街艺人学唱方言童谣,跟同伴玩弄堂游戏,实现英语、音乐、体育学科相融合。
三、活动课程建设让学习有温度
1.老街文化少儿社团。“自助式”社团活动课程基于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差异,学生的主体性等因素,从社团的组建,学生自主申报,活动运转等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生自主选择课程、选择教师、选择伙伴、选择空间……我们挖掘、整合师资资源,开设体现老街文化元素的老街少儿文学社、导游社、映像社、民间工艺团、民艺团、书画院、娃娃科学院等七大学生社团,下设三十个小型学生社团。同时结合社团性质,建立老街少儿采菊东篱坊、兰亭坊、手工坊、丝竹坊、天籁坊、踏歌起舞坊、运筹帷幄坊七大学生社团工作坊。学生在工作坊里通过教师引领、同伴互助、主题分享等学习方式,在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和谐氛围中发展自我,愉悦身心。
2.老街少儿文化周。学校把国庆长假后的一周设为“老街少儿文化周”。本着全员参与,善于积淀,乐于绽放的活动原则,在文化周期间,举办寻根“老街文化”主题班会、“老街文化”学生才艺大赛、班级“老街文化”布置评比、“老街文化”学生社团成果展等丰富多彩的专题展示活动。
3.老街文化娃娃小课题研究。成立少儿老街文化研究所,依托课程在高淳老街建立的“老街文化少儿研究所”课程基地,围绕老街历史文化、建筑文化、手工艺文化、书画文化、美食文化、民间文学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民俗文化等形成的娃娃小课题,学生通过自主申报、自我管理,有效开展研究。
4.老街文化小导游(汉、英)。以学生社团活动为组织形式,聘请校内特长教师和老街专业导游为导师,开展校内培训、模拟导游、老街实地见习、上岗导游等系列培训。
5.寻根“老街文化”亲子游学。以亲子游学的方式,以“玩”为触点,通过实践体验、德育渗透、贴近生活、学科整合、多元评价等途径开展寻根“老街文化”系列子课题研究性学习。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動成果展示,分享游学成果,发展学生探究精神、创新意识。
6.老街传统节日特色德育。挖掘传统节日课程内涵,凸显地域文化,培育学生的文化认同感。采用“寻根由来——知晓风俗——诵读诗文——实践传承——展示交流——活动评价”六个模块整体架构,突出主题式、体验性、探究性,引领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体验、实践、创新老街文化。
四、多元评价让学习有效度
我们提出“寻根老街文化”60项微行动的主题研究性学习和多元评价机制。以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审美情趣、勇于探究、社会责任、国家认同等核心素养为指导,规划与设计每一项微行动方案。一到六年级,每个年级十项。研制微行动“寻根课程学习卡”,提出每一微行动相应的评价细则。微行动在实施过程中,以成长档案袋的方式,让学生收集体现成长的过程性材料,记录自我的成长轨迹。评价阶段,开展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与综合评价等方式,评选出寻根“老街文化”优秀档案袋,“老街文化小使者”“淳质少年”。
五、“互联网+”让学习有广度
创建学校文化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平台,随时发布学校文化建设资源、动态、成果。将学校官网、校报《拔节》、校刊《溪源》《寻根“老街文化”》校本教材、学校物化课程资源及时上线,通过扫一扫的方式,适时、快捷对外推介、分享,有效提高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知晓度、参与度与赞誉度。学校物态环境中尽量多地设置二维码,延伸学习空间,扩大文化场域。建立“老街文化”校园网,设置知识窗、活动区、数字馆、成果台四个子栏目,分别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呈现特色课程资源,让其成为老街文化的磁场,立德树人的磁场。创建班级“老街文化”博客,学生建立以图片、文字、视频为主的参与“老街文化”主题活动数字档案,上传班级博客。学生在网上相互浏览,添加评论,相互学习交流,资源共享,记录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