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教育的五个原则
2017-07-07王俊卿
王俊卿
有人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健全的。”这说明了惩罚教育有一定的合理性。惩罚教育的本质是法制教育,合理的惩罚能够让人明志、向善,特别是对中小学生采取必要的惩罚教育能够让其纠正错误,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惩罚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让一些说教后不见起色的学生修正不良行为习惯,懂得遵纪守法,并把规范当成一种自律行为,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同时赏罚分明能够激发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热情,并积极维护集体的荣誉。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践情境,采取多种手段,进行针对性的教育,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回归正规渠道,从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与法规校纪相结合
对学生进行法规校纪教育,能够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并用规范指导自己的行为。学生由此就能够明白哪些行为是违反法律和纪律的,并应该受到相应的惩罚,这样学生会在思想上形成一种违反法律与规定就要受到惩罚的意识。为此,对学生的惩罚教育要与法规校纪结合起来。首先要让学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等,这是最基本的校纪教育,也是每位学生要知道的常识。如果学生的教育只是学习知识,不规范学生的行为,那么他们就不知道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这显然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背道而驰的。其次要在校纪的基础上进行班级公约的制定,或者是班纪班规的制定。班级中要制定对违纪学生实施惩罚的细则,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底线是什么,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并培养他们保护班级规定、维护集体荣誉的思想。最后由学生组织“法律进学校”知识讲座,由学校法制副校长为学生讲法律基础知识或作报告,也可以聘请公检法部门的法律专业人士给学生普及法律知识,从而增强他们的法制意识。因此,惩罚教育与法规校纪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做好接受惩罚的准备,并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其行为。
二、与学生学习相结合
学习是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要求学生能够按时上学、放学,上课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课后按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是,在现实中通常我们会发现有的同学完不成作业,不会背课文、单词等。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如果学习出现了问题,那么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但是这些惩罚措施都要与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的错误是贪玩造成的。对于这些学生的惩罚教育,我们还是要回归到他们的学习,与他们的学习相结合。有些错误则是由于学习能力的问题,我们可以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基础的学习任务,给予辅助。有些同学由于贪玩完不成作业,就要在他原来作业的基础上进行量变的叠加,让他知道故意不完成作业的后果。这样的惩罚正好能够让他们回归到正常的学习之中,以此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劳动是一种美德,如果对学生的惩罚教育能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不仅仅能够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可以利用劳动去惩罚学生破坏劳动成果的一些不良行为。比如,有些同学乱丢垃圾、乱涂乱画、破坏公物等,这些行为都是在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为此,我們可以利用劳动的机会去惩罚他们,同时对有一定价值的物品要求监护人进行赔偿。学校的公益活动、班级的卫生、学校卫生区可以考虑让这些学生去做,以此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培养其劳动意识和集体荣誉感等。还有学生不能完成劳动任务,对其要进行劳动惩罚,通过加量来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
四、与传统文化相结合
传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如果用在教育上,可以促进学生智育和德育的双丰收。惩罚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主要是惩罚学生感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领悟其中的内容,从而修正自己的行为,并付诸行动。比如对于上课捣乱、不服从管教的学生,我们可以结合当前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让这些学生抄写或背诵这些经典,从先贤的思想中领悟学习的方法、为人处事等,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行动,在行动中改变。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有通过多读、多背、多实践才能吸收其内涵,并付诸行动。利用传统文化惩罚教育学生不是去惩罚学生,而是通过领会和感悟圣贤的思想,从而加强学生德行的修炼,提升学生的德育素养。还可以利用各个年级的经典文化读背,让学生去读、去默写,以此让他们懂得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维护集体利益的重要性。纪律是我们组织课堂的保证,是我们开展各种活动的前提,如果让一些学生肆意妄为,不仅影响了班级的其他学生,老师的威望也会受到影响。
五、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家庭教育的熏陶。惩罚教育要与家庭教育联系起来,从而发挥家校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首先,家庭教育中的惩罚要为孩子指明方向,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做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其次就是要做到及时惩罚。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做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最后,就是惩罚后的说理。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
总之,合理的惩罚能够促进学生在品德、行为方面的改进,让学生回到正轨。但是惩罚不是对学生进行其不能承受的恶意体罚,其本质是法治教育,因此,惩罚教育只有与其他教育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