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2017-07-07王学华
王学华
本试题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22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又载:“骠骑王武子是卫玠之舅,俊爽有风姿。”这里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用了“爽朗清举”“俊爽”等词语,大致都是清俊爽朗的意思。当时玄学盛行,上层人士往往把超脱尘俗、神游物外当作雅人雅事,他们认为清俊爽朗的风度是一个人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的标志。《世说》等书关于风姿、风神的记载都是针对人物的外部风貌说的,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针对思想感情呈现为作品的外部风貌说的,二者特色都是“清”。可见文学批评中“风”的概念是从人物品评中借用而来的,而且借义同原义仍相吻合。
至于品评人物的所谓“骨”,是指骨相、骨法。《赏誉》载:“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轻诋》载:“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注引《说林》曰:“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垒块”原意指众石错落突兀,这里指人的骨骼挺拔。陈玄伯骨骼挺拔,故王羲之评为“有正骨”。韩康伯肥胖臃肿,有似肉鸭,骨骼为血肉所掩,故被人评为“无风骨”。肥胖使人体好像无骨,借用到文学批评方面,则肥辞使文无骨,故 《风骨》说:“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
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六朝画论中的风骨论。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的概念,是直接从当时人物品评的言论中得来的。 顾恺之《论画》一文中多处运用“神”“骨”等词品评古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认为畫有六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气韵生动即指风,骨法用笔即指骨。谢赫把气韵生动、骨法用笔放在六法第一、第二位,可见他对风骨的重视程度。画论中风、神、气韵等词,都指人物的神情风貌在画中表现的生动性而言;骨、笔迹、骨法用笔等词语,则指人物的骨相形貌在画中是否被勾勒得遒劲有力而言。人物品评、画论中风骨连称,除二者都很重要外,还由于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
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比其和人物品评的关系更为接近,因为文论、画论二者都是文艺理论。画论中的风骨论的产生时代较文论中的风骨论要早,文论中的风骨论,或许主要是从画论移植而来的,从画论中的风骨论发展到文论中的风骨论,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画论中首先强调气韵生动,借用到文论,刘勰也强调“风”在作品艺术表现中的首要地位,他在《风骨》中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其二,画论中也很强调骨法用笔,移用到文学创作上,骨法用笔犹如端直劲健的语言。在绘画上,骨法用笔和随类赋采在步骤上有先后之分,即先勾勒轮廓,再施色彩;在写作上,端直劲健的语言和美丽的辞藻在运用上却是不可能划分为先后两个步骤的。
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
(选自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谈到建安风骨》,有删改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风”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是作品内在思想感情的外在呈现。
B.文学批评风骨论中的“骨”是指作品端直劲健的语言,辞藻美丽的作品都无“骨”。
C.文学批评风骨论虽然源于人物品评,但它与画论中的风骨论的关系更为接近。
D.文学批评中的风骨论的产生晚于画论中的风骨论,它可能是从画论中移植过来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魏晋南朝人赞誉人物的风神姿貌“爽朗清举”“俊爽”,其实就是肯定他在思想、感情、性格方面超脱尘俗。
B.六朝人物画论中的“风骨”概念直接源于人物品评的言论。谢赫认为,“风”指气韵生动,“骨”指骨法用笔。
C.在六朝画论和人物品评中,“风”与“神”“气韵”等词,“骨”与“笔迹”“骨法”等词的含义是完全一致的。
D.无论是魏晋南朝的画论还是文论,都把气韵生动放在首位。刘勰《风骨》中所说的“诗总六义,风冠其首”便是明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玄学盛行致使魏晋南朝上流社会看重超脱尘俗、神游物外的雅人雅事,这影响到当时人物品评的取向,也对后世的画论、文论产生了影响。
B.“风骨”这个概念本为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的用语,“风”指清俊爽朗的神情风度,“骨”指挺拔端直的骨骼,后来被借用到文学批评中。
C.画论中的“骨”即骨法用笔,是指画中人物轮廓分明、遒劲有力,所以,韩康伯肥胖臃肿,不符合审美标准,陈玄伯因骨骼挺拔而受到赞誉。
D.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均有“风”“骨”概念,其基本特征前后一致;又因为二者的关系颇为密切,地位重要,常常风骨连称。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医院需要病人
[美]阿·巴彻沃尔德
以前,医院的住院部常常人满为患。可是近来,医院的效率越来越高了,病人住院根本无须久等。因为医院的床位过剩,为了经营下去,医院就得尽力避免病床空闲。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
前些天,我到医院探望一位住院的朋友,我先到了问讯处,那里兼办入院手续。没等我开口问及我朋友的病房号,值班小姐便拿出一份表格,记下了我的姓名、年龄、职业,按了电铃。我还没来得及说明来意,早有两个护理员推着一辆轮椅来到我跟前。他们把我按到轮椅上,二话不说,顺着走廊推起就往病房走。
“我没病!”我嚷了起来,“我是来看望朋友的。”
“你朋友一来,我们就带他去你的房间。”一个护理员说。
“他早就来了。”
“那好,等我们把你安置到病床上,他就可以来看你了。”
我发现自己被带到了一个写着“私人病房,未经护士许可不得入内”字样的小房间。护理员扒光了我身上的衣服,然后替我穿上一件古怪的、背后系带的短睡衣,还给了我一个水罐,然后打开了悬吊在天花板上的电视机,对我说:“需要什么就按一下电铃。”
“我要我的衣服!”
“哦,您放心好了。”护理员说,“哪怕发生最不幸的事情,我们也会把您的东西全都交给你那可能成为寡妇的妻子的。”
正当我设想着怎样从这鬼地方逃出去的时候,威德大夫带领他的几个学生进来了。
“谢天谢地,你们可来了!”我说。
“你疼得很厉害吗?”他问。
“我身体健康,我一点儿也不疼!”
威德大夫显得十分忧虑:“如果你不觉得疼,那意味着情况比我们预料的还要严重。起初是哪里疼?”
“不,我没病,我哪儿也不疼!”
威德大夫同情地点了点头,转身对他的学生们说:“这是最难对付的一种病人,因为他拒不承认自己有病,拒绝向医生叙述他的感受。在他打消自己根本没病的错觉之前,他是不会痊愈的。既然他不肯告诉我们什么部位有病,我们就只好做个外科检查手术来找出毛病。”
“我可不想动手术。”
威德大夫摇了摇头:“没人愿意动手术,但治病还是宜早不宜迟啊!”
“我是来看望朋友的,我没病可治!我一切正常!”
“如果你一切正常,”威德大夫填写着病历卡说,“就不会到这儿来了。”
次日早晨,他们剃光了我的胸毛,并且拒絕给我开早饭。
过了一会儿,来了两个护理员把我挪到一辆担架式推车上,护士长在旁随行,一个牧师殿后。
我环顾四周,想寻求救援,但是我完全绝望了。
最后,我终于被推进了手术室。
“等一等,”我开了口,“我有话告诉你们。我是病得很重,但是我还没有加入医疗保险,交不起麻醉费。”
麻醉师关掉了麻醉仪器。
“当然,手术费我就更付不起了。”于是,大夫们纷纷放下了他们手中的手术刀具。
接着,我转向护士说:“我甚至连交住院费的钱也没有。”
接着,我糊里糊涂地换上了自己的衣服,被最初把我送进病房的那两个护理员赶到了清冷的大街上。
但我要看望我的朋友,所以我又去问讯处打听我朋友的病房号,这回值班人员盯着我,冷冷地说:“我们再也不愿在本院看见你,你这不正常的人!”
(节选自《外国经典短篇小说选读》)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这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医院里的故事,写出了医院时时处处为病人着想的崭新风尚,热情地歌颂了医生的优秀品质。
B.小说通过“我”的叙述、“我”与各类医护人员的对话、“我”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病人”所经历的奇特遭遇呈现了出来。
C.开头以“这既是好事,似乎也不是好事”总领全文,为下文发生在医院里的事情作铺垫;同时,设置矛盾,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D.对一个普通的病人就派了两个护理员,一个护士长护送,还用了一辆担架式的推车,这表明了医院对病人极端的关心和呵护。
E.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这样就避免了作者的介入,显得比较客观。
5.这篇小说的结尾部分有何特点和作用?(4分)
6.文章主体部分安排了“病人”与威德大夫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徽因与思成一起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书,却听到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建筑系只收男生。原因是建筑系学生常要彻夜赶图,而无人陪伴的女生不太方便。本来徽因一直想上建筑系,才拉着思成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结果自己反而上不了,这真是气不过。她不肯就此妥协。大学档案显示,自1926年春季班开始,徽因已是建筑设计教授的助理,而下个学期又当上了建筑设计课的辅导员。
她究竟是怎么办到的?如何打破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规定的?我们不得而知。反正从第一年开始,她就和思成一起上建筑课了。日后成为著名建筑师的哈贝森曾经夸奖他俩的建筑图作业简直“无懈可击”。
上大学的头一年,徽因和思成之间经历了一番感情的挣扎,有时竟爆发颇为激烈的争吵。他俩的个性和脾气南辕北辙,婚前的这段时期,彼此仍有待调适。
在美国同学眼里,中国来的学生多半刻板、死硬,唯独徽因例外。她有着异乎寻常的美貌、活泼和机灵,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而且天生善于交际。
思成是一个严肃用功的学生,他一辈子都是如此,这是他的天性。在思成的心目中,他和徽因是一种“没有正式订婚”的亲密关系,也许和徽因的想法相去甚远,她正在充分享受美国的自由,而她在同学里受到的欢迎真是令人陶醉。她已摆脱了家庭和文化的压抑,在新大陆快乐扬帆。所以当思成因为爱她,觉得对她有责任而想管管她时,她当然会嗤之以鼻。
不过,这种相互斗争的情况迟早会在不委屈自己和压抑脾气的条件下相互容忍和妥协。大学时代,他们性格上的差异,从工作态度上便可看出。满脑子都是创意的徽因,常常先画出一张草图或建筑图样,然后一边做,一边修改,一旦有了更好的点子,前面的便一股脑儿丢开。等到最后期限将近,即使不眠不休赶工也来不及了,这时思成就插进来,以他那准确熟练的绘图功夫,把那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简洁、漂亮的作品。他俩合作无间,各为建筑贡献着自己的特殊天赋,在以后共同的专业生涯中始终坚持着。
建筑史教授古米尔为二年级学生开了一门课,思成也参加了。他跑去找古米尔,说他非常喜欢建筑史,他从来不知道世上有如此有趣的学问。古米尔反问他有关中国建筑史的情况。思成回答,据他所知还没有文字的记录,中国人从来不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也从不重视它。但他本人不甚赞同。
思成从宾大毕业不到几年,包豪斯崛起。我常听见思成不时表示他的遗憾,说他刚好错过了建筑学走向现代的关口。然而,对一个注定要走独一无二的中国建筑传统之路的建筑学家来说,宾大建筑系所提供的训练对他后来在中国的事业很有帮助。典型的习作,是以原历史背景重新设计凯旋门,或修复毁损的建筑物。在宾大的最后一年,思成开始全面研究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从比较草图、平面图、立面以及建筑特色入手,追溯建筑的变迁。这种训练极其重要。虽然我们不曾看到他绘制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图,但我们却有他后来十五年间制作的、关于中国建筑演化史的一批重要模拟图。
1927年,思成和徽因双双从宾大毕业。年轻的思成可能已经知道他父亲正在努力让清华聘他。他明白要教书,就得对学术文献有更广泛的了解。他尤其想知道,关于他特别感兴趣的中国建筑,这些年来,西方都出过些什么书。1927年8月,他向哈佛人文艺术研究所提出了入学申请,理由是“研究东方建筑”。哈佛录取了他。而对戏剧心存向往的徽因,则决定到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舞台设计。
1927至1928学年的上学期,思成全部用来密集阅读,看西方人究竟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和建筑。当时西方有两位研究中国建筑史的先行者——塞伦和波胥曼。思成在1947年评论道:“这些作者都不懂中国建筑的‘文法。他们以外行人的视角描述中国建筑,语焉不详。其中塞伦较好一点,他运用了《营造法式》,不过并不经心。”
在哈佛读书的那几个月里,思成做了一大堆卡片,上面写满了将来可能用得着的材料。但是他也发现,关于中国建筑史部分,他在哈佛学到的东西很少。无数的宫殿、庙宇、塔楼、园林,中国自己还不曾根据近代的科学技术观念对它们进行过研究。中国建筑结构上的奥秘、造型和布局上的美学原则,在世界学术界中,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1928年2月,思成已经完成他到哈佛来的目的。与此同时,徽因则以她惯有的活力,在耶鲁大学戏剧学院的舞台设计者中赢得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现在可以正式提议结婚,而徽因也答应了。婚礼一完成,两人便启程到欧洲度蜜月。
(节选自费慰梅的《遨游建筑天地间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她在绘图室临窗的一张椅子上坐下,身子倚着绘图桌,窗外望去是校园的一条小径,她那娇小的身影弯下腰画那巨大的建筑图。每次三十到四十张图一起挂在巨大的评分室墙上时,她总能得到很高的奖赏。这样说并非捕风捉影,因为她的作业总是得到最高分数,偶或拿第二。她文文静静,幽默而谦逊,从不把自己的好成绩挂在嘴边。(1926年宾大林徽因访问记)
②1925年,一本书决定了美国宾大建筑学院留学生梁思成的人生志向。書是梁启超寄来的,名字叫《营造法式》。它是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编写、皇帝下诏颁行的一部建筑规范。梁启超在给梁思成的信中写道:“一千年前有此杰作,可为吾族文化之光宠也。朱桂辛校印莆竣赠我,此本遂以寄思成徽因俾永宝之。”朱桂辛是中国古建筑、髹漆、丝绣等门学术研究的奠基人。梁思成十分惊喜,但很快陷于苦恼。因为这部巨著如同“天书”,他无法看懂。梁思成看不懂《营造法式》,却理解了父亲寄书的用意:通过对中国历史建筑的探幽发微而阐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他做出一个重大决定:决定用毕生之力破解这部“天书”,撰写一部完整的“中国建筑史”。他的决定使同学大吃一惊。当时建筑设计师工作舒适、收入优厚、社会地位很高。而研究古建筑,那是没有人愿意做的苦差:野外调查极其辛苦危险,经费全靠国家微薄的拨款。为了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宏大理想,1928年梁思成和林徽因选择3月21日结婚,因为它是宋朝为李诫立碑刻石的日期。他们又把儿子的名字取为“从诫”,意思是“师从李诫”。(林文俏《梁思成与〈图像中国建筑史〉》)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建筑作业能得到哈贝森“无懈可击”的高度评价,是因为他们的作业既有林徽因的创意,又熔铸了梁思成准确熟练的绘图功夫。
B.传统上中国人对建筑没有文字记录,也从来不认为建筑是一门艺术,从不重视它,梁思成是不认同这种传统观念的。
C.梁思成从宾大毕业后包豪斯才崛起,不无遗憾地错过了建筑学走向现代的关口,这让他注定要走一条独一无二的中国建筑传统之路。
D.梁思成申请入学哈佛人文艺术研究所有着明确的求学目的,那就是了解西方对中国建筑的研究现状,为日后回国教书准备充足的学术文献资料,目的达成便离开。
E.本文标题生动传神。“遨游”形象地写出了主人公求学的畅快;“建筑天地间”,则写出了两位建筑科学家在建筑学领域思接千载、兼容中外的开阔视野。
8.在宾大求学时期的林徽因是一位怎样的女子?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3分)
9.文中所记梁思成在美求学的经历对他回国后从事中国建筑研究有哪些影响?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4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小云石海涯,其父楚国忠惠公,名贯只哥,小云石海涯遂以贯为氏,复以酸斋自号。
年十二三,膂力绝人,使健儿驱三恶马疾驰,持槊立而待,马至,腾上之,越二而跨三,运槊生风,观者辟易。或挽强射生,逐猛兽,上下峻阪如飞,诸将咸服其矫捷。稍长,折节读书,目五行下,吐辞为文,不蹈袭故常,其旨皆出人意表。
初,袭父官为两淮万户府达鲁花赤,镇永州。御军极严猛,行伍肃然。稍暇,辄投壶鸦雅歌,意所畅适,不为形迹所拘。一日,呼弟忽都海涯语之曰:“吾生宦情素薄,顾祖父之爵不敢不袭,今已数年矣,愿以让弟,弟幸勿辞。”语已,即解所绾黄金虎符佩之。北从姚燧学,燧见其古文峭厉有法,及歌行、古乐府慷慨激烈,大奇之。仁宗在东宫,闻其以爵位让弟,谓宫臣曰:“将相家子弟其有如是贤者邪?”俄选为英宗潜邸说书秀才,宿卫禁中。仁宗践祚,上疏条六事,书凡万余言,未报。拜翰林侍读学士、中奉大夫。
会议科举事,多所建明,忽喟然叹曰:“辞尊居卑,昔贤所尚也。今禁林清选,与所让军资孰高,人将议吾后矣。”乃称疾辞还江南,卖药于钱塘市中,诡姓名,易服色,人无有识之者。偶过梁山泺,见渔父织芦花为被,欲易之以绸。渔父疑其为人,阳曰:“君欲吾被,当更赋诗。”遂援笔立成,竟持被去。人间喧传芦花被诗。其依隐玩世多类此。晚年为文日邃诗亦冲淡草隶等书稍取古人之所长变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其视死生若昼夜,绝不入念虑,攸攸若欲遗世而独立云。泰定元年五月八日卒,年三十九,谥文靖。有文集若干卷、《直解孝经》一卷行于世。
(节选自《元史·小云石海涯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晚年为文/日邃诗/亦冲淡草隶等书/稍取古人之所长/变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
B.晚年为文日邃/诗亦冲淡/草隶等书/稍取古人之所长/变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
C.晚年为文日邃/诗亦冲淡/草隶等书/稍取古人之所长变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
D.晚年为文/日邃诗亦冲淡/草隶等书/稍取古人之所长变化/自成一家/所至士大夫/从之若云/得其片言尺牍/如获拱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折节,指降低自己的 身份或改变平时的志趣行为。这里指强自克制,改变平素志行。
B.东宫,是我国封建时代的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面,故称东宫,一般为皇帝的嫔妃所住。
C.虎符,是古代皇帝调兵遣将用的兵符,用青铜或者黄金做成虎形的令牌,劈为两半,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
D.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被赐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云石海涯体力惊人,身手敏捷。十二三岁时,他就能在马背上把槊舞得虎虎生风,挽弓射猎上下陡坡就像在平地上一样。
B.小云石海涯出身宦家,善武能文。长大后改变了习武的志向转而学文,他读书聪明,文思敏捷,常常出人意料。
C.这篇文章多处运用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小云石海涯武功高强、满腹才华和淡泊名利的性格特点。
D.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传神,结尾议及的生死观,旨在表明一个人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奋发有为,争取早日建功立业。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生宦情素薄,顧祖父之爵不敢不袭,今已数年矣,愿以让弟,弟幸勿辞。(5分)
(2)辞尊居卑,昔贤所尚也。今禁林清选,与所让军资孰高,人将议吾后矣。(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贺新郎 游西湖有感
文及翁
一勺西湖水。渡江来,百年歌舞,百年酣醉。回首洛阳花石尽,烟渺黍离之地。更不复、新亭堕泪。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何人是?千古恨,几时洗?
余生自负澄清志。更有谁、磻溪未遇,傅岩未起。国事如今谁倚仗,衣带一江而已!便都道、江神堪恃。借问孤山林处士,但掉头、笑指梅花蕊。天下事,可知矣!
14.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开篇点题,运用比喻手法,极言西湖范围之小,容量之浅。可就是这么一湾湖水,南渡以来,竟成为君臣上下偏安一隅的安乐窝。
B.这首《贺新郎》,以文为词,讥嘲时政,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殷忧。词的风格酣畅恣肆,显示了议论风生、壮怀激烈的豪放特色。
C.在表现手法上,上片由西湖游乐触景生情引出纵论国事、悲慨淋漓的情怀;下片紧承“千古恨,几时洗”发表政见,议论国事。
D.作者在词中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刻的危机感,揭示了南宋小朝廷岌岌可危的现状,批判、讽刺了酣歌醉舞的南宋执政者和那些不主动出击的军人。
E.这首词的主旨是通过近乎议论散文的笔法,一系列的设问、发问,以及纵、横两个方面的反复对比,一层递进一层、一环扣住一环地表现出来的。
15.后人评价此词道出了南宋灭亡的原因,请结合词句加以概括,并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两句,表现出了琵琶女本不愿出场但又不得已而出场的矛盾、复杂的心情。
(2)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羡慕大江永恒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诗经·氓》中,诗歌的结尾部分女主人公回忆少年时代尽情欢娱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言笑晏晏”。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在今天,文化正成为一种产业,这就意味着它要进入市场,与其他产业进行公平竞争,没有吐故纳新的情怀,就很难在残酷的市场上立足。
②他非常擅长占卜,替人占卜,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能说中。但是占卜之术密不授人,面对别人的虚心求教,他都不赞一词。
③美国纽约市一所高中的学生罗瑞克极具表演天赋,把历任总统的表情模仿得栩栩如生,他把“山寨”照片放在网上后,获得粉丝无数。
④面对自己日益增大的“朋友圈”,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慎独”意识,一定要“慎交友”“距离交友”,真正做到君子之交淡如水。
⑤得悉“银狐”里皮出任国家队新一届主教练,人们期待处于低迷状态的中国男足能因人成事,踏上复兴之路,获得世界杯的参赛资格。
⑥雇保姆历来是一件让人头痛的事,他家这一次雇的保姆,不仅会洗衣、做饭、照看老人,甚至还能辅导孩子做作業,可谓无所不为,这让他乐开了花。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最新一期的英国《自然》杂志指出,近视的主要原因是青少年户外活动时间严重不足造成的,这与我们之前了解的不太一样。
B.一些专家在会上指出,要遏制违法行为,不能光靠增加刑罚的强度,而要让人从心底里相信:违法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严惩。
C.《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强调校园足球运动,一些学校积极响应,但随之也出现了用足球项目替代其他体育项目的不好的苗头。
D.“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向什么样的人致敬。”肯尼迪说过的话,放诸于今日,尤显其义。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有人说,教师的爱是滴滴甘露, ① 枯萎的心灵也会因之复苏。爱的师魂,无处不在, ② 有爱方能育良才。不时也会听到有些教师感叹“现在的孩子不好教”, ③ 也不尽然。现在的孩子见多识广、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 ④ 更便于因材施教。时代在变, ⑤ 只要爱的师魂不变,教师就不会墨守成规, ⑥ 与时俱进,帮助每一个孩子把人生过得出彩。
20.请按要求答题。(5分)
(1)某校高三(1)班建立了一个名为“青春万岁”的微信群,请你拟写一条体现群名内涵的标语发在群公告栏,不超过20个字。(2分)
(2)李明同学在微信群里发了一个帖子,请你@李明,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简明连贯,言之成理,50个字左右。(3分)
[李明:
各位同学,高考就要来临了,我看到各班的教室里都写着一些励志口号,如“提高一分,干掉千人”“扛得住给我扛,扛不住给我死扛”“吾日三省吾身:高否?富否?帅否?否,滚去学习”等,读后感慨万千。我想听听大家对此有何看法?
\&@李明:\&]
21.近日,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我国传统的“节气”,不仅是身外纯自然的季节,更是生命的四季,四季的景致莫不附着生命的律动。请你模仿示例,在“立春、惊蛰、清明、夏至、寒露、霜降、大雪”这几个节气中挑选两个,写两则对节气的个人解读。要求字数相等,意蕴贴切,并用上一种修辞手法。(6分)
示例:大暑——骄阳似火,热到极致,繁荫蔽日,蝉歌如雨。
仿写:(1)
(2)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不少网友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朋友在微信群发布内容,然后发一个红包求大家转发,不少人迫于情面顺手转发了这些内容,实际上这些内容很可能就是虚假广告。
对此,网友众说纷纭。
有人说,应该禁止在朋友圈发虚假广告,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有人说,如果在微博、朋友圈任性转发广告,就应该受到相应的处罚。
还有人说,很多人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转发广告,或者是迫于情面,情有可原。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见第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