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研究

2017-07-07张燕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寄宿制学校农村发展

摘要:“撤点并校”政策与由此衍生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是我国农村教育布局调整中两项重要决定。2012年,由于该政策所引发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国务院叫停该政策,标志着我国农村教育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本文主要对从撤点并校政策的演变、农村寄宿制学校与撤点并校两项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困境及建设对策进行探究,得出在后撤点并校时代应重点恢复农村小规模学校以及着力提高寄宿制学校教学质量,试图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后撤点并校 农村 寄宿制学校 发展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是过去十多年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发生的最为突出的变化之一。近年来,农村人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不断减少,学校人数也随之锐减,“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出现了严重的生源危机,“撤点并校”政策正是基于这一现状所做出。

然而,这一初衷良好的政策在过去十多年间,已经演变成为一种非理性的盲目撤并模式,被强行简化为一种仅仅要求学校数量减少的政策,与原先的政策假定完全违背。2012年,国务院下文叫停该政策,标志着我国农村教育进入“后撤点并校”时代,也意味着我国开始基于农村发展现状发展教育,进入反思、深化阶段。

在这一大背景下,过去十多年间所兴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如何发展也倍受关注。现今相关学者也有提出在后撤点并校时代如何发展小规模学校,以及单纯论述如何发展寄宿制学校,但缺乏在“后撤點并校”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探究,因此,也给这方面的研究留下充足的空间。

一、“撤点并校”政策演变缘由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兴起

撤点并校政策的初衷良好,然而最终却被国务院叫停的原因值得关注,该政策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政策之间的关联性值得探究。

1.“撤点并校”政策演变原因

“撤点并校”政策实行约十年间,农村小规模学校大幅度减少,2000年为44.03万所,2010年减至21.09万所,减幅为52.10%;而从学生数来看,2000年为8503.71万人,2010年为5350.22万人,减幅为37.08%,学校撤并的速度大大超过了学生减少的幅度。如表1所示。

“撤点并校”政策最终被叫停,是由于该政策具有许多其他农村政策不具备的中央与地方合力推动的特点。中央政府初衷为达到教育公平,却沦为地方政府追求GDP发展的手段[1]。中央的政策文本与地方政府在实行分税制后感受到财政压力而迫切寻求改变的意愿是一拍即合的。正是由于这种“自利”的倾向,许多地方政府在“一刀切”的非制度逻辑下急速演进[2],撤并了一些本应该保留的农村学校,这使各地的撤并蒙上了生硬甚至暴力的色彩,原有的农村教育整体格局被强行打乱。

2.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兴起

作为过去十年间教育领域的两项关键性政策,“撤点并校”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互为发展动力。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意味着对前一轮“撤点并校”之后形成的教育格局的确认,并为其进一步推进创造了条件[3]。

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产生和发展,充分响应了“撤点并校”政策,得到了国家教育政策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动[4]。

二、“后撤点并校”时代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困境

在建设寄宿制学校的过程中,教育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两大主体——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却被忽略。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推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新型家校关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诸多方面提出新的要求,对于寄宿制学校的功能和内涵,需要重新予以定位和探索[5]。

1.学校管理层面

当前,农村寄宿制学校主要存在着硬件及软件两大方面的问题。

第一,教学设施投入力度不够。没有与各科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学生机房,学生只能通过老师的口头传授去习得知识,造成视野狭隘。

第二,饮食和住宿条件依然无法得到保证。许多县、市相关部门尚未建立统一、合理的寄宿生饮食卫生标准[6],因此无法保障其饮食安全。其次,在住宿方面,十分拥挤,小学一般10人一个宿舍,而初中一般15-30人。并且,不少宿舍都无室内厕所,饮水或洗澡等设备设施也很缺乏。

第三,安全制度建设存在诸多漏洞。学校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许多管理职务都是由教师代职,或者是低价请管理能力不高的人,因此在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方面,寄宿生面临更多的风险。

2.寄宿生层面

从寄宿生角度看,主要是物质与精神两方面。在物质层面上,基本的食宿条件无法得到改善,导致寄宿生身体发育状况不如一般学生。然而,不仅是其健康问题,心理问题也亟待社会关注。一方面,学校文化娱乐设施与时间安排的缺乏,使得寄宿生的性格趋于内向,身心发展受到限制,性格扭曲。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离开家庭,无法得到家人的关爱和照顾,同学们在集体住宿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缓解,对他们的心理成长造成了不利影响[7]。另外,在寄宿生层面上,寄宿制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辍学率激升。由于距离远以及生活费等的增加,导致中小学生辍学率急剧上升。

3.寄宿生家长层面

总体来说,这种集中办学模式,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虽然近年来实施的“两免一补”政策每年为每个贫困生减免了200多元的支出,但是与原来相比,仍然增加了伙食费与交通费。并且,对于低龄寄宿生来说,学生家长对其生活不能完全放心,在学校附近租房“陪读”,也要支付相当的费用,无疑又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

与此同时,很多学校目前尚未认识到建立家校联系制度的重要性,导致了该方面的空缺。由于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路途遥远,加上通讯设施的落后,导致原有的家访制度无法得到有效落实,家长无法了解到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及生活情况。另一方面,学生一旦出事,家长也会把所有的责任推到学校身上,这种情况极易引起家长与学校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寄宿制学校的发展。

4.寄宿制学校教师层面

2001年,国家规定要按农村寄宿制学校师生比来确定教师编制,其中城市小学为1∶13.5,农村小学为1∶18;城市初中为1∶19,农村初中为1∶23。城市的教师编制要比农村宽松得多,缺乏公平性,直接导致寄宿制学校的教师严重不足。因此,在农村寄宿制学校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个教师承担四五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加重了教师工作负担;并且,由于学校保育员等职位并未纳入到编制之内,因此,许多老师既要为人师,又要为人父母,他们每天绝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上课或批改作业中度过,基本上没有时间进行其他娱乐活动[8]。

5.农村文化方面

学校撤并后,许多学生不得不到城镇上学,与乡村在空间上隔离开来,长时间感受不到乡村文化中的亲情和伦理关系,并且,由于长期受到城市文化的影响,对农村文化的感情也就随之越来越淡漠。乡村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这一年轻主体的缺位,使得乡村文化的传承受到很大影响。

三、“后撤点并校”时代规范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布局改革主要倡导的是一种以效率为主导的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教育逐渐向城市看齐,以标准化为导向,放弃了本应该遵循的因地制宜、多种形式办学的模式,才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在“后撤点并校”时代,应当探索出一条适合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的道路,回归平民教育和生活教育的价值。

1.恢复重建农村小规模学校

对于在“撤点并校”政策时期,未考虑到地区现状而盲目撤并的,要根据实际情况恢复成小规模学校。小规模学校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具有大规模学校所不具备的优势,其班额普遍偏小,这有利于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

然而,恢复和新建的小规模学校要科学规划,坚持就近入学、公平优先的原则,对人口流动、出生率等进行多方面研究,也要考虑学校规模、服务半径、服务人口以及学校规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建设[9]。在考虑这些因素后,确有必要恢复的小规模学校,要及时予以重建。在寄宿制学校恢复到小规模学校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寄宿生学习及生活檔案等各方面的衔接工作,还要切实采取各项措施来提高小规模学校的发展质量,不能机械恢复:第一,要在学校中倡导生活教育理念,与农村文化教育、社区发展紧密结合,重视乡土教育的价值;第二,要保障小规模学校运行所需的经费,在加强100人生均经费落实力度的同时,也要在地方财政有能力的基础上,加大对小规模学校的投入力度;第三,在师资方面,首先要根据中西部农村地区的具体情况去编制教师职数,其次,要建立教师的循环流动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到边远地点工作,并为其提供一定的补贴和福利,最后,在小规模学校的教师工资方面,需要中央财政对其转移支付,提高教师待遇。总之,在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建设小规模学校成本更高,难度更大。国家各相关部门应该采取特殊政策加以扶持。

2.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寄宿制学校条件

对于在一些偏远地区生源极少,无法运行的村小或办学点来说,仍然应该进行合并,建设寄宿制学校。对于在撤并校政策时期所建立起来的寄宿制学校,在通过科学的论证后,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其办学质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集中办学的优势。第一,国家在制定相关教育政策方面要对寄宿制学校有所倾斜,加大对其经费投入力度。寄宿制学校发展瓶颈之一就是经费不足。因此,各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投入的力度[10],对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山区实行专项资金补贴,并在学校用地及收费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第二,完善寄宿生补助制度,在校住宿增加了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因此,有关部门要切实落实“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保证补助金足额发放。第三,着力改善寄宿制学校教师待遇。上级主管部门不仅要完整地发放教师的工资,还要完善各项津贴补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寄宿制学校从教。第四,要拓宽经费来源。学校在接受各级政府拨款的同时,还应该积极拓展筹资渠道,更好地促进学校发展。比如政府可以在教育基金会下设专门办公室,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对农村贫困寄宿生进行资助,为寄宿制学校发展提供更充足的资金保证。

3.改革寄宿制学校教师编制制度

教师短缺问题一直是寄宿制学校发展的难点所在。基于此,在坚持教育公平原则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应该以学校的学生数为标准来确定教师编制,并且考虑教职工的任课门数和周课时等因素。与此同时,为学校配备一定数量的生活指导教师、心理教师及后勤人员。并且,对于这些专业老师需要提出相应要求,生活指导教师不仅仅要负责学生的衣食住行,还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为学生做好榜样;后勤人员也是学校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引导;心理教师应该不断通过自身学习及实践,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寄宿生提供更好的心理疏导。各方面专业教师的角色不容忽视,各寄宿制学校应该在对其进行严格考核后再进行录用。

4.完善寄宿制学校管理制度

首先,要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积极在学生中组织各种类型实践活动,帮助寄宿生拓展视野,提高综合素质。第二,大力完善相关安全制度建设。应配备相关的保育员,定期排查各种安全隐患,确保寄宿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尤其是对女生的监护管理。第三,学校应该更加关注学生的饮食安全问题,为此应该建立起统一的饮食安全卫生制度。第四,重视寄宿生心理健康问题。一方面,学校应该开设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定期对寄宿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其次,学校应当开设心理咨询室,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有途径可以寻求帮助。最后,要建立完善的家校联系制度。一方面,学校应该创造条件,让父母尽量多地与孩子进行交流,如建立家长与学生的电话联系平台等;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建立起教师与家长的定期联络制度,密切家校之间的交流,让父母能够了解孩子近况,从而更好地配合学校进行管理。

5.教育回归生活,促进乡土课程开发

在寄宿制学校中,开发乡土课程显得极为重要,除了在课本中增加乡土课程的比例外,还应开展多种与乡土课程有关的活动,将民间艺术与活动引进学校,让学生感受到乡土文化的魅力,使其自觉承担起传承乡土文化的责任。另外,要促进乡土课程的更好开发,也要注重师资力量的建设,增加师资投入,定期对教师进行乡土课程培训,让教师把乡土课程的内容贯穿于平时的教学以及生活中。

四、小结

本文从“撤点并校”政策开始阐述,在这一大政策背景下,促进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热潮的兴起,然而,在中央政策出台之后,地方政府因其“自利”动机,开始盲目撤并小规模学校,大规模建设寄宿制学校,物极必反,初衷良好的公共政策被蒙上浓厚的行政色彩,并且,给我国农村教育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以各地出现的安全事故为导火索,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这一实行了十多年之久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的极大关注。这一政策演变到最后无疑将教育的天平滑到了效率一边,而忽视了公平,造成了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因此撤点并校政策带来的严重后果也注定被国务院叫停,然而在该时期建立起来的大规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发展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在“后撤点并校”政策背景下,農村教育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应该认识到农村教育布局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会引发经济、社会各方面变化,牵涉到诸多相关利益者,因此,应该结合农村各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坚持以生为本,坚持就近入学。

参考文献

[1] 张丽珍.“撤点并校”政策的演变轨迹、主导逻辑及优化机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5(11).

[2] 李向东.“后撤点并校时代”的应对路径[J].教育评论,2013(5).

[3] 单丽卿,王春光.“撤点并校”的政策逻辑[J].浙江社会科学,2015(3).

[4] 戚建,叶庆娜.现行农村寄宿制学校政策的分析及其改进[J].中州学刊,2013(3).

[5] 贺武华.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发展的价值重构与功能再造[J].浙江社会科学,2015(3).

[6] 贾建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分析:制度互补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9(7).

[7] 谢治菊.教育均衡视域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探析——基于访谈记录的分析[J].教育财会研究,2013(8).

[8] 李红.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课余生活管理的“忧”与“思”[J].教育与管理,2014(5).

[9] 郭清扬.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J].教育与经济,2014(4).

[10] 李醒东,赵燕萍.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困境与改进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8).

[作者:张燕(1992-),女,安徽马鞍山人,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永庆】

猜你喜欢

寄宿制学校农村发展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寄宿制学校软硬件资源改善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影响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