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的现实省思
2017-07-07孙晓丛
摘要:实现教育公平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围绕着教育公平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想实现教育公平,就必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集团化办学就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有效路径。本文从集团化办学具备的特性、集团化办学的呈现模式及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存在的问题等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梳理反思,试图探索规避这些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集团化办学
1999年,位于浙江杭州的求是小学接管了竞舟校区,开始试行“连锁办学”,这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公办名校集团化办学实践的开端。2004年,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文件,正式确立实施名校集团化战略,杭州市名校集团化办学进程开始步入政府推动、社会响应的快速发展阶段。由此可见,集团化办学是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通过学校及相关机构间的联合,进行战略联盟或者资源重组,实现资源共享,最终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运营模式。同时,集团内部各个组织结构自身的独特性又促使集团化办学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
一、集团化办学的特性与主要模式
1.集团化办学的特性
集团化办学对于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集团化办学的特性来看,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主要表现出公益性、独立性、互动性、协同性等特性。
第一,公益性。一般来讲,集团化办学主要是把一所好的学校和一些普通学校联合在一起,组成学校共同体,以优质学校作为龙头,从学校发展的教育理念、教育科研、教学管理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及管理,进而促进教育师资、教学设备及管理等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具有公益性。
第二,独立性。集团化办学是各个学校之间为了追求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水平,在统一协调和管理的基础之上,又彼此相对独立,尊重原有的文化和组织形式,保持自身发展的独特性,追求各自的办学特色。这不仅能够扬长避短,发挥各自学校特色,还可以促进集团的多样化,实现互惠互助,共同发展。
第三,互动性。同处一个集团内,彼此间的互动是在所难免的。任何一个学校的发展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整个集团的发展变化,甚至是其他学校和教育机构的发展变化。集团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整个组织蓬勃发展的力量之源。在彼此的互动中,他们会相互适应和协调,交流有价值的信息和经验,汲取对方的优点和长处,带动自身不断成长,进而促进整个集团的成长。
第四,协同性。集团化办学旨在实现集团内部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个体共同发展。集团内部成员之间会定期分享交流彼此的相关课程文本和教案设计、课程经验及教学案例等内容,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目的。校本课程的研发过程促使教师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教学行为,实现集团优质课程开发。此外,通过集团内部教师轮岗、优秀课例共享等途径提升集团教师的总体素质,促进各组织协同发展。
2.集团化办学呈现的主要模式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集团化办学的呈现模式有以下五种。
第一,名校带新校模式。这一模式主要有三方面特征:首先,精细管理。就是由名校派出优秀的管理人员对下属的子学校进行认真细致的管理。其次,文化传承。校园文化是学校沉淀和积累留下的精华,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动力,优秀的文化值得发扬和借鉴。再次,特色办学。集团化办学中,每个学校都有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一味地盲从总校的做法不仅无法体现自身价值,也会阻碍自身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在集团化统一的辦学思想引领下,挖掘自身特长,开发特色课程,建设特色项目,创造特色学校,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一步。
第二,名校扶弱校模式。名校扶弱校模式,就是一般意义上的帮扶,充分利用名校优质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设施设备等优势,和条件比较差的学校开展交流沟通,引领其不断走向优质。具体的操作路径如下:首先,加强对弱校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给学校的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和学的环境;其次,加强对弱校软件资源的支持,名校一般都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他们可以派出一定数量的名师到弱校进行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指导,更新理念和方法,提升其教育质量和水平。
第三,名校管民校模式。这种模式的主体是名校和民校,主要指的是公办学校里面的优质学校受委托或者联合,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交流,给民办学校提供一定的资源和技术上的支撑,采用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共同发展学校教育,实现彼此的互利共赢。通常的做法是,优质学校派出一批在管理和教学等各方面表现突出的教师到民办学校进行指导交流,同时,民办学校的教师也可以定期去优质学校进行学习和交流,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水平[1]。
第四,名校联子校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立足于学校之间的需求和差异,以优质学校为“领头羊”,联合下属的子学校构建一个学校发展共同体,发挥集体的整体优势,在组织内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取长补短,实现优势资源共享、彼此协同发展的办学模式。这个模式的最大优势就是联合学校的总体力量,发挥学校联合效力最大化,突破子学校“单打独斗”的局面,彼此形成一股合力,提高整体的综合实力和教育水平,构建一个互惠共生的学校发展共同体。
第五,名校联名企模式。名校有丰富的教育资源,而名企有雄厚的教育资金和先进的教育管理模式,两者联合实现彼此之间能力的互补,实现双方互利共赢。一般的操作路径是:由企业负责承担资金和场地,主要是对学校教室、机械设备等方面进行投资配置;名校则负责师资的引进和调配,以及学校的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这一模式充分发动社会力量进行办学,把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理念进行完美结合,实现各方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二、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些年来,有很多地区在义务教育阶段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迷失了最初的教育目标和方向,遇到了一系列的困境和挑战。
第一,优质教育稀释化。在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中,有的地区仅仅通过冠上名校的旗号来进行招生和宣传,以满足人们对于名校的迫切需求,而不是深层意义上的联合和改革。这对学生及家长来说是一种欺骗。教育是一项长期存在的民生事业,没有家长会一直忍受这种虚假的、教育质量低下的所谓名校[2]。集团化办学是立足于专业化的协作,通过协作和资源优化,实现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第二,恶性竞争泛滥化。由于集团化办学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进行的,所以经常会在招生和宣传方面受到优惠政策的照顾,周边的普通学校在集团化的辐射下生存发展会更加艰难。同时,集团化不仅享有诸多的优惠政策,还由于诸多学校之间的联合而变得更加强大,逐渐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此外,实行集团化办学之后,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集团除了加强师资培训外,还会不断地从其他地方高薪聘请名师,于是引发学校之间新一轮的恶性竞争,加剧彼此之间的不平等局面。
第三,集团运营空心化。有一些地区和学校为了获得媒体的青睐,吸引人们的眼球,扩大自己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切实际地夸大自身,打着名校集团化办学改革的旗号,罔顾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通过政府的强势领导进行推进。还有的地区不顾区域内学校的文化氛围、办学基础及教育水平,强行将优质的学校和薄弱的学校联合起来,试图创造出集团化办学的优秀实践案例。这样的做法无法触动学校自身的改革实践,仅仅流于形式,导致了集团化运营的空心化[3]。
第四,集團管理行政化。集团化办学是在政府的帮助引导下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统筹区域内的优质资源,用恰当的方式合理分享给更多的人。然而,在实际的集团化办学中,有些地区的教育集团俨然成为一个处于教育局之下、学校之上的中间行政机构。在实际的运行中常常超越自身的职责范围,罔顾上传下达的职能,直接对学校出台一些不合理的或者强制性的措施。因此,地方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时刻掌控主动权,合理地引导集团化的建设和发展,避免教育集团行政化的过度泛滥。
三、集团化办学中相关问题的规避
集团化办学也存在着诸多困境,为此需要我们充分认识到以下几点。
第一,集团化办学是由多个主体组成的教育发展生态圈,它主要体现在优质学校与其他普通学校及相关教育机构等诸多的利益主体在教育、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合作关系。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社会正在经历第三次发展变革。在集团化的办学实践中,学校既要遵循集团内部的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又要明确自身的优点和长处,激发潜在力量,打造核心竞争力[4]。唯有如此,才能推动集团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良性发展,实现互惠共享、多方共赢的局面,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化配置,推进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进程,以利于教育公平。
第二,合理定位领头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关系。集团化办学的目的是打破公有制办学体制下的资源垄断,在集团内部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助,共同发展。集团化建设初期,要了解学校所处地域状况、学校文化氛围和资源建设,还需关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引导其取长补短,携手共进。集团化办学致力于优质资源的共享,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从而实现教育公平。因此,必须激发组织内成员学校的自身潜力,鼓励其进行多元化探索,促进其内涵建设,引导集团内部进行良性的竞争和互动,从而保持集团发展的不竭动力。
第三,集团化办学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组建的,它联结着学校与社会,体现着多个层面关系的建立。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对教育有了更多的期待和诉求,诸多责任直指学校,学校这片净土也逐渐成为了一个利益冲突相对集中的地方。集团化的建立不仅扩大了教育资源的配置面,还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生态圈。当然,地方政府和相关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为教育集团化的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同时,集团化内部成员之间可以通过集团化这个纽带,展开资源共享和经验交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实现合作共赢。
第四,集团化内部的各个成员本应该是自愿加入到集团中的,但是在现实的集团化办学实践中,还有部分地区的集团化建设是基于行政指令或者是为了生存发展而做出的被迫的联合。因此,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用发展的眼光统筹布局,通过对区域内教育现状实情的把控,组建有生机和活力的教育集团。唯有经过调研,基于现实状况和人们需求组建的教育集团,才会有长远发展的生命力[5]。同时,集团化内部成员众多,情况纷繁复杂,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和保障机制对其进行约束和管理。
第五,集团化办学是在政府的引导下,诸多学校及教育机构联合的一种互利共赢的教育运营模式。在教育行政体系的发展方面,国内外的学者一致认为,公立学校的教育效率之所以如此低下,是因为教育体制的禁锢。集团化的建立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在提供财力和资源支持的前提下,给他们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使他们能够自由自主地发展和建设。同时,集团内部的资源共享又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教育行政部门的禁锢,实现了教育领域的“管”、“评”、“办”分离。此外,集团化办学还属于一种低重心的管理,它改变了传统的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建立起一种自下而上的新型教育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 钟慧莉,周明星.中学教育名校集团化办学现状与对策——以长沙市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6(1).
[2] 李彦青,孟繁华.由稀释到共生:基础教育集团化建设的突破与超越[J].中国教育学刊,2016(5).
[3] 田冬.规模与质量双赢:集团化学校的平稳重组与品牌增值[J].中小学管理,2015(2).
[4] 杨小微.探寻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机制——以集团化办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4(24).
[5] 严乃超.县域集团化办学的高原现象与突破策略——以苏南地区太仓市城乡学校一体化管理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4(12).
[作者:孙晓丛(1984-),女,河南新乡人,新乡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硕士。]
【责任编辑 白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