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
2017-07-07贺华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国际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命题。根据不同的价值理念和培养目标,各国对于核心素养内涵建设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但是,核心素养需要在长时间的学校教育中逐渐培养和发展。为此,各国都构建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力求通过课程改革,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从而发展学生各个层面的核心素养。鉴于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必将以核心素养为统领,重构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构建符合我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新课程体系。
关键词: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 新课程体系
自从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之后,“核心素养体系”概念首次被正式提出。国内对于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的研究也由此狂热起来。为此,我国多位教育学者开始撰文对核心素养背景下课程改革的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1]。关于核心素养,顾明远先生将其界定为课程改革的原动力,钟启全先生将其界定为课程发展的DNA。综合上述两位学者的思想,笔者将其定义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加速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须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分析和研究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核心素养视域下新课程体系的特点
从目前国际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来看,各国都相继建立了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其核心均是发展学生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鉴于各国在处理核心素养与新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上所呈现出来的不同特点,我们大致可以区分出三种不同的基于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教学实践模式。第一种是将核心素养用于指导国家课程内容的设计,同时在课程体系当中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获得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这种模式以芬兰为代表。第二种是将核心素养的培养交给专门的机构进行研究,使其独立于课程体系之外,最后再循序渐进地将其与课程教学相结合,这种模式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2]。第三种是通过课程的设计使其在内容和教学等方面都以实现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这种模式以日本为代表。
根据对三种不同模式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我们会发现核心素养视域下新课程体系的若干特点,当然这些特点也是我们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动力。
从宏观方面来说,一方面,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新课程体系是以发展学生基本能力为走向的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今天我们大力倡导以核心素养为指导进行课程改革,其目的就在于改善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更好地为未来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在课程中须通过重新制定新的质量标准和教学建议来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纵观各个国家在核心素养与课程体系的关系中,质量标准和教学建议这两部分对于如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正是因为这两部分的实践要求才使得我们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更加贴近现实,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具体来讲,设计质量标准的目的就是让教育教学工作者能够更好地把握对学生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培养,同时它也是对学生某一方面核心素养是否养成的检测依据,因此可以说质量标准就是学生应该培养哪种素养或者基本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学建议则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对教育工作者进行指导和帮助,以期他们能够从真正意义上落实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微观方面来说,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在核心素养与课程的结合上,我们不能盲目仿照他国的做法,或者憑借自己的主观想法。对于这一问题最科学的做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根据教育教学规律,结合教学实践的特点以及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接受。参照各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做法,对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素养新课程体系具有良好的借鉴之处。当然,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以及新课程改革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二、核心素养视域下新课程体系的结构
通过分析和研究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顺应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建立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从而描绘出我国基于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整体结构,不仅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国际教育改革接轨,同时也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把握新时期课程的实施与发展[3]。
1.基于核心素养新课程体系的结构组成
具体化的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课堂情境下具体的课时目标,所以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教师的备课教案即是某门学科的课时目标,进而实现该学科的教学目标,然后通过实际教学落实到学生身上,最后通过学生的学习成绩等反映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可以说,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体现的是要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核心素养。
内容标准:学生应该学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这些理论知识与技能即是该门学科所规定的内容标准。比如学生对数学、物理、化学、阅读等领域的学科学习之后,对这些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要达到内容标准之要求。
教学建议:广义上教学建议的内涵是比较宽泛的,所以教学建议又称作教育机会标准或教学过程标准,显然可以看出其核心内容是课堂所讲授内容的结构、组织安排、教学方式、学校教育资源的分配、学校教育的公平性、教师的专业发展等。狭义的内涵即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的要求应当给受教育者提供其所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
质量标准:简言之,质量标准是根据社会的发展要求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要求,践行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必须要保证课程的质量标准。无论是在课程之前或者课程之后,我们都必须严格按照课程的质量标准,对学生的课程进行严格监督,从而为核心素养的形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基于核心素养新课程体系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首先,就具体化的教学目标与质量标准而言,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体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微观的角度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进行了设计,换句话说,这两个方面的有效实施是学生核心素养养成的基本保证和前提条件。其次,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部分通过对具体学科内容的设计,旨在使教师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教学从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内容标准与教学建议部分在整个核心素养课程体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与穿插,从而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综合能力的青年一代是各国目前都比较关注的一点。但是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其难点之处就在于覆盖面广,如果不能全方位地进行穿插与渗透,就根本无法体现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也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4]。所以,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我们一定要细化,应该一层一层地进行渗透,将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融汇于课程之中。
因此,核心素养视域下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就在于核心素养课程体系的建构,这里的重点与难点就在于通过核心素养的视角以及基本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建构,进而使得课程体系的各部分内容设计都渗透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同时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如上述四个部分在核心素养的视域下其隐含的作用就是基于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构的深层含义。质量标准是教学结果导向的标准,内容标准是教学过程导向的标准。过程标准要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结果标准要体现核心素养的具体要求。他们之间相互结合才能够使新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之目的。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新课程体系各部分的实施要求
首先,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是结合了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特点而设置的。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同时它也被用来指导学科内容的编制。所以说,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无论就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而言,还是就课程教学目标而言,其包容性都很强,同时兼顾学生各方面的培养要求。因此,每一个领域的学科内容设计都要根据学生在不同阶段应该培养的核心素养目标为指导,从而设计学科教学内容和呈现形式,并且结合每一学科领域各个具体学科内容的特点,从而设计出学生应该在此阶段形成的核心素养的具体目标。此外,还应该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以及跨学科素养在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当中的培养问题。简单来说,将这些内容在各个学科的教学目标当中细化,以便学生能够轻松而明确地实现该学科的教学目标。
其次,内容标准部分的功能在于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说这部分内容和实施的有效性是决定学生核心素养能否形成的关键因素。具体来说,我们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就已经将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及内容融合进课程,而且学生是通过对各门学科内容的学习来逐渐培养其自身的核心素养的。因此,内容标准的合理制定和有效教学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就显得更加重要[5]。所以我们可以将内容标准理解为:内容标准的设计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参考指标,这个指标是就学科内容而言的,而且是质性的指标。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则要求内容标准必须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基点,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发展方向,这就要求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内容时必须结合本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特点来设计哪些核心素养是该阶段学生应该掌握的,从而结合这些考量来设计每一门学科的教学内容。
再次,教学建议部分的功能同样也是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教学建议部分的内容设计与内容标准部分的操作是类似的。教学建议又称为教育机会标准或教学过程标准。教学建议即是指对教育者以及学生应提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经验,其目的在于指导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者核心素养的养成。所以,教学建议部分的内容设计也是一个重难点,不能盲目,也不能照搬。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宏观指导下,应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和具体每门学科特点,联系教育实践工作的可能性,设计出符合我国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建议,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理论自觉,更好地指导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实践。
最后,质量标准即是指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通过一些学科的学习之后,使得学生形成在该门学科基础之上的核心素养,所以说现代课程体系中之所以要设计质量标准,其目的就在于将宏观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任务逐级细化,通过课程的设计将其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然后再通过教育教学使得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其学业上具体体现出来。学生核心素养从宏观方面来说主要指学生通过一定的文化课程学习之后能够顺利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素养和能力[6]。通过制定学生核心素养的质量标准以此来促进教学的积极性。为什么说体现了学生核心素养的質量标准可以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核心素养与质量标准相比较而言,质量标准无论是从其内容的设计方面还是从学科特性方面而言,质量标准都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它更容易与课程或教学相结合,同时质量标准自身对课程而言有着天然的指导性,因此,正确把握质量标准有助于指导教育教学工作者顺利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质量标准是学生核心素养在学业上的具体体现,质量标准与核心素养相比较而言,其内容设计方面更加具体,在实践中更易于达到理论上的自觉。所以将质量标准与内容标准结合之后,无论是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或者课程的角度来看,质量标准都可以用来指导教育评价。
参考文献
[1] 钟启全.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2016(1).
[2] 钟启全.“核心素养”赋予基础教育以新时代的内涵[J].上海教育科研,2016(2).
[3] 辛涛,姜宁,王烨华.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4] 顾明远.核心素养: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人民教育,2015(13).
[5] 黄玲琼.核心素养视角下我国课程改革研究现状及走向[J].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4).
[6] 左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走向核心素养为本[J].课程·教材·教法,2016(2).
[作者:贺华(1983-),女,河南漯河人,郑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
【责任编辑 王 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