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研究”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
2017-07-07蒋玉兰
蒋玉兰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
摘 要: “散文研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文重在探讨散文研究课程的教学方法,即授受法、自主学习法和课堂讨论法,并以教学实践分析其利与弊。
关键词: 散文研究 授受法 自主学习法 讨论法
“散文研究”是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共计22节课,是一门对散文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课程。该课程在邵阳学院开设于第五个学期,此前该专业学生已经开设了现当代文学、古代文学等课程,在中学期间也接触和学习过散文作品,对散文史有一定的了解。另外,作为中文系大三的学生,也应提升对散文的鉴赏水平和理论研究水平,所以此时开这门选修课是非常必要的,可以提高他们毕业后的散文教学能力。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独特的教学方法,方法得当,则会事半功倍。同样,同一门课程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方法,其教学效果是不同的。笔者已有多年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经验,从第一次接手该课程教学工作时就在思考该课程教学方法的问题,在多年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三种教学方法:传统的授受法、学生自主学习法和课堂讨论法,都有利有弊,感触颇深。
一、授受法
这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由教师通过口头表达向学生传输知识,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让更多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最全面的知识和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毕竟对于本科生而言,打好基礎是重点。这种方法具有普适性和高效性,特别适合扩招的高校教学。但是这种教学模式有很明显的不足,不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对于散文研究这门课程而言,它的内容主要有微观的历代散文家的个体研究,也有宏观的散文现象和散文基本理论的把握和探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在宏观把握的内容部分笔者主要采用这种授受法教学。
比如在第三讲“古代散文的特质与流变”时笔者就采用授受法,这节内容的教学要求学生对中国古代漫长的散文史有准确的把握,事实上作为汉本专业的大三学生,要准确把握古代散文的特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堂课中,笔者刚引出话题的时候就提了个问题:“请你们谈谈中国古代散文对比现当代散文而言有什么特征?”当时课堂上鸦雀无声,然后笔者叫几位学生回答以了解情况,果然不是很理想。接下来笔者就从主题的凝重性、文体的审美性、内容的真实性和文体的实用性四个角度讲解古代散文的特质。这堂课上完以后,学生表示对古代散文有了更深的认识。又如笔者在具体讲每一个时期的散文时,总有一个概述,这样的内容都是采用授受法,宏观总结概括该时期的散文特色,比如先秦散文、秦汉散文、汉魏六朝散文、唐宋散文、明清散文、现代散文、当代散文,每个时期都有各自的特色,让学生全面科学地了解各时期散文的基本特色,准确把握各时期的散文。
二、自主学习法
自主学习法是与传统的授受法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种教育理念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具有自立、自为、自律的特点,但是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还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学生自律能力的要求较高。这种方法就是把学生放在主要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锻炼学生的学习和科研能力,优势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从高校教学现状看,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在研究生教学中使用较多,本科生一般较少采用。笔者在湖南大学访学期间,曾听过岳麓书院本科生的一门课程“《礼记》研究”,他们就是采用这种方式学习。该班只有十几位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约为3人,每次上两节课,由这三位学生主持,课前自己查阅资料,制作PPT,每次课快要结束的时候由教师总结以弥补不足。笔者私下里向学生了解过,他们很喜欢这种学习方式。但是就二本院校而言,这种方式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首先班级人数太多,一般都有60多人一个班,无法保证给每个学生上台的机会,同时散文研究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只有22节课,课时太少,无法保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操作教学。因此,全面实施这种方法是不现实的,只能有选择性地让学生走上讲台。
在“散文研究”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散文研究”课程内容第三个模块——“散文名家研究”教学中尝试采用这种方法,对于一般的作家研究,大三学生是可以驾驭的。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了周作人、朱自清、贾平凹、余秋雨四位现当代作家作为研究对象,共利用四节课的时间,由四位学生主讲。事实证明上课效果非常好,每位学生在自己的课件设计中都从作者生平简介、散文创作的思想内容、散文的艺术风格三个方面把握,既有理论的探讨,又有作品的分析,还有学术界最新的研究观点。事后这些学生都向笔者反应收获很大,笔者认为在那些课时比较充分的课程可以适当融入这种教学模式。同时,该课程在以后的教学中,作为与散文基本理论、散文史的研究处于同等地位的历代散文名家研究这个模块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在作家的选择上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唐宋八大家、晚明小品文作家、现当代散文名家作为研究对象,以便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当然,在采用这种方式教学时有一个因素要考虑进去,那就是教师的宏观掌控能力。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所讲知识的正确性要做出判断;二是要对学生所讲内容的全面性进行把握;三是适时进行课堂点评,以弥补学生所讲内容的不足,纠正观点的偏颇,从而既锻炼学生的能力,又传授学生知识。
三、课堂讨论法
这种教学方法问世已久,十七世纪欧洲的一些大学就使用课堂讨论法,从教学内容看它主要适用于为加深理论知识而组织的课堂专题讨论。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高校逐渐采用这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非常明显,能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人际沟通的能力。正是因为它的优点突出,所以目前社会各界录用人才的面试环节也采用与此类似的无领导小组讨论的面试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的组织能力要求极高,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要给出讨论话题,动员学生积极参与,提出讨论要求,指导学生上知网及其他的网络平台查阅相关的资料,要求学生写出发言稿。这个环节往往决定了本堂讨论课的成效,这个环节容易出现的弊端是学生没有做好课前准备,导致讨论时冷场,教师唱独角戏。所以在课堂讨论中要注意把握好方向,防止讨论方向走偏,及时纠正话题方向,逐渐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话题;在讨论结束之后,要及时总结知识要点,并且提出新的研究视角和告知学生学术界关于此话题的最新研究动态,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该话题。
“散文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有很多知识点可以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比如关于散文素质的探讨、古代散文特质的探讨、现代散文的特质等,笔者曾经就散文的素质进行过讨论法教学。在上一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笔者布置任务:你认为一篇优秀的散文具备怎样的特征?要求他们上知网查阅资料,并且要求他们注意新时期以来散文家们对该话题的观点,尤其是贾平凹、余秋雨、林非等学者的观点。在下一次上课的时候,课堂讨论气氛热烈,有人认为“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就是优秀的散文,有人认为语言的优美是散文优劣的评判标准,有人认为优美的散文要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也有人认为优秀的散文要具有思想的深度等,最后笔者引用了林非的一篇论文——《散文的素质》做总结,结束本堂讨论。事实证明本次讨论课非常成功,在此后我系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中,很多学生选择散文作为研究对象。
总之,“散文研究”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不止这三种,但每种方法都有利弊,只有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白晓霞.散文教学与人文教育理念的并轨——关于现当代文学散文教学的方法探讨[J].社科纵横,2006(9).
[3]黄玲玲.散文鉴赏教学方法探讨[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4]孙吉军.散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的策略与方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10).
本文为邵阳学院教改课题《大散文视野下散文研究课程教学研究与实践》部分成果,编号:2015JG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