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PK“应试教育”:各自为政下的权衡共存
2017-07-07斓曦
斓曦
2017年4月6日,河北衡水中学在浙江平湖开设分校一事被媒体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就“素质教育”PK“应试教育”展开激烈辩论。衡中到浙江开的这个分校,搅动了浙江教育的一池春水,引发了浙江一些教育人士的恐慌和担忧。
教育到底什么模式最佳,很难有共识,但教育必须有底线,不能成为特权资源和阶层排斥的工具。中学作为教育一线部门,承担的是培养人才的职责。
素质教育不普及,应试教育才风生水起
2017年4月6日,河北衡水中学在浙江平湖开设分校一事被媒体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就“素质教育”PK“应试教育”展开激烈辩论。
衡中到浙江开的这个分校,搅动了浙江教育的一池春水,引发了浙江一些教育人士的恐慌和担忧。曾在浙江进行招生工作的旅法社会学家陈振铎认为,已在多省布局的衡水中学单单在浙江引起争议,一方面是浙江中学未曾断绝的人文传统受到冲击,另一方面,也呈现了浙江除精英中学以外的普通中学面临各种考核、以及民办和国际教育的内外挤压的现实焦虑。争议的背后是素质教育变成了资优教育,而应试教育反而成了救命稻草的现实状况。因此,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几十年来的城乡二元隔离留下的阶层固化焦虑。教育必须有底线,至少不能成为特权资源和阶层排斥的工具,基础教育要培养的不是高人一等的精英阶层,而是既有全球视野、又有国民担当的负责任公民。
被公众理解为高考应试机器的衡水中学,随着其开办浙江平湖分校,又引发争议讨论。浙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方红峰认为衡水中学是“应试教育的典型,他眼睛里只有分数没有人。跟我们浙江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不符合,他们认为是先进,我们认为是落后的,我们浙江不需要。”而杭州二中校长叶翠微认为衡水一中是用招商引资的方式“绑架”教育,不可把衡水一中“办厂型”教育模式平移到浙江。这段教育官员和部分浙江精英中学校长的讨论,随着部分自媒体的炒作,成为浙江官方否定衡水中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之名封死,把应试教育当作阶层攀升希望之实。
争议的潜在心理是触发了大众的心头之痛,即素质教育没有素质到所有人,反而成为精英阶层挡住底层子弟进入精英大学的机会;而应试教育并没有像描绘的那样把人训练成机器,反而给了底层子弟获敲门、挤独木桥进行阶层攀升的一个、甚至是唯一的机会。
不管怎么样,衡水中学成功搅起了浑水,并触动了原本和浙江,包括苏南地区自成一体、一直稳定的基础教育体系形成的观念。
浙江中学教育虽然历经动荡,但没有断裂。傅国涌主编的《过去的中学》中提到,杭州高级中学、春晖中学等一批有着民国传统的中学,至今仍秉承各种人文教育遗产并适应时代。而对于浙江人来说,这种相对来说更以人为本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得院士之乡、文化名人圈等各种人文教育成果,成为浙江的荣耀。
在全国层面,这和山东的一些地方学院考研模式有相似之处。这些地方学院,对刚进入大学开始专注于学生的考研,专门冲刺精英大学研究生,导致一些名牌大学教授在面试环节不得不多设置考核标准以选出不光会应试的学生。
具体到中学,部分乡镇公立中学之间,公立中学和民办中学,面临各种考核指标以及竞争压力,互相高薪挖师资、抢生源不时出现,虽然没有衡水中学和毛坦中学这么大规模,但竞争的噱头,不输任何民办中学。
在高考仍是相对合理和公平的选拔机制的时期,这种围绕应试为考核和竞争的问题展开的各方博弈,短期内不会消停。此外,教育等级在任何时刻、任何社会都有不同形式的存在,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等级和区隔本身,而是在于教育以及教育制度,是否给每个人创造了各种可能性进行流动。理想的素质教育和现实的应试教育
问题恰恰在于,目前的教育制度以及城市化,使得大众对素质教育变成中高阶层的专属的忧虑增加,而应试教育变成相对低层阶层的流动的最后希望。
以下两个个案较有代表性:
第一位是某大学外语学院院长,夫妻双方都是英语老师,姿态优雅,典型的中产阶级形象。因为其在杭州某精英中学就读的儿子,获得全国中小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冠军,公开谈了她的教育经验。这些本身属于中产或者精英阶层,有稳定的经济资本和优质的文化资本,子女能进入当地最好的中学,同时优秀的家庭教育,保证子女能够在考试之外有更多的素质拓展,在这种双重保障后,在英美是否游学或读书、能不能说一口纯正的伦敦腔英语或美语,成了这个阶层的身份。这种大受城市中产阶层喜欢的教育模式,背后是二战后在美国出现、后传播到港台“资优计划”模式,即以所谓的兴趣和情商衡量教育质量。这种模式最初的特征是用情商测试等工具,量化少年的能力、并进行分班和个性化教学,后进行了各种升级,变成美式“素质教育”。但根据社会学家长期的跟踪研究发现,这种教育模式仍旧变成了中产阶级进行资本代际更替的工具,并没有达到维护公平和培养公民等宗旨。近年随着美国政府对公立教育预算的减少,中上阶层和底层子弟接受的教育差距,加速扩大。
而另外一位的大学思政人员,衡水中学毕业,读完一所大学本科后,考上了名校研究生,才获得了留在杭州高校工作的资本。平时工作琐碎和繁忙,也善于应付一些官方评价指标,在指标上看来一切都比较优异,但除此之外,看不到一个鲜活的“高等教育者”人文主义的存在。而其个人,来看很满足衡水中学的教育,一方面可能是对青春的怀旧,更多的则是衡水中学给他们创造了从农村进入城市、从欠发达地区流入发达城市就业的机会。
两个个案没有孰優孰劣,但显然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以及追求的不同,一种维护的理想主义的中产阶级身份,一种是在保生计和理想之间的平衡。而衡水中学模式显然给了后者一种可能性的机会。教育的底线是不能成为特权资源和阶层排斥的工具。
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这种理想的素质教育和现实的应试教育背后,几十年的城乡二元隔离留下的历史欠账未解决、现有的制度未能给人看到解决这种欠账带来的阶层固化焦虑。
虽然浙江的教育部门本身一直在努力通过各种办法,比如大学区制、师资交流、培养新工匠的职业教育、甚至是喻为大杀器的2017年新高考方案,来减少这些问题。但由于现有的教育和社会认同观念,仍未能给被高考淘汰的年轻人一条体面尊严的路,中产阶级部分趋向于英美式所谓素质教育、部分回到田园式国学教育,而指望高考改变人生、却没有更多选择权的人,最后仍会买单衡水和毛坦模式的中学教育。
对“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理解存在误区
按照“教育兴国”伟大战略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党和国家决心把一批在新教育体系下培养的青少年用以适应新知识、新要求、新挑战的21世纪,因此在21世纪初我国就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当今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在新教育模式推进的十多年中我国各个地区素质教育的现状却有很多的不同,尤其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推行素质教育基本都是停留在宣传阶段而没有真正的实施过程。
有调研小组对陕西一些农村中学进行走访和调查后发现素质教育的实施的确和要求存在距离,甚至有些学生连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都不是很清楚。
通过对问卷和走访的信息分析研究后得出:应试教育在实行素质教育的道路中能在农村地区畅行至今而素质教育难登教育之门的原因有一大部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我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儒家教育思想一代代相传,中国的教育从古代发展到现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然而人们却对于教育的改变没有得到同步的认识。相对于近代的“应试教育”我们当代推行了“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的推行中我们首先应该正确认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分,能在考试中取得尽量高的文化课成绩为目的,以让学生除了做题就是背书为过程的教育模式。而“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德、智、体、音、美、劳全面发展为目的教育方针。素质教育还包括个体本身的身体素质、艺术素质、社交素质、吸收和运用知识素质以及应试素质等所有能力。只有在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后才能正确的去实施素质教育。
纵观目前素质教育的实施现状,目睹广大中小学实际情况,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至今没有多少学校真正把素质教育当做教育任务去重视。对开展“素质教育”,各个地方教育部门都是随潮而起、闻风而动、装模作样、掩人耳目而已。相反,有些地方和学校在继续想方设法大力推进应试教育。可见“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又是一种紧迫的时代要求。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并非一件易事,这其中涉及到许多问题。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冲突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应试教育指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应试教育忽视素质教育,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它以升学率高低检验学校教育质量、教师工作成绩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把“成绩搞上去”当做唯一要求,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以人为的性格为基础,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禁锢,许多学校还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课业负担过重,只重视智育,而忽视其他方面教育的问题;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此,加强对素质教育思想的认识,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推行素质教育与提高升学率并不矛盾,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对升学率的促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確指出: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劳动技能素质教育、身体心理素质教育。这四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均有各自的功能,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重此轻彼,更不能顾此失彼。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的教育工作发生了一些偏差,只偏重“智育”即“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只重视少数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而挫伤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都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的提高。
素质教育质量观的立足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考虑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求,全国许多地方的实践已经证明,成功实施素质教育的学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一般都会得到增强,表现出思想道德健康、分析思路宽广、知识基础扎实、创新精神与动手能力以及吃苦耐劳品质显著增强的特点,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邓小平提出:“考试是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把考试作为检查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并以此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而不是把考试当成衡量学生成绩优劣的惟一标准。需要改革和完善考试的内容和方法,注意减少考试次数,控制考试难度。现在已实行的小学升初中实行免试就近入学;初中升高中适当压缩考试科目,减少各科目的统考、竞赛,提倡由老师进行基础性、综合性知识的平时考查和口头考查,增强学生应用知识能力,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等都是改革考试、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可行的做法。
“应试教育”重视知识传授、轻视能力培养,重视少数学生、轻视多数学生,重视选拔教育、轻视普及教育,以应试为目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围绕考试构建教育体系,安排教学内容,以牺牲多数学生选拔少数“尖子生”上大学为目的,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处于被动地位,不能全面发展。但我们也切不能认为过去的教育就全部是“应试教育”,而将它全盘否定。
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以面向21世纪经济及社会发展为依据,以提高国民整体素质为目标,按照学习者自身发展的规律安排教学,重视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它本身也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二者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实践证明,只有正确认识素质教育指导思想,切实转变教育观念,真正把握素质教育的内涵,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准确地实施素质教育。
教育到底什么模式最佳,很难有共识,但教育必须有底线,不能成为特权资源和阶层排斥的工具。
中学作为教育一线部门,承担的是培养人才的职责。在进行素质教育探索的精英中学,应当探索更多吸收底层的可能;而被责为应试机器的这些中学,能够自证不是应试;处于两者之间的中学,能不能在已经形成共识的职业化教育闯出新路,仍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