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幸福成长—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德育工作掠影
2017-07-07张瑞磊通讯员汪秀芹崔婉梅
本刊记者 张瑞磊 通讯员 汪秀芹崔婉梅
在体验中幸福成长—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德育工作掠影
本刊记者 张瑞磊 通讯员 汪秀芹崔婉梅
2012年7月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第八届“爱我中华全国青少年科学与艺术大会”中,有这样一位选手,她不能站立,更不能行走,是老师抱着她登上了书画类一等奖的领奖台。她就是来自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小学的冯可欣同学,小欣欣患有先天性运动功能障碍疾病,不能像同学们那样跑跳、玩耍,但是小欣欣的内心世界却是五彩斑斓的。这离不开小欣欣的坚强,更离不开胥各庄小学教育人的默默奉献。我们今天就走进这所百年老校,探索这里的育人轨迹。
一本学会体验的书
“空洞的说教孩子不愿意听,晦涩的理论家长也不愿意学,因而我们就采取一条以体验式教育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途径的德育文化新路。”高海英校长如是说。
“在德育过程中采用‘体验式’,就是由重说教向重实践转变;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使活动中的每个个体,在实践中体验和感受,把德育的目标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要求。”
目前,学校开发的校本教材犹如璀璨群星,照亮了教育的夜空,胥各庄小学的教师们在体验式育人模式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从学生实际出发、从身边小事说起、借名人成长启迪,并以德国心理学家艾瑞克·弗洛姆《爱的艺术》中所阐述的四个纬度“关心、尊重、责任、了解”为四大模块,编写了《爱的启蒙》《关心篇》《尊重篇》《责任篇》《了解篇》等体验教育校本教材。比如,《尊重篇》的第2课《尊重他人》中,包括了尊重每一个人、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隐私四个方面,分别采用故事启迪、你说我说、故事链接、实践与思考、阳阳行动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分解教材中的每个环节,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尊重他人。
一堂学会体验的课
开发“体验主题教育”校本教材后,他们还开设了专门的德育课堂,并实行“三进三专三定期”,即进课表、进课堂、进教研,专人、专学案、专用一系列的课程实施方案,定期交流、定期调查、定期活动展示。注重过程性的资料积累,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
他们结合本校实际,将校本课程分系列到低、中、高年级,每周一安排主题德育课,上课时间调整为“30+10”制,即前30分钟由师生学习,后10分钟由师生一齐设计要举行的体验活动计划,做到学以致用,在体验中理解、感受、分享。他们专门撰写了校本课程进德育课堂的实施方案,从特色性、系统性、完整性、可行性的角度对课程实施进行完整的阐述。为推进课程实施,他们专门培训了部分优秀辅导员担任主题教育课的专职教师,并且从课程的三维目标去备课,特别是将情感与行动的结合。教师要有预案,使每周短暂的40分钟发挥无限的作用,时时与行动相联系,达到从心育人、真心付出的教育效果。
学校不仅有系统的课程实施方案,还要求定期反馈,以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施的同时安排专职教师主持教研活动,针对教材的编排和使用情况进行交流,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整理,最后集体讨论解决问题。此外,每月开展一次问卷调查,从教材、课程的理解和喜欢程度进行调查,归纳总结。同时,针对行动篇中提出的系列实践活动,于每月末进行展示。比如《关心社区》这一节课后,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去调查社区的文化、环境、特殊人物等情况。三年级二班的同学通过走访、调查,竟发现自己的小区有参加过战役的老军人、剪纸艺人等,于是他们成立了社区小分队,向剪纸艺人张奶奶学剪纸,组织照顾老军人,并发起了环保宣传活动,建立了“变废为宝”活动基地,孩子们制作的废旧电池机器人还获得了“科技制作大赛一等奖”。
有了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不仅在心里重视,也有了更多的机会与老师、同学、家长去交流,能够从中体验爱、付出爱、传递爱、升华爱,实现个体在群体的力量和实践中得到升化的目的,真正做到在体验中培养健全的人格。
一场真实中的体验
教育需要实践,更需要在实践中创新。因此,他们开展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系列体验活动,让孩子在家庭、社会中实践,在社区中成长,探索校园德育文化建设及培养良好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途径与方法。形成体验式的校本特色德育体系,建构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德育文化,实现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转变。
学生们的知、情、意、行只有在体验生活中才能升华为道德实践。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教育的动力。胥各庄小学改变了以往少数大队委每天执勤的制度,而由各班轮流担任值周班。值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介入学校的管理工作,包括学生进校、放学路队,课间活动、早午自习、卫生、两操等,值勤学生在管理他人的同时也受到教育。各班按学校要求合理设置班级管理岗位,每个岗位都有具体要求,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比如:设置小灯官、小门官等。这样每位学生都有一项任务,有一份责任,学生人人有事干,班级事事有人管。“爱心值周”体验日,“卫生担当制”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与能力。
他们还成立了艺术、科技、文学、爱心等协会组织,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项特长,学会合作,乐于分享。比如实践体验小组,通过全方位思考,设计、建立了学校的生态园。学生得以在有限的空间内亲近自然,亲自动手体验,与鱼儿、兔儿,竹子、鲜花、蔬菜等结伴,通过自己的劳动,增长了知识,懂得了珍爱生命、热爱自然,体验到无穷的乐趣。校园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学生在举手投足间看到、接触到的,都散发着爱的芬芳,诉说着爱的真谛。
人间最美好的是真情,为此,他们开展了体验真情的系列活动。“爱家人、亲子活动日”活动,让孩子们体验到亲情的力量,懂得了感恩,也让家长明白教育不仅需要爱,更需要实施爱的艺术。定期开展的班级亲子活动促进了家长与孩子之间情感的交流,通过体验让小小的心灵将感恩和亲情植根于心田。“三八”妇女节那天,有位家长给汪秀芹老师打电话,“汪老师,我们孩子在学校是不是受刺激了,回家后非要给我洗洗脚,这是怎么回事?”汪老师解释到,这是学校开展五个一活动:分担一点家务,给妈妈洗一次脚,说一句感激的话,做一件小礼物,酝酿一篇美文。目的是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艰辛,懂得生活的不易,学会回报。家长沉默了一会,说道:“谢谢您,谢谢学校。”
学校极力开辟广阔的社会资源,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红领巾一条街”、“爱心小分队”、“环保小卫士”、“小小交警”等活动锻炼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让他们更深入地认识了社会,培养了他们的奉献意识,小公民意识。比如实践体验小组对学校所在小区的总体消费调查、学生压岁钱的收支调查等,让他们了解了人们的生活开支构成、消费倾向等;双休日换位体验活动,当一天交警,当一天售货员,当一天老师,当一天清洁工等等,让孩子们体味到了各行各业的艰辛,引导他们尊重不同岗位的人。每一个角色体验,每一个岗位,都让孩子们获得一个认识,明白一个道理。
在体验主题教育系列工程的实施下,学校的每一项活动平台的搭建都让孩子们贪婪地吮吸着爱的蜜露、体验着付出爱的幸福,让每一个孩子增长了爱的能力,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从而提升了他们的道德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