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人四修家谱感动两岸族人
2017-07-07文王荣霞
文王荣霞
耄耋老人四修家谱感动两岸族人
文王荣霞
侯老在讲授如何写家谱
辽宁鞍山有一位这样的老人:他不仅四次修撰本家族谱书,还创办了鞍山谱牒文化研究会这一民间修谱机构。他的名字叫侯鹏霄,今年88岁了,人们都尊称他“侯老”。侯老退休前,曾任鞍山市铁西区党校校长。当侯老把编修好的第四版《侯氏家谱》拿给全国地方志专家、鞍山市史志办编审室主任、离休老干部邵长兴看过后,邵长兴惊喜不已,他说:“《侯氏家谱》的突出特点是:为统一大业,海峡两岸共修一谱。它体现出家谱时代特征的鲜明内涵。”
邵长兴的评价令侯老倍感意外和欣喜。因为在整个修谱过程中,他只想把整个家族成员一个不落地编进去,于是不辞辛苦海内外去寻找。却不料,一部谱书促成了一段海峡两岸亲人共修的佳话。
“忽然”想“修谱”
中国汉代《毛诗序》在提到《诗经》创作动因时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侯老修家谱的故事正是从“情动于中”起步的。
1984年侯老55岁时父亲辞世。侯老悲痛之余,想到10年前去世的老母亲,挥泪写下了几篇回忆文章。侯家祖辈代代相传的良好家风以及父母言传身教的往事一幕幕浮现在他的眼前,他想:“我们家族好的祖德家风应该代代相传。可如今,知道这些事的人大多不在了,如果将来我们也没了,谁来传承呢?”侯老陷入沉思。忽然,“家谱”这两个字闪现在他的脑海里。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的线索和证明,它不仅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和重要人物历程,还记载了一个家族的优良家规家风。中国有句老话:“小孝孝其身,大孝孝其心,至孝孝其志。”在对父母尽孝上,没有比修好一部家谱,传承优良家风更好的了。想到这儿,侯老兴奋不已。他决定编写一部《侯氏家谱》,让侯家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
从“零”开始
编家谱他一窍不通,从哪儿入手呢?侯老手头没有一点家族史料,又找不到可以借鉴的资料,怎么办?认准的事就要干到底,这是侯老一贯的性格。从1986年起,他多次回到老家调查,走访了30多户族人,从族人手里拿到了两个老谱单。他在召集族人开座谈会,核对资料时发现,因历史原因,族人中有四股在解放前去了台湾。
1988年5月,侯老自费印出第一版《侯氏家谱》。这本家谱绘有侯氏家族世系表、简要家族史和始迁祖侯华有于清顺治八年从山东永亭府乐陵县迁往关东辽阳城南侯家屯的谱图。但侯老对此不甚满意,他又不断收集资料。1992年,侯老又印出第二版《侯氏家谱》。这版《侯氏家谱》增加了侯氏源流、侯氏宗支总支图、侯氏字辈谱等内容。侯老还委托回大陆探亲的台湾亲属把家谱无偿赠送给海峡两岸的侯氏族人。不久,他得到了台湾亲人的回音。曾担任过国民党要职的台湾族人侯程达看到家谱后高兴地说:“咱老侯家可有自己的家谱了。”
一天,侯老在报纸上看到身居台湾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有家不得回,站在山顶遥望大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报道,深受触动,他似乎看见远隔重洋的族人期盼。为弥补第二版家谱的不足,他决定第三次重修家谱。
为把家谱编好,侯鹏霄拜访了两位有才学的族人,希望他们挑起重修家谱的重担。想不到,他们不但拒绝,还好心劝他:“如果再有政治运动戴帽子,‘修家谱’这一条弄不好就会被人打成反革命,还是不做为好。”侯老不理解,他说:“修家谱一不违法,二不反党,怕什么呢?没有父母哪有我们?再说写家史编家谱,可以鼓舞后人,有什么不好呢?”
1998年,侯鹏霄在广泛收集族人资料的基础上,对谱书体例结构进行重新设计,内容扩充为序言篇、世系篇、世录篇、留言篇、附录篇、后记跋文等。当他把一部8万字彩印的第三版《侯氏家谱》送到族人手中时,大家交口称赞。
跨越海峡寄族人
当第三版《侯氏家谱》跨越海峡寄到台湾侯氏族人手里时,他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台湾侯氏族人、90多岁的化工专家侯程宽来信写到:“我侯氏家族自清顺治八年由山东乐陵迁居辽东,迄今三百五十余年,族人繁衍其盛。近世交通发达,族人散居各地,亦有侨居海外者,每思慎终追远,寻根觅本,无所凭籍,人海茫茫,何处问津?幸我族长见及于此。致力编辑家谱,搜集资料,查询事迹,上寻迁居辽东之始迁祖,递传至今,列举支脉,详明辈序,叙述简历,记载事功。汇总成籍,此一珍贵宝典,惠我族人,即深且巨,此功此德,何可言喻?望我族人,爱而惜之,珍而藏之,奉为至宝。”
手捧台湾亲人的来信,侯老不禁想起1988年侯程宽回大陆探亲时的情景。那年,侯程宽已是古稀之年,他回家乡得知父母双亡,伤感之余,问大陆的侄女:“族中还有没有长辈了?我要去探望。”侄女告诉他:“鞍山有个叫侯鹏霄的二爷。”于是,在侯程宽的侄女家,海峡两岸的亲人相见了。侯程宽紧紧拥抱侯鹏霄,泪流满面地说:“我可见着长辈了。”此后,他们每年都有五六封来信跨越海峡,遥遥相寄。
第三版《侯氏家谱》的编纂成功,得到了族人的一致赞誉,实现了两岸亲人的心愿,为此,侯老感慨万千。在家谱“后记”中,侯老表达了心境:“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格外高兴,因为我为侯氏祖先和后代搭起了一座桥梁,为侯氏的繁衍发展,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尽了一份力量。”
第四次修家谱
2001年8月,侯老又结识了几位修家谱的朋友。通过和大家交流切磋,侯老对家谱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社会上不良家风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有些年轻人刚组建家庭就闹矛盾离婚的事例也深深触动了他:“原来家谱不仅是用来记录家族史的,还应当是一部育人教科书啊。把家族中优秀人物的事迹记载下来激励后代,启发他们思考人生该多好啊!”由此,侯鹏霄看到了前三次家谱的不足,他决定四修家谱,大胆创新,开辟出一条现代家谱体例的新路子。
就在侯鹏霄着手四修家谱时,家族中好心人劝他:“家谱已经修得挺好了,您为家族做了那么多贡献,不用再修了。那么大年纪,安享晚年吧!”侯老却说:“修撰一部好家谱是我一生最大的夙愿。再过些年,我们这代人没有了,如果后代子孙对家族历史及先人业绩一无所知,我上愧列祖列宗,下负后辈子孙,将是无法挽回的损失和遗憾!”
侯老把四修家谱的想法告知了台湾族人。侯程宽听说后非常高兴,当即为谱书撰写序文,题写了“同根共祖”的条幅,还积极提供族人的资料。为表达对本族后代子孙的期望,侯程宽还亲绘了两幅画邮过来。一幅荷花,送给侯氏家族中的男人,喻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另一幅兰花,送给侯氏家族的女人,寓意为“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不仅如此,当侯程宽得知续修家谱费用不足时,慷慨解囊,分三次共汇来人民币18000元。
第四版《侯氏家谱》如何编写?对侯鹏霄来说是个考验。时代在变,家庭结构在变,这些都督促他在家谱编修上进行改革。为此,侯氏家族重新组建了修谱编委会,把台湾族人侯程宽、侯程春两人选为编委会副主任。同时,把台湾族人的小传也纳入谱书中。
侯程春在小传中陈述他去台湾的原因时说:“……我的童年是在二姐家度过的。除了在家乡读了几年小学,其余的学业都是在二姐家完成的。当时的东北正处在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下,真是烽火连天,民不聊生,天灾人祸,苦不堪言。
余当兵的初衷本是为躲避兵祸,哪知一入军旅,竟在此门中生活了二十七个年头。后随国军进入台湾,一呆又是四十余年。一海相隔,音讯阻断。家乡、亲人天各一方。真是母盼儿归儿不归,妻望夫回夫不回啊!
退休后虽然我生活在较为优裕的环境中,但我一直惦念着家乡、父老和亲人。两岸关系解冻后我回大陆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真是满腹离别情,一把心酸泪啊!”
四修家谱期间,侯老还收到了台湾族人、曾任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侯程达的来信:“吾叔为编整家谱,数年来自任其艰,不辞劳瘁找寻收集,将再以完整之家谱留传后人,籍使播迁海内外之侯氏后辈,使其得知根之所寄,身之所自。此举慎终追远,流芳万古,实我叔叔之功也。托人带去的五千元可收到?回信迟迟,深感不安,望叔谅之。”
为修好这部《侯氏家谱》,侯老带领编委会人员历时两年时间做了大量工作,他们查阅史书、志书、谱书70多部,与全国各地包括台湾以及海外族人通信60多封,打电话300多次,走访族人60多位,还多次召开编委会会议,反复研究修改补充。《侯氏家谱》把祖训、族规、家风作为一卷加进去,把家族中优秀的雕刻、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和海峡两岸族人为共修家谱的有关往来信件等也加了进去,贯穿了以人为本,厚德载物的时代主题。
当《侯氏家谱》即将刊印时,侯老心情无比欢畅,他给台湾族人侯程宽的信中说:“四修家谱可望在五月末出版。此时正是春夏之交,气候宜人。如果贤侄身体条件允许,希望你在儿孙陪伴下再次回家乡探亲。欢迎儿孙们在方便的时候,回大陆家乡探亲旅游,二叔我将在寒舍接待,让亲人体会家庭的温暖。”
《侯氏家谱》是现代家谱的样板
2004年初夏,侯老75岁生日之际,一部史料翔实、内容丰富、装帧精美、系统完整的第四版《侯氏家谱》问世了。它是侯老和20名编委用1000多个日夜编撰而成的。全书共13卷,50万字,详细记述了侯氏家族353年的历史。这部谱书的出版,得到了谱牒学界专家、学者的关注。著名谱学专家张德玉先生说:“侯老主编的《侯氏家谱》,敢于冲破世俗,勇于改革创新,它突出时代特点,凸显教化功能,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是现代家谱的样板。”
第四版《侯氏家谱》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中国新闻周刊》、《中国老年》等多家媒体对侯老四修家谱的事迹进行了报道。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台湾图书馆、美国堪萨斯城图书馆等多个单位收藏了此书。
《侯氏家谱》编修工作结束后,侯鹏霄在整理族人捐款时发现,台湾族人侯程宽所汇的18000元修谱资金还没用完,尚余8000元。侯老要把这笔钱返还给侯程宽。侯程宽来信说:“不用汇了,留作侯氏基金,帮助家族中那些上学有困难的孩子吧。如不足,再寄。”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一曲《乡愁》唱出了台湾游子的共同心声,掀起了同宗共祖的海峡两岸人民渴望统一的心潮巨浪。今天,鞍山侯氏族人同修共建的这部《侯氏家谱》,就是这思归海洋中的一艘小船,它载着两岸人民思归故土的心愿,驶向期盼团圆的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