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老百姓怎样用足“人民的名义”
2017-07-07文丨刘永加
文丨 刘永加
古代老百姓怎样用足“人民的名义”
文丨 刘永加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引发人们对反腐败工作的极大关注,其实反腐不仅是纪委、检察院的事情,百姓的参与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古代,人们善于引经据典、吟诗联句讽刺戏谑一些懒官庸官贪官,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花式”骂法。
谚语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群众用谚语成语等讽刺挖苦那些无能的官员,可谓是入木三分。
清代时,北京有谚云:“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光禄寺荼汤,銮仪卫轿扛。”这是说这些职位的职责所在和各自的优势。而对于巡城御史的所作所为,百姓向来不满,也有谚语表达:“中城珠玉锦绣,东城市帛菽粟,南城禽鱼花鸟,西城牛羊柴炭,北城衣冠盗贼。”就是说他们所巡之地,物产富庶迥异,肥瘦职位一目了然。
当时,对翰林院讲读学士的谚语是:“无事日有事,有事日无事。”詹事府衙门的谚语是:“开印日封印,封印日开印。”就是说遇翰林院直日,讲读学士递无事折,如有应奏事件,则由掌院学士具折而学士则不参与了。至于东宫官属,则政务清闲,用印日少故有此谚语。
还有人,用成语对一些无为官员进行了讽刺:说官员初到,则说“惊天动地”,排场的大;过几个月,则说“昏天黑地”,无能乱治;去任时,则说“寂天莫地”,群众对这些官员的离去哑然无声,正是最好的批判。
对联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一旦被用到了讽刺官员上来,更是一针见血。
有人针对官场上下级关系,书写了两副对联,一是戏赠知县联:“下官拚万个头,向上司磕去。”把县令对上级磕头谄媚,对百姓剥削吸血,掠夺民脂民膏情景写得淋漓尽致。
另一副是赠知府的:“见州县则吐气,见道臬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得说几个是是是;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赠贿,不觉的笑一声呵呵呵。”知府见到县令的时候就扬眉吐气,见到比自己高一个级别的道臬就会低声下气的,见到省级的督抚大人就只会说是,而对于送礼的则是笑纳无疑。这两副对联,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县官和知府这两级官吏的怪现象。
清代尚书乌达峰和学士恽次远一同赴浙试主持考试,这个乌尚书是个草包货,而恽学士则是大烟鬼。有人就用二人的姓拟一联:“乌不如人,胸中只少半点墨;恽无斗志,身边常倚一条枪。”如此戏谑惊煞宝宝了。
打油诗
打油诗作为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被用到了讽刺无为官员上,针砭时弊,效果明显。
清光绪、宣统间,多数京官,向称清苦,工作疲于应付,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一京官曾在民政部高就,自书打油诗一首:“本无一事报公家,犹自蜂狂到署衙。顾我绵材羞袜线,翻嫌民政尚萌芽。上堂宛似星瞻斗,入院惟看鸟弄花。最是消闲无那处,出门闲坐东洋车。”这首打油诗纯属写实,让人们看到了那时京官无奈的哀叹和无所事事的境况。
清时军机处的司员叫章京,在俗谚里按照章京的地位,被分为红与黑。有好事者就给红章京写了首打油诗:“流水是车龙是马,主人如虎仆如狐。昂然直到军机处,笑问中堂到也无。”而给黑章京的打油诗是:“篾篓作车驴作马,主人如鼠仆如猪。悄然溜到军机处,低问中堂到也无。”把章京一职的现实境况暴露无遗。
药方
药方是用来医病的,可是用在讽刺上,也是生动到位。
有人拟了一副治疗官迷的药方:“终日奔走,两腿酸痛。朝多寻思,神经昏迷。夜卧不宁,时时梦呓。以致唇焦舌烂,面瘦肌黄,加以拍马拍牛,肺叶已伤。危险万分,勉尽绵力,立方候教。皮手套一副,‘拍马用’。肥缺一个,差役愈多愈妙,尖帽一顶,‘钻营用’。铲刀一柄,刑具十副以上,以上四味先煎。喇叭一个,‘吹牛用’。汽车一辆,假面一个,‘讨好时用’。外以钞票十万张烧灰,和金银汁吞服。”
据说李时珍曾为一县官看病,此县官是当地一霸,刮地三尺,很不得民心。李时珍见到胖胖的县官躺在床上,切完脉说:“大人六脉正常,并无别的病,只是身体肥胖,这样下去一定不利健康。但需要一个处方来治疗。”县官听了急切地说:“那就请你开处方吧,我一定照办。”
李时珍说:“我的处方很简单,一不用服药,二不用扎针,只有三个要求,希望你能办到:1.不吃鱼,不吃肉;2.每天步行30里,到民间百姓家里去走走看看;3.用高价收购穷苦农夫、车夫、轿夫、渔夫的破毡帽,然后烧成灰,与蜜蜂一起煎熬成明芝膏(意指民脂民膏),每天坚持服用即可。”李时珍是县官请来的,听了他的处方,也只能有苦往肚里咽的份了。
戏词
戏剧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剧中提炼出来的精彩戏词,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人把一些戏词巧妙地用在了讽刺官员上,更是妙不可言。
明初高则诚的南戏《琵琶记》流行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文人士大夫常常引用《琵琶记》里的词句戏谑官员。
王世贞当刑部郎官的时候,一次参加友人宴会,宰相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也在邀请之列,但很晚还没见他光临,引起与会者的不满。后来,总算来了,众人问他何故姗姗来迟,严世蕃敷衍说:“偶然有些伤风。”才学渊博的王世贞,嘲讽他说:“爹居相位,怎说着伤风……”王世贞这是巧妙地切割《琵琶记》的戏词,原来的下文还有“败俗背理的言语”,显然那是讽刺严世蕃强词夺理。应时应景,众人相与大笑。严世蕃直气得七窍生烟,好不容易才忍住没有发作。
绰号
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为官者是否造福一方,他们心中自有衡量。同样,百姓的智慧也是无穷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身边当政者画上了“脸谱”,将一个个称谓喊得响亮。纵览古今,“青天”等名号千古流芳,同样,讽刺性的绰号也代代相传,成为百姓对身边污朽与无所作为的裁量。
“四尽太守”:也称鱼弘四尽,《梁书•夏侯亶传》记载:“鱼弘,襄阳人。身长八尺,白皙美姿容。累从征讨,常为军锋,历南谯、盱眙、竟陵太守。常语人曰:‘我为郡,所谓四尽:水田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民庶尽。丈夫在世,如轻尘栖弱草,白驹之过隙。人生欢乐富贵几时何!”鱼弘说到做到,为官一方,极尽贪腐,因而得了“四尽太守”的骂名。
“三旨相公”:《宋史•王圭传》有所记载:“以其上殿进呈,曰取圣旨;上可否讫,云领圣旨;退谕禀事者,曰已得圣旨也。”王圭为相十六载,毫无建树,每天只是所谓“取圣旨”、“领圣旨”与“已得圣旨”,尸位素餐,百姓讽刺之,故曰“三旨相公”。
“十钱主簿”:《北史•魏阳平王熙传》写道:“子庆智性贪鄙。为太尉主簿,事无大小,得物然后判,或十数钱,或二十钱,得便取之,府中号为‘十钱主簿’。”庆智做太尉主簿时,事无大小,一律所谓,连十来个钱都收,因而得了“十钱主簿”的称号。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明成化年间,当时由于明宪宗不理朝政,内阁因而基本上也是每天混日子。至于下面的六部尚书,每日也是坐在衙门里喝茶聊天,啥事也不干,所以当时人们说内阁三成员是“纸糊三阁老”,说六部尚书是“泥塑六尚书”。纸糊三阁老分别是万安、刘珝、刘吉。“泥塑六尚书”分别是吏部尹旻、户部殷谦、礼部周洪谟、兵部张鹏、刑部张蓥以及工部刘昭。
绰号虽多,却很集中,基本可以看出百姓对为官者贪腐与无所作为、不勤于政的不满,称呼戏谑,却也沉重,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