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座生态之城的崛起

2017-07-07文丨

遵义 2017年10期
关键词:遵义市贵州绿色

文丨 全媒体记者 谭 冰

一座生态之城的崛起

文丨 全媒体记者 谭 冰

遵义三阁公园(胡志刚/摄)

红与绿——遵义留给世人的两抹明艳色彩。

“红色”于遵义而言,代表着为了人民、为了正义坚持不懈走向胜利的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是遵义实现“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目标的不竭精神动力,是提振干部精气神的力量源泉。

“绿色”于遵义而言,代表着地域优势、气候优势、生态优势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我们让人羡慕的生态基础,是遵义未来谋划发展、科学决策的战略高地。

这红与绿是遵义特色,更是遵义未来发展规划的有力依据。

“十三五”开局,贵州省委、省政府给遵义的未来发展精准“把脉”、精准指导,定下了“坚持红色传承,推动绿色发展,奋力打造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的奋斗目标。

红色与绿色像一对双生姊妹花,在黔北大地竞相开放,美美与共。

在全国大多数地区被雾霾重重包围,连“深呼吸”都需要勇气的时候,遵义的市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感,总是忍不住为“朋友圈”里吐槽天气的伙伴们牛气轰轰的来一句:“欢迎来遵义,在这里,新鲜空气可绝对不是奢侈品哟!”

简单的三言两语,却道出了黔北的好生态,好空气。2016年,遵义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40天,优良率为92.9%,这样的好环境,也确确实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到来。据了解,2016年,遵义市接待游客8430.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92.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5.5%和44.9%。旅游,正成为遵义脱贫奔小康,群众增收致富的新业态。

遵义的好山好水,不仅孕育了山之峻奇、水之灵秀,更孕育了酒之芬芳、茶之清香。

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了遵义绿色农产品的纤尘不染,独特的气候特征积淀了遵义绿色农产品的高贵品质,原始的种养方式保留了遵义绿色农产品的淳朴清香,成就了“黔北粮仓”美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良好的生态环境让遵义拥有十足的底气和更大的志向——一方水土养八方人。2017年,借着贵州省委、省政府“加快打造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的春风,黔北大山里的绿色农产品随着滚滚春潮,走出大山风行天下。

春风吹绽第一枝。产自湄潭、凤冈等地的优质茶叶早被来自全国各地的客户“私人定制”。凤冈富硒茶由于绿色无公害,早已通过欧盟460项严苛的检测,近年来又开辟美国、新加坡、沙特、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马来西亚、西班牙等海外市场。

每天,都有来自遵义的有机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奔走在全国发达的运输体系上,进社区、进商城、进超市,走进了天南地北人们的餐桌,潜移默化地代表遵义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如今,“懂行的人”都会说上一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多年前的遵义,守着绿水青山,却“穷得叮当响!”

曾经外地人说起贵州,说起遵义,就是偏远地方的代名词,成了拖全国人民后腿的“落后分子”。

为此,一位贵州知名人士曾无比辛酸地说:“如此长时间居于中国经济榜末,贵州堪称世界贫困研究的一个绝好样板。”

然而,深居贵州的遵义也是幸运的。这个坐拥着青山绿水的贫穷省份,具有巨大的后发优势。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使这里赢得“山地公园省”美誉。

近年来,为了补齐工业化和城镇化“短板”,遵义市坚持走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主战略不动摇。工业化进程持续加速,产业园区布局初成体系。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以中心城区为重点、小城市和县城为支撑、小城镇为基础、新型农村社区为补充的现代城镇化空间格局基本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农业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

“十一五”以来累计淘汰落后产能533万吨、30万重量箱平板玻璃及3万千瓦火电机组,拆除68户企业的落后生产线91条。在工业园区平台载体的支撑下,全市块状经济快速崛起,区域经济特色进一步显现。

2015年,遵义成功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成为贵州全省第一个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验收的地级城市。“十二五”期间,全市共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市)2个(赤水市、湄潭县),实现贵州省国家级生态县“零”的突破,累计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8个,获得省级生态县4个、省级生态乡镇174个,省级生态村63个。

为保障生态安全,遵义近年来特别注重生态文明的顶层设计,坚持制度创新、体制改革不动摇,一方面,组织编制了一系列实施方案——2014年,制定赤水河流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制度的八个改革方案,细化“四河四带”建设的思路、措施、目标,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积极开展第三方治理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环保司法体制改革稳步推进。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审判庭,播州区和仁怀市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法庭,遵义市检察院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室,市公安局成立了生态环境安全保卫支队,流域生态环保司法保障进一步得到加强。

小贴士

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生态示范区5个,湄潭县、赤水市在全省率先成为国家生态县(市)。绿化造林400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753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185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7%。

2016年,遵义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为61,优良天数为340天(其中优:92天、良:248天),优良率92.9%。与2015年同期相比优良率提升了1.9%。

2016年,全市12条河流22个国、省控地表水监测断面达到或优于Ⅲ类水质类别的有20个,水质优良率90.9%。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达标率均为100%。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遵义和许多其他地方一样,既有过因人均口粮短缺而大规模毁林开荒的历史,也有过工业化道路走不走、如何走的困惑。

如今,怎样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一直是困扰党委、政府的难题。

“十二五”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贵州省委、省政府基于历史和未来发展对遵义做出了打造“绿色发展战略高地”的重大战略决策。

省委、省政府对遵义委以重任,一方面,让遵义“当先锋”、“打头阵”,成为贵州绿色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火车头”,充当贵州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在已有的生态环保和绿色发展实践中勇于探索,善于创新,敢于突破,引领全省乃至西部其他欠发达地区也走出一条符合区域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另一方面,遵义的绿色发展要与遵义的知名度、美誉度相称,要跳出大山,要跳出贵州,要站在西部乃至全国的高度,走出遵义特色,走出遵义精神,走出可复制、可推广的遵义经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时提出的要求,“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

对遵义而言,这些既是荣誉,也是责任,更是动力。

一个曾经的后发地区,在时代的召唤下,沉静下来认真思考,充分借鉴和学习国外成功的发展经验,坚定了绿色发展的战略决心、战略定力,追求绿色化发展,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守着绿水青山苦熬”的穷路,不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歪路,让生态文明先行先试。

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正确处理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历史,每一次重大环境事件的发生,都会推动环境与经济关系的重新调整。

现在,人们还常常把贵州同瑞士比较,从长相上看,相同的是:两地自然环境优美,多山多水,气候宜人,植被茂盛;两地同处高原山区,耕地资源稀缺;两地都处于内陆地区,都没有海岸线,没有蓝色文明。不同的是:一个地处中低纬度,一个地处中高纬度,一个在东半球,一个在西半球。

历史上,瑞士的工业化、现代化也曾落后于英、德、法等发达国家,起步要比他们晚八九十年。但瑞士人不甘落后,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充分挖掘自然环境优势,后发赶超,后来居上。如今的瑞士已是欧洲最发达最富有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瑞士的人均GDP连年排名全球前列,繁荣程度与贵州更不可同日而语。

仅仅100年前,瑞士是欧洲最为贫困的地区,而它在一战后却迅速发展,其成功经验有很多值得遵义借鉴的地方。

遵义环境保护局的高级工程师曾勇对记者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绿色发展’中的遵义值得借鉴。”

新加坡在工业化初期就开始实行城市功能分区,将工业区与居住区分离,避免市区环境污染。经过加快建设完善的城市环境基础设施,保持了清洁和优美的环境,成为举世闻名的“花园式城市”。

具有后发优势的遵义,只有将自己的优势产业与自然地理条件完美地结合起来。结合自己的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坚定不移地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战略,通过城镇建设,拉动投资、拉动消费,实现转型升级,推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利用自然山水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原生态民族资源发展旅游业,做优旅游品牌,做大旅游产业。

如此,遵义的未来将呈现出无限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遵义市贵州绿色
我为旗帜增辉
——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老年大学校歌
绿色低碳
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九小学四(4)龙思泉中队
贵州,有多美
遵义市关工委:围绕示范抓巩固“五好”组织显活力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沉醉贵州
多彩的贵州 多彩的茶
我与贵州茶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市枫香镇花茂村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