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诗歌与春天一同绽放

2017-07-07文丨

遵义 2017年7期
关键词:大会诗词传统

文丨 晓 荷

让诗歌与春天一同绽放

文丨 晓 荷

2017年的春节,从农历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一,《中国诗词大会》用一种中国人的方式,让观众度过了一个本就是中国传统佳节的文化假期。一首首传承上千年的古诗词,被一位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青年才俊口中从容淡定地吟诵,并通过电视屏幕飞进了寻常百姓家。

首轮播出收视人群近12亿人次,到2月中旬,微博中相关话题的阅读量达到9000多万次,网络点播近600万次。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热播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程度。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诗词大会也成为高频词,代表委员们一致认为,文化传承也需要不断创新,应该增强传统文化的体验感,循序渐进,把传统文化编入教材,设立传统文化的节日,把学生带领到传统生活里去。

诗歌是人类最优美的语言,中国是世人公认的诗的国度,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从牙牙学语时就吟诵唐诗宋词。“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人需要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其实在诗词大会之前已经有预热了。2016年2月份,有一位网友将诗句“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发到网上,让人们跟帖续写,引发起网络热潮,这是文化本身的力量,市场的杠杆撬不动它。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对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在有些方面做的不够。现在全国各地一些诗歌社团、朗诵社团出现了很多,这些社团也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回归过程中的产物。真人秀是娱乐的,可以用市场杠杆去撬动,可以衍生很多产业。诗词大会这样的效应,就是一个文化的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在这里面传达的比较充分。

我们是一个有着悠久诗词传统的国家,我们有让世界惊羡的诗经,有成为中国文化瑰宝的唐诗宋词元曲。中国从来就不缺少大诗人,但是我们现在的诗歌传统有些变化,现代诗歌跟受众之间的距离拉得很大。古体诗的回归,说明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文学需要什么样的接受群体,从接受美学上来说,是一个很直接的命题。

“中国诗词大会”之所以会火,这与发展阶段有关。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取得了很大进步,基本物质追求满足了后,就是精神的追求。从电视节目发展来看,其中的表现就是发展到今天,低级的娱乐已经不能满足大众需求。娱乐也要有文化、有价值,这是一个发展的规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认为:《中国诗词大会》有一个契机。现代人在文化追求上有些迷茫。过去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是娱乐为主的文艺节目,现在这几年我感觉文艺开始风清气正,开始转向。大的背景下,诗词大会的出现有它的市场,有它的环境,也有他的受众。受众方面,小孩子也愿意看,老人也愿意教孩子,中青年有一致的认同,这是很重要的。如何把这样的文化和生活密切结合起来?电视媒体是大众媒体,传播力度、接受度都是非常强的,通过这样一个传播,我感觉诗词大会、民歌大会等很多类似的节目,是会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

诗是什么?诗是人心的苏醒,是离我们心灵本真最近的事情,诗其实就是人的生命。诗缘情而发。一首诗就是一个人的文思在喷涌,想象在飞越,情感在翱翔。古人语:不读诗,无以言。古诗短小精悍,字不虚设但确是言简义丰,意境深美。诗人的风格迥异,李白的诗奔放洒脱,杜甫的诗沉郁内敛,白居易的诗通俗流畅,王维的诗清新自然……诗的内容多样,叙事诗、抒情诗、写景诗、寓理诗等令人大开眼界,美好的诗句总是令人深深感叹,言已尽而意无穷,仿佛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

视通古今,不管社会怎样变迁,科技怎样进步,生活怎样喧嚣,儿童是我们的希望,要从幼儿园开始让经典诗词占据孩童的心灵,及至入学之后要不断地把古诗词的学习发扬光大,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充分理解能力的时候,大量的背诵不是为了让他们更多的学习知识,实际上这是文明良好传承的绝佳机会,孩童背得烂熟但又不懂,随着长大的过程慢慢领悟到诗文的内涵,这是极为正常的事情。孩子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就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向往。

作为生活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当你的闲暇时光被打游戏、刷朋友圈等行为所充斥的时候,内心如何宁静充实?当某种场合需要你言简意赅,富有文采的话语来彰显文化品位时,很多时候是不是顿觉文屈词穷呢?那么不妨走进唐诗宋词的世界,读诗会心,思接千载,领略大漠孤烟的旷远,喜看杏花春雨的清丽,品味小桥流水的古朴。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唐诗宋词所表现出的是中国文化的人性精神,古今相通,一脉相承,不管生活怎样的热闹,纯净美好的精神生活才能栖泊我们的灵魂。阅读经典诗词,崇尚书香气息,坚固文化根基,这才是我们善待生命,不虚此生的精神追求。

遵义市红花岗区中小学“中华经典优秀童谣诵读传唱”活动现场。(潘义军/摄)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似乎为传统文化的普及探索了新路,有人评价“国人诗心未死”。不同于具有商业属性的流行文化的转瞬即逝,中华诗词是代代传诵的经典。《中国诗词大会》的大热也反映了国人心中对诗词的热爱。尽管文化多元、消费文化形成风潮,传统文化看似与社会生活疏离,其实,传统文化是流淌在每一个人血液中的。不过,要让传统文化浸润每个人的心灵,不是做几台节目热闹热闹,就可以简单实现的,主流媒体更应该有更多创意出来,探索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喜爱,进而影响人们的心灵和气质,这才是真正的影响。

两会上,代表委员们从不同角度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建言献策。确实,一档《中国诗词大会》就可以激起各类人群对于古诗词的赞叹,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能吸引一大批“90后”粉丝点赞,可见,民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渴求是相通的。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立足世界文化之林的根基,在过往几千年的岁月中已经融入民族血脉,历经岁月仍散发光彩。今年1月,《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

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工作者,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应该发挥好自己的独特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融汇起来,推出更多思想性、知识性、可读性相统一的优秀文化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从《见字如面》到《中国诗词大会》再到如今的《朗读者》几档节目悄然走红,对于中国当下文化生态提出疑问:当下的中国社会和中国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作品?又为中国文化市场带来怎样的启示?

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青年人并不是不能接受我们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离他们太远了,在媒体上的一个节目,一引导就发光了,老少皆宜,把我们传统文化弘扬起来。我们的媒体承担文化导向责任,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更广,这是一个例子。《中国诗词大会》在第一季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是很正常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慢热的过程,需要坐定下来静下心来,去品味,去欣赏,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在浮躁中不可能欣赏诗词的美丽,这是传统文化传播的正确路径。不可能今天播了明天就火,这不是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也达不到这样的效果。尤其是传统文化前些年的丢失,在近几年已经淡出我们生活,现在又把它找回来。

人们越到了一个现代社会,反而对自己的传统会有一种留恋,就像人坐了一部快车一样,车开得太快总要找一个把手。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把手,没有这个就没有定力,还说明中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感情有情怀。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有创造力的方式,是会受到人们欢迎的,但是只是一个诗词大会还不够,还应该有各式各样的新的创造,更有创意的一些形式。

猜你喜欢

大会诗词传统
WAIC与WIC大会简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声讨大会
老传统当传承
大会选举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