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文·中国手工坊:看得见的美 带得走的情怀
2017-07-07
文//本刊记者 史 诗
依文·中国手工坊:看得见的美 带得走的情怀
文//本刊记者 史 诗
在贵州的大山深处,有很多“神奇”的绣娘。她们没有任何草稿,甚至不用任何参照物,仅靠一针一线一双巧手,就能去描绘她们的美丽。
在2017全国科技活动周暨北京科技周主场活动上,依文・中国手工坊展示了这些绣娘精美绝伦的作品。
曾经,随着社会变化,很多绣娘没办法继续靠刺绣维持生计。她们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技艺,走进工厂或外出打工赚钱贴补家用。村里的老绣娘慢慢老去,年轻人不愿继承,传统刺绣技艺面临着失传。
在这场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中,依文・中国手工坊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而这一切还要从十五年前的一场际遇说起。
跟现代文明赛跑 留住美丽
那一年,夏华走进贵州的大山,她看到当地的绣娘不用任何草稿,仅靠一针一线就能绘制出令人惊叹的精美图案。可惜的是,这些让人惊艳的传统手艺,在商业浪潮的冲击下,濒临失传。
“我就想,在人人都谈商业的今天,我们能不能做一件任性的事……我想把这些手艺人一个个找回来,我希望能把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手艺给传承下去。”依文中国手工坊创始人夏华曾说。
在鲤鱼坝,贵州省兴仁县屯脚镇的一个小村庄。依文・中国手工坊成立博物馆、绣梦工坊、绣梦空间,帮助绣娘们接订单,同时对她们的订单生产能力进行培训。
如今,鲤鱼坝的100余位贫困绣娘,已经在中国手工坊的帮助下依靠自己的双手一步一步脱贫。
解读“绣娘的密码”
怎样才能得到绣娘们的信任?怎样才能挖掘她们内心深处的美?
为了更精准地为绣娘们提供尽可能全面的服务,依文・中国手工坊启动了‘绣梦计划’项目,在未来三年内,培训1000名有潜力的贫困绣娘,在黔西南地区建立1000家绣梦工坊,每家绣梦工坊至少拥有5位绣娘,每家工坊每年保证有五万元订单,从而保证每个家庭年收入达到一万元。同时不断帮助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让他们拥有永久脱贫能力。
后来,绣娘们干劲儿足了,她们也开始享受释放美的过程,真正实现了‘在家带着娃,陪着父母,养着鸡鸭,绣着花还能脱贫致富’。
数据库让美传承
如何让美得以传承?中国手工坊积累了丰富的手工艺大师资源,建立了最完备的中国手工艺者数据库、建立了手工艺元素纹样数据库,以全新的商业模式运营中国手工艺联盟,实施绣娘扶持计划,推动手工艺博物馆群的建设。为了让世界看见中国手工之美,为了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中国手工坊汇集多方力量,共同推动中国手工艺事业的发展。
据介绍,通过数据库,企业能够快速查询到所需纹样并准确对接到精通该纹样的手工艺人下订单,既省去了企业研究设计提取的时间和费用,提高了效率,又确保了订单的质量,还能给传统手工艺人带来稳定的收入。不管是民族文化元素的提取和研究,或是手工坊线上数据库的建设,都是发掘民族文化资源和以设计传承民族文化的体现。2016年,北京市科委通过支持“西南少数民族服饰元素提取与设计开发”等项目,有效推动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
手工坊数据库试运行以来,已有二三十家企业主动接洽,为1000多名绣娘开拓订单承接渠道与绣片产品的销售,通过中国手工艺联盟企业和全球设计师资源,对其中200多位绣娘的产品再设计、生产和国际输出,从而建立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设计师和消费者去认识、运用中国传统手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