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教体融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构建
2017-07-07赵明
赵明
(南京市第一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1)
普通中学教体融合培养竞技体育人才模式的构建
赵明
(南京市第一中学 江苏南京 210001)
该文通过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教体融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梳理了教体融合的基本问题、目标、原则等,在管理和实施方式中提出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运动人才衔接体系,成立“教体融合”领导小组,完善各项政策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引导社会力量支持,建立中学体系完整的竞赛体系,试行“一校两治”的管理模式,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优化教练队伍和办学条件等具体操作措施。
教体融合 竞技体育 中学 人才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乏力、学生体质日趋下降、体育产业发展迅猛推进等因素促成了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思考,无论是学界和业界对这些问题都给予了不同的答案,而教体融合的培养模式被认为是提高学生体质、促进竞技体育转型的重要方式,具有完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塑造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等意义。该研究对中学实施教体融合的模式进行探讨。
1 “教体融合”模式的基本理论问题
1.1 关于中学“教体融合”的内容问题
我们传统所说的体教结合往往认为是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学校(包括大学、中小学)办高水平运动队是体教结合的一种形式,但在“教体融合”的背景下,教体融合的内容既包括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以为竞技体育服务,也包括让每一位在校学生都能够充分享受体育的权利、习得体育的技能、以为终身体育服务,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强健学生的体魄、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正如国际奥委会主席所提醒的那样:“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1]”让体育回归教育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当然,教体融合的提出是对教体结合的升华和对体育教育本真的再造,教体结合最初是基于运动员文化教育缺位或贫瘠的问题而提出的,是针对众多运动员文化脆弱,影响其再就业、影响其整体形象而提出的,因此,教体融合的应有之义理应包括让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有学上、有书读;而我们说体育包括竞技体育但不仅仅局限于竞技体育,还包括事关人们身心健康和大众体育权利的群众体育,因此我们讲教体结合理应包括让广大青少年学生除了文化学习外,还有机会参与体育运动和赛事,在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1.2 关于中学“教体融合”的成本支付问题
关于实施教体融合模式的成本支付问题是事关社会公平和学校激励的问题,从目前社会的一些观点来看,往往流于一种极端化的状态,要么完全成本私人化(完全由学生个人支付),要么学校化(完全由学校支付),要么政府化(完全由政府出资),呈现一种相互对立的状态,而事实上,我们只需要简单梳理一下思路就可以看出,教体融合的成本支付是关系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的四元支付主体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指出: 教育是有外部性的( 竞技体育同样如此),教育的成本不能直接由个人来负担,应该分级负担、政府负担、社会负担[2]。“教体融合”无论是出于“运动员学生”的使运动员有学上、能够很好地进行文化学习的初衷,还是让更大多数的学生养成体育兴趣,享有体育权利,其作用的对象都不是简单的私人产品,也不是完全的公共产品。我们说对于竞技体育来说,尤其是专业的精英体育人才,在中学中主要体现为具有运动天赋的人群,对这些学生的培养因其特殊的运动天赋本身决定了其有别于他人的投入,这些投入由谁来支出,正确的做法是:政府是基础,社会是支持,个体是补充,即政府应该支付最基本的公共费用,服务于服务平台的打造,以为具有运动天赋人才和学生的基本体质和体育权利的保障提供基础支撑;社会力量作为市场引导要素能够较好地活跃氛围,理应成为教体融合的催化剂(包括对条件欠缺学生的资助和奖励),而学生个人,尤其是运动天赋学生要为自己的选择做出基本的投入,比如必要的学费、自己的运动装备等。
图1 贯穿教育体系的体育人才教育体系
1.3 中学“教体融合”中的政府职能
我们说“教体融合”模式为什么要探讨政府职能和角色定位的问题,原因在于“教体融合”模式的推行其意义和目的是什么,是促进学生的体育参与提高全民体质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而这双重定位在前文我们已经指出是具有一定的公共性的,同时,教体融合模式的提出也是针对目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弊端所提出的,因此其在很大程度上是解决现存的政府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问题和关切广大中小学生这一事关祖国未来群体的思路,因此政府部门理应在这一过程中有所作为,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履行怎样的职能这需要厘定。分析认为,对于保障普通学生的体育参与权利中,政府要制定政策引导、提供基本的财政保障和制度约束,而对于天赋型运动人才来说政府既要保障人才的挖掘和训练条件的创设,同时又要保障其享有充分的文化学习条件,也就是更好地协调“学习和训练”的矛盾,要避免“运动员学生”的“过度训练”“过度使用”。西方经济学家亚诺什·科尔内认为,政府是有父爱主义倾向的,即以父亲般的理性保护当事人的福利、需要和利益!在教体融合的模式推进中,政府应该践行父爱角色,充分保护子女的应有权利,确保他们的休息权、训练权、锻炼权、文化权等。
2 “教体融合”的目标定位
“教体融合”的概念是从教体配合、体教结合的概念发展而来,当然我们说这种改变虽然仅仅是一字之差带来的却应该是整个发展理念的转变,是职能主体和聚焦点的改变。学者在进行体教结合目标梳理的时候提出了三种目标形式:(1)“体育+教育=体育”的体育目标模式,这是很多专业体校的发展目标模式,其目的是培养专业运动人才,教育只是体育的协助手段;(2)“教育+体育=教育”的目标模式,其是指体育与教育相结合最终结果还是仅仅聚焦于教育(文化)体育,体育只是可有可无的,体育在整个教育体育中也只是处于边缘的位置,这在诸多学校中均是这种状态;(3)体育+教育=教体融合,这种模式其目标融合了教育和体育,也就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该文所重点探讨的“教体融合”模式,它既不单一的聚焦于体育也不单一的聚焦于文化教育,而是二者兼而有之,体育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教育也是为了更好的体育,是对二者的升华,“教体融合”不是将教练员、运动员等搬到学校中,封闭起来搞训练让他们为学校争光,“教体融合”的目标应是服务于学校的整体校园体育文化、服务于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服务于竞技体育的群众基础,不可偏废,也不可泛化和窄化。从一中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中在实施教体融合的过程中既把运动作为学生的普遍性兴趣来培养,又根据学校特色和资源办高水平运动队,学生的普遍兴趣为运动队提供人才和选拔基础;学生的关注为运动员提供关注激励,而运动队又为学生提供展示舞台,相辅相成,自得其璋。
3 “教体融合”模式构建的原则
3.1 统筹“两个服务”的原则
构建“教体融合”的教育模式,要做到统筹好两个“服务”的原则,既要服务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要统筹好体育事业的发展;既要着眼于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人才,也要着眼于培养能够为国争光的竞技体育人才;既要满足对人的个体需求,又要满足对国家的竞技体育需求。也就是说“教体融合”模式的目标确定应该是既注重提升事关群众体育的基础性指标,又注重提高全家竞技水平的发展性指标,二者缺一不可。无论是国家的意志体现,还是社会的发展需求,都需要大批体质合格、体育合格的人才。过去运动员的培养模式主要是基于特长生模式或专业体校模式,在举国体制的制度打造中,运动员成了单一的训练和竞赛机器,运动员在运动技能和水平上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但运动员的文化学习却被严重的忽略和弱化,带来了运动员对于社会适应能力的退化,单一极化的培养模式使得运动员退役后的再就业能力羸弱。另一方面对于广大的中学生来说,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和高考独木桥指挥棒的导向下,往往把精力聚焦于文化学习,而忽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育习惯的养成,造成了大量的身体虚弱的情况,每况愈下的学生体质情况就是刺眼的说明,“教体融合”的培养模式既要统筹好服务于作为自然层面的人的竞技能力,服务于天赋型的基因,服务于国家的需求;又要统筹好服务于社会人的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2 尊重“体育与教育”两个规律的原则
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 “建成符合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以培养具有较高运动技术水平”全面发展的后备人才为主要任务,以政府主导下的体教结合为资源整合机制,以基础教育阶段为重点,以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公办体育运动学校为骨干,以少年儿童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特色学校和社会力量兴办的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为基础,规模“布局”结构合理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和巩固业余训练基础![3]因此,虽然这是基于对“体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但在这一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体育和教育规律的认同,对于“教体融合”来说,其实施主体是教育系统,体育系统是协助主体,在这一背景下,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教体融合”必须要尊重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体育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二者融合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决定“教体融合”模式能够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实施的重要内容。我们说教育规律和体育规律既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共同之处是二者融合的依据,而不同之处是我们在融合模式过程中需要区别待之的重要内容。二者的共同之处是都受到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观念、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等的影响,也受到个体自身的先天因素、身体条件等的影响;二者都遵循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都遵循层层累积的效果达成规律;二者都具有效果的连续性、累积性的规律,这些是二者融合的重要契合点。当然我们说二者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地方,这些是我们在实施“教体融合”过程中必须予以合理处之的地方所在,比如二者在培育的手段、最终目的、专业化时期、适应性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同,比如体育的培养手段尤其是以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为导向的体育其手段往往是通过专业化的运动训练方式,包括专业训练、竞赛等方式强调技能掌握和战术形成;在目的上是一个重视开发人的职能(教育);而体育重视开发人的体能和技能(体育);在专业化方面,体育通常是早早的便实施专业化,也就是专业化的低龄化,而教育在中小学阶段往往处于基础知识的普识阶段,到了大学才进入专业化阶段等,这些都决定在实施“教体结合”模式中要分而治之。
4 “教体融合”的管理与实施
教体融合模式的推行必须依赖于必要的管理与实施,而一种模式的顺利推行,既包括微观的学校主体的有效管理和运作,同时更离不开中观乃至宏观的政策主体、行政部门的管理与制度建构。因此,在轮式管理与实施的过程中将行政管理也引入来分析。
4.1 完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运动人才衔接体系
“教体融合”,虽然说我们提倡的是一个大体育观,而不是仅仅把眼光聚焦于竞技体育,但校园体育的开展好坏、竞技体育的好坏既是重要的展现窗口,又是体育开展的重要引擎和动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将目光聚焦于学生体育参与的动力问题,在应试教育的杠杆引导下,学生、家长、学校的目光都聚焦于学生的升学,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均是如此,因此就必须基于此去探讨学生、家长与学校进行教体融合的激励问题。我们认为有必要通过政策引导来建立贯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运动人才训练衔接体系,让小学的优秀运动天赋人才有晋升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的机会,这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为什么参与体育?能够解决家长的激励问题,也能够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具体运动人才教育体系见图1。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教育融入体育的内容必须依托于高校的引导,也就是学生的出路问题,从目前整个教育体系来说基本上殊途同归,归到高等教育的口子,所以在整个体系中我们必须建立高校的运动体系,在高等教育系统培育各种联赛系统,让联赛不仅具有院校提高知名度、丰富校园文化的社会价值,还要培养高校联赛的经济价值,美国的NCAA就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现在的问题是大部分的中小学都没有很好地与高层级的教育体系进行有效衔接,当然这一点南京一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多位学生因为运动特长而进入了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东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院校,还有部分学生进入了省专业队。当然从教育体系来说,我们还不能够忽视专业运动队的引擎作用,毕竟在现行体制下,专业队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动力。
4.2 成立“教体融合”领导小组,完善各项政策制度
“教体融合”毕竟还是一个相对较新的运动人才与教育人才培养理念,一些学校凭借领导的兴趣或者意愿只能是偶尔为之,也难有长效机制可言,在这一背景下要真正促进该模式的推进,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的推进制度(对于目前的情况最有效的方式即是如此),因此有必要建立“教体融合”领导小组,由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主管部门相关领导牵头,有关处室参加的“联合办公”机制,现有的做法是教育系统和体育系统往往是部门分割,各自为战,体育的教育功能被边缘化,而运动领域尤其是竞技体育领域的教育功能相对缺位。在国家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制转型、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恶化的背景下,无论是从“育全人”的角度,还是培育体育后备人才的角度都有必要充分整合现有的条件,打通部门条块分割的格局。要通过契约或合约等来划定双方的权、责,明确各自的职能,根据现在的实际展开充分调查,制定符合“教体融合”模式的教育制度,规划发展战略,制定实施与监督机制,完善资金配套和考核体系。
4.3 转变政府职能,引导社会力量支持
实施“教体融合”模式,有很多的事情需要做,从硬件角度来说需要完善、改善中学校内的体育基础设施,从高水平运动来说需要专业的教练,可靠的训练、比赛经费支持,这些仅仅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实现的,而主管部门财政也难以有效保证,在这种情况下,主管部门就要转变自身职能,将办体育的职能转为“管理与服务”,教育部门也应意识到体育教育的价值,并力促体育教育价值的回归,两大系统应该充分调动社会的力量,将一些权力放给社会,并制定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兴办体育,并与教育资源相结合,要进行制度创新,引入竞争机制、风险机制,调动起学校领导、教师员工、教练员等人员的积极性,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兼容过渡性和引导性的评估考核体系,制定系统的管理条例,促进“教体融合”模式的推行。
4.4 建立中学完整的竞赛体系
教体融合的推行,仅仅靠学校自身的自娱自乐是难以形成气候的,而必须依托于一定的载体和平台,遵照学校有知名度提升的需求、学生有自我展现的需要、老师有成就感的需要,而对于学校开展体育来说其最好的方式就是搭建大家共识且重视的校园联赛,建立稳固的联赛制度,将联赛成绩与学校考评挂钩,将带队成绩与教师考核挂钩,将运动成绩与学生成绩与升学机会挂钩,建立一个学校支持、学生认同、教师认可的平台,这个平台既是营造项目文化,也是展示教体融合效果的窗口;同时对于这个平台还要借助市场的手段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开发,要引入市场力量来培育,因为如果仅仅依托行政力量的话难以开发其市场的支持效益。一方面,现在有诸多的市场主体非常重视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市场,希望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品牌的宣传和推广,这为进行市场开拓提供了条件;市场能够为赛事的发展和学生个人、团队提供支持加上学生个体和学校等在资金方面都需要一定的支持,二者都有相互的需要,这为进行市场开拓提供了契合点。通过市场的介入也能够更好地提高竞赛的知名度,提高影响力,以更好地调动学校、学生乃至家长的积极性,行政管理部门只需要做好监管、协调与支持工作就可以了。
4.5 试行“一校两治”的管理模式
前文已经论述,教体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定位是不一样的,包括学校办高水平运动队,也包括普通学生充分享有体育参与的权力,因此,对于具有运动天赋的运动员学生和普通学生的融合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因此要实施“一校两治”的管理模式,这种一校两治绝不是对以往模式的照搬——剥夺运动员的学习权力,而是根据各自情况,具体包括学校的情况、运动员学生的情况、学校教练员的情况等制定适合于具有运动天赋学生的学习大纲、培养与管理体制,目的是为激发他们的运动潜能提供保障,同时又确保文化学习的同步跟进,保证其学生的“根本”;另一方面是针对更大多数的普通学生,他们对于体育的需求是强身健体、兴趣爱好,对于这些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体育的价值充分回归,回归体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其管理模式与运动员学生有所不同,分而治之,提高效率。这种分而治之也是为更好地解决学训矛盾做基础,在对运动天赋型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强调其首先是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要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培养制度,要建立严格的学业保障制度,有不及格、不按时上课等情况频繁出现时要制定清除出队的措施,以示震慑。
4.6 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优化教练队伍和办学条件
在中学开展教体融合,各个学校通过多年的积累,在体育教师配备上基本能够达到教学要求,但对于带高水平运动队来说,有些学校还难言师资、教练足够,对于带高水平运动队来说,对很多体育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挑战,它有别于传统的体育教育方式,因此各学校要充分整合资源,要优化教练队伍,要和当地的专业队、协会、业余俱乐部开展合作,以弥补自身在这些方面的不足。除了对外建立各种联系以外,学校还要对现有的体育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更具学校的项目特色需求请进来和走出去,请进来是请一些专业的教练来学校指导,走出去是将一些学校老师送出去进行在职培训。
[1]李小伟,沈大雷.教体融合才能让青少年全面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4-08-28.
[2]胡金波.超越路径依赖 推动融合发展——江苏“教体融合”新思路[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6):1-8.
[3]体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http://www.sport.org.cn/p-news/2011-04-01/348735.html.
[4]冯建中.大力推进“教体结合”——清华大学教体融合:国家视野中的认识与行动[J].体育科学,2005(2):1-4.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etitive Sports Talents Model in the Integration of Middle Schools
Zhao Ming
(Nanjing NO.1 Middle School,Nanjing Jiangsu,210001,China)
Through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other methods, the training mode of competitive sports talents is discussed. Combing the basic problems, goals and principl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eaching body, and put forward the"leading group of the" primary school - junior high school - university "in the 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mode, and set up the leading group of" integration of teachers " System, change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guide the social force to support, establish the complete competition system of the middle school system, try the specific management measures such as the management mode of "one school and two governance", integrate the resources, rational layout, optimize the coaching team and school conditions.
Physical integration;Competitive sports;Secondary school;Talent
G8
A
2095-2813(2017)06(a)-0079-04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16.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