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受震憾:让严肃音乐走近学生

2017-07-06邓晓芳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22期
关键词:黄水大合唱乐章

邓晓芳

《黄河大合唱》是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16单元中的欣赏曲,是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这部诞生于抗日战争年代(1939年3月)的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痛诉了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屈辱和苦难,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部具有强大艺术生命力的壮阔无比的史诗。六十余年来,一直以其巨大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每一个热爱祖国的人们。

面对这样一类政治和历史色彩浓厚的严肃音乐题材的教学内容,如何将这部作品贯穿于整堂课,让学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和塑造的艺术形象,了解作品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既是本节欣赏课的教学重点,也是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然而,需要正视的是,教师面对的群体是00后的学生。时隔半个世纪的历史事件对于他们来说十分遥远,并且他们热衷的、熟知的音乐也与教材相去甚远。如果就教材教教材,必定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笔者通过认真的思考,认为只有让师生在共同的课堂活动中,让作品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使之引进共鸣,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一、以历史的回顾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引起震撼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全民族团结奋战赢得全面胜利、洗刷了近百年外侮欺凌屈辱史的辉煌历史。八年的浴血奋斗,历史之长,损失之大,惨烈之极,精神之可歌可泣,无一不是对现今之国人勿忘国耻、居安思危的背书和明镜。从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教育观点来说,这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中国近代史的教育。离开了这项教育内容,可以说就是一项教育目标的缺失。同时,就音乐作品本身来说,离开了历史的回顾和感知,对于00后的学生,其学习效果只能是平面的。

因此,笔者在教学的一开始,没有像一般欣赏课先去介绍作者简介、作品的创作背景,而是直接给出了一段反映抗日战争时期侵华日军对中国人民大屠杀的影视录像,并配上一段字幕和话外音:“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芦沟桥事变,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战争。侵略者的铁蹄凶残地践踏着中华大地,强盗们的刺刀撕裂了祖国母亲的胸膛。一时里,中国大地上哀鸿遍野,饿殍千里,血流成河。仅南京沦陷后,日军就屠杀了30万手无寸铁的军民。八年的抗战历程,3500万无辜的生命惨遭杀戮,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侵略者吓倒,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侵略者开展了殊死的抗争。”在后一段字幕和话外音出现时,学生较为熟悉的《保卫黄河》的前奏音乐响起,课堂导入也随之形成。

历史的回顾,缩小了学生的时空差;影视画面的展现,让学生身临其境;雄壮激昂的前奏音乐,如号角般鼓舞了全体师生的情绪,为后面教学的立体效果打下基础。

二、以对比强烈的音乐旋律引起震撼

由于《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的声乐作品,在一节课45分钟内无法完成其八个乐章的教学内容。为此,笔者选择了音乐旋律对比较为强烈的第四乐章《黄水谣》和第七乐章《保卫黄河》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并同样配置影像图片配合教学。

首先,笔者用多媒体播放《黄水谣》的音乐,同时投影屏幕上展示了黄河蜿延迂回、奔腾不息,时而波涛汹涌、气势磅礴,时而缓缓流动如风摆荷叶,时而飞瀑天落、惊涛拍岸的宏伟景象,接着又展示了黄河两岸稻菽千陌、黄花飘香等秀丽旖旎的风光,充分体现了黄河母亲养育了中华儿女并带来和谐安详的美好景象。舒展深情的音乐把学生们带进了和平温馨的境地。当音乐进行到“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那悲怆低沉的音乐让学生们不禁恸容之时,投影屏幕上又展示了日本鬼子残害中国百姓的残忍画面。听觉感受与视觉感受的互动,以及反差强烈的音乐旋律和视觉效果,使学生的情绪从喜到哀,从哀到恨,从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憾。

其次,笔者带领学生对《黄水谣》这一乐章进行了音乐结构分析。

(一)欣赏音乐:(播放《黄水谣》合唱音乐)

(二)提出问题:

问题1:作品采用了什么样的创作手法?

问题2:这种创作手法体现在作品的哪些方面?你是怎样理解的?

(学生前后桌合作讨论回答,教师进行归纳小结)

(1)对比的手法

(2)重复的手法: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重复:黄河依然如故,然而物在人去,情绪十分凄凉

问题3:《黄水谣》的词曲不是同时结束?(尾声是一段音乐)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处理?(音乐表现了江水带着凄凉、惆怅、默默东逝。反映了在日寇铁蹄下人民的痛苦、悲伤何处是尽头。)

问题4:这样一种三段体式的歌曲,为何能反映两种不同的情绪?如果让你演唱,你能把握这两种不同情绪的变化吗?(按学习小组讨论并演唱)

《黄水谣》之后,对比体验《保衛黄河》是如何表现作品的情感内涵。

播放《保卫黄河》音乐片段,导入欣赏第七乐章。

(一)欣赏音乐:(播放《保卫黄河》合唱音乐)

(二)提出问题:

问题1.作品的演唱形式有哪些?为什么要采用轮唱这种形式? 问题2.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明显特点?

(三)学生讨论回答问题1.教师归纳:《保卫黄河》采用了齐唱、轮唱、合唱层层推进的手法,采用轮唱可以表现出革命力量一浪接一浪,后浪推前浪,造成接踵而来之势。

(四)学生讨论回答2.教师归纳:(1)在音量上采用了由弱变强,跌宕起伏的表现方法,使整首歌曲体现了强烈的动感和催人奋进的震憾力;(2)在轮唱中穿插“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给轮唱增加了活跃的气氛,也显示了我们民族的乐观精神和勃勃生机;(3)最后一部分旋律提高小三度演唱,歌声明快有力,更加激动人心。

最后对《黄水谣》和《保卫黄河》两曲的特点进行对比。

听觉、视觉、动觉的合成,延伸了学生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不仅在对历史的认识上激发了对战争的痛恨,对祖国强盛的希冀,同时也对音乐的表现力引发了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三、以师生的互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引起震憾

《黄河大合唱》之所以成为一部传世之作,在于它的背景之宏大、词之感人、曲之感人,就连其朗诵词,也可令人或沧然泪下、或热血沸腾。作为高中学生,他们的音乐水平和朗诵能力完全可以领悟其意且表达出来。因此这堂课,只要引导的好,有效的师生互动定能使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并引起震憾。

作为本课主要内容的第四、第七乐章,笔者非常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除了前面所述的学习《黄水谣》中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讨论进行师生互动外,重点开展了对第七乐章《保卫黄河》学习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首先,用屏幕显示了《黄水谣》和《保卫黄河》两首歌的朗诵词,并播放原配音。《黄水谣》:“是的,我们是黄河的儿女!我们艰苦奋斗,一天天地接近胜利.。但是,敌人一天不消灭,我们便一天不能安身,不信,你听听河东民众痛苦的呻吟”。《保卫黄河》:“但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啊,谁愿意像猪羊一般任人宰割?我们抱定必死的决心,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让学生模仿领会。

第二,全班同学一齐朗诵,然后跟着多媒体中播放的《保卫黄河》一起演唱。

第三,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中第七乐章中的音乐片段,请同学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听一听音乐中运用了《黄河大合唱》中的什么音乐素材,又加入了哪些新的素材——《东方红》、《国际歌》。不仅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而且使学生对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接着请一位同学用钢琴演奏《保卫黄河》,通过自己的演奏表达对作品的真实感受。其他同学则对他的演奏作出评价,并谈谈这节欣赏课的体会。学生们的发言不仅让教师了解了他们对作品内涵的理解程度,而且也鼓舞了其他同学。

最后,在教师的指挥下,同学们满怀激情的高唱《保卫黄河》。

同学们的歌声久久回荡在校园里。离开教室,我隐约看见,同学们眼里还闪着泪光。

猜你喜欢

黄水大合唱乐章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一二·九大合唱
伤科黄水制备工艺的优化
春天的大合唱
蒙医温针疗法治疗膝关节黄水病
孩子的耳朵里流黄水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Parametric Effect Investigation on Aerodynamic Interaction Characteristics for Tandem Rotors in Forward Flight
蟋蟀大合唱
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