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绘本开展小学心理辅导课
2017-07-06毕星慧
毕星慧
情绪在人类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能有效促进人际和谐,情绪的偏离和失控,会导致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人际互动的关键时期,因此,有关情绪辅导的心理活动也是我们一线心理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
在亲子共读中,我发现孩子愿意和我分享他心里想法,我能够在阅读中察觉他的情绪,尤其是他对绘本中人物的情绪反应的共鸣与接纳,能够帮助孩子很好的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我想将这些绘本运用到小学心理辅导课中来。
一、绘本的选择主题要突出
小学1—3年级的孩子之间产生矛盾主要是在情绪管理和人际交往存在问题,而且这个阶段也是他们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我们可以围绕这些主题选择绘本。
绘本无论中外,无论写实还是幻想的故事题材,就内容而言,都是指向儿童的生活,为了更容易让孩子产生共鸣,我们选择突出体现典型情绪的故事,通过故事的体验来挖掘孩子背后的情绪。
在孩子们经常打架的一段时间里,我选择了绘本《生气汤》。《生气汤》是一本优秀的世界级绘本,它不仅是孩子的读物,也是成人的读物。生气,每个人都经历过,孩子们也一样,妈妈不守信用或者与孩子抢夺一样玩具,都会生气。因此我以《生气汤》绘本为载体,向学生讲述关于一件霍斯与妈妈之间发生的趣事,从而让学生了解生气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学会把不开心的事讲出来,让他们学会合理发泄自己的情绪。课后,孩子们之间只要有摩擦,他们就先找自己的朋友、老师把自己的不满说出来,当他们的消极情绪发泄了后,班里的打架事件果然少了。
二、绘本的呈现形式多样化
绘本教学,不仅仅让儿童学会阅读,更让儿童学会观察、想像、推理;不仅仅体现语言的价值,更是美术的欣赏;不仅仅是对画面的认知,更是引发儿童情感的共鸣、呼应,激发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
1.呈现封面。封面和腰封有时会有对作品的评价或对主题思想的提示。如《爱心树》封面那棵树上写着的英文字母“The Giving Tree”的含义,由封面中的图画与文字猜想故事,以揭示爱的主题。
2.呈现环衬。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一张衬纸,很多绘本的环衬上也画有图画,不过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它们仅仅是起装饰作用的图案而马上一翻而过,实际上,绘本的环衬不但与正文的故事息息相关,有时还会提升主题。例如《花点点和鳞片片》环衬是许多不同条纹和颜色袜子,左右可以找寻配对的那只。
3.呈现扉页。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上面一般写着书名和作者的名字,有时还有作者绘者的简介及本书获奖记录。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有时还会讲故事。如《猜猜我有多爱你》扉页图画暗示着大小兔子快乐玩耍,在精神得到满足后才有了下面小兔的提问。
4.呈现正文。每一个孩子都是读图画的天才,只要故事在图画上表现出来,那么孩子的眼睛就会发现它们。他們能发现画家没有发现的破绽,能读出成人料想不到的意思。在绘本阅读的过程中应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感受,教师不要把故事情节一股脑儿全盘托出,要积极鼓励孩子边发现边猜想后面将要发生的事,鼓励他们将自己比拟成故事中的角色让孩子也自然地融入到故事中去。
5.呈现封底。 合上一本绘本时,绘本的故事就已经讲完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有的绘本,就是把故事的结尾延续到了封底上,为孩子们想象留下了空间。因此绘本的封底不容错过。封底很有“看头”——大部分与封面相呼应,有的甚至需要与封面连在一起欣赏讨论,有的则是故事的结尾与延续。如《神奇的蓝色水桶》草地上遗留下来的充气鲸鱼,《失落的一角》抬头期盼的一角等。
三、绘本运用注重内在情感而非绘本故事
1.绘本故事表演指儿童熟悉绘本故事内容之后,通过对话、动作、表情等再现文学作品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在心理辅导活动中,角色扮演是一种通过行为模仿或行为替代来影响个体心理过程的方法,其原理是在故事表演情境中,让儿童运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口头语言诠释故事内容,体验人物思想,逐步模仿和学习故事主人公的规范行事过程,感受、理解情绪主题绘本所蕴含的情绪主题。
2.分享自己的故事。分享自己的故事的活动强调儿童运用语言与他人交流,表达自己想法、传达自身经历的能力。在故事分享时间里,儿童可以围绕教师提供的话题,自由自在地表达个人见解。因此,分享自己故事的活动更倾向于一种谈话活动。儿童在与同伴、教师分享自己故事的活动中,促进了自身运用口头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情绪、情感状态,谈论自己某种情绪经历的能力。如在《生气汤》的制作过程中,孩子表达了自己生活中的不如意,把当时不敢或没有表达的情绪表达出来。
绘本在表达一个意思的时候可以用很多方法,但不会直接告诉这是什么意思,需要自己去补白去思考。当你与学生用发现的眼睛,思考的大脑,创新的表达去理解绘本时,你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哲理会不知不觉的铭刻在心,你和孩子都会从中学会怎样对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