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责任散发师德的魅力
2017-07-06陈智毅
陈智毅
【摘要】“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者”。教师的职业是光荣而神圣的,教师的师德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然而,有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却忽视了育人的作用。本文就师德的内涵:爱与责任进行了阐述。爱包涵了公平、了解和尊重,爱学生应以责任为表现。师爱就是要对学生负责、对教育负责。新时期给师爱注入新的内涵。希望能得到同行们的共鸣,致力教育发展的美好前景。
【关键词】师德 师爱 责任 新内涵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189-01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者”,将教师的“传道”职能放于首位,而“授业”仅为之次。当今,人们仍将教师称颂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可见教师工作的重要性。然而,在我们教师行业中却仍然存在:对学生教育过当、体罚、对安全隐患视而不见等等,对此光荣称号极不相称的事件。这不仅有违《教师法》、《教育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和规章,而且这些教师根本没有明确“传道”与“授业”之主次与先后,没有理解“师德”蕴含着爱与责任的深刻含义。
首先,爱是伟大的、是神圣的。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没有血缘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的爱。但是在工作中,难免会有一些误区,有些家长和教师认为自己现在的教育手段就是对学生的“爱”,一些过度的教育、变相的体罚,用威严强压:“我就是为了他好!为了使他成绩更好!”这种爱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其实这就是舍弃“传道”之本仅求“授业”之末!这样教出来的学生往往就是“高分低能”没有思想、不懂得关心和爱的、没有灵魂的躯壳!
其次,爱就是公平与关怀。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心真意的关怀,当老师全身心地去关怀、爱护学生,师爱就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渗透的教育力量。爱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喋喋不休的说教,而是那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只有发自真心的理解才能感动学生。
再次,爱就是了解、理解和尊重。
教育学生需要全面了解学生,这是切实做好因“材”施教的关键,只有对学生的一切了如指掌,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他们。每一次接手新的班级,我都会和上一任老师了解班级情况;每一次看到学生出现了“异常情况”我都会和他们谈心,并向他们周围的朋友、身边的亲人沟通,寻求解决的方法。记得那年就要毕业考试了,班里成绩优秀、性格开朗活泼的菲菲突然像变了一个人,老是一个人闷闷不乐,上课那种神彩再也找不到了。从同学口中知道是她家出现了问题,我连忙进行了家访。原来她是单亲家庭,妈妈自己带着菲菲,将全部希望附注在她身上,这如山的压力压得她很痛苦。老师马上和菲菲妈妈做思想工作,让菲菲说出自己的心声。后来,妈妈终于知道了自己方式的誤区,菲菲也渐渐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最后,责任就是爱的表现。
儒家大师董仲舒曰“善为师者,既美其道,又慎其行……此之谓圣化”。教师要用自己的行动做学生的表率,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自己崇高的品德影响学生,以达到师生的“圣化”!这种爱表现为无私的价值观、伟大的使命感和对学生、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心。
当今社会知识和科技不断发展,给新时代的师德注入了新的元素,更扩展了师爱的内涵。新时代的师爱是对学生的发展负责、对教育事业的负责。我们从小就用“春蝉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颂扬老师乐于奉献的精神。但仅仅用这些“老黄牛”精神就够了吗?个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成绩,加班加点地工作:下课了找学生补习、放学了留下学生辅导,甚至以校为家。一个“十佳教师”为了初三毕业班的复习,疏忽了对自己4岁女儿的照顾,她班学生有一半考上了重点中学,但她女儿双眼失明了!我们虽然肯定这些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却又对此做法深感惋惜。“蛮干不如巧干”!既然教师能授之以“渔”,又何必辛苦把“鱼”捉?
新时代的全面的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有着丰富渊博的知识、过硬的专业基本功、高超的育人技巧、锐敏的教学智慧和高尚的思想道德。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会令人自然而然地产生由衷的敬佩。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掌握好教育的度和量,追求不断发展的质的飞跃,“正师风、强师能”才是对学生和教育的发展负责。
胡锦涛总书记曾说过:“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尊自励,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作为教师的我们应以此共勉。在教书与育人的过程中,爱与责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师德的魅力所在。同行们!让我们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气概、以“爱学生,爱教育,继而爱天下”的胸怀投入到教育事业之中,建设一支具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教育队伍,散发新时代师德的魅力,致力于我国教育事业和谐发展的辉煌明天。
参考文献:
[1]张丽钧.《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教师文汇,2009.9
[2]田英,枫叶.《略论新时期师德精神的时代内涵》,教育网(www.fyeedu.net)原文链接:http://www.fyeedu.net/info/7486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