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转化小学科学中的“学困生”
2017-07-06谭翠芬
谭翠芬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机会与有效的指导,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这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原则,保证每个学生有平等的接受科学教育的权利,而且也反映了现代科学教育面向全体的思想。然而,小学科学课所占课时不多,部分小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不够,重视程度不高,最终导致科学知识的匮乏。因此,如何使这部分学生发生转变,使他们真正地喜欢科学,笔者对所谓的相对学习成绩和能力欠佳的学生进行观察、分析、谈访,总结了产生的成因和探析了几点有效措施。
一、小学科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材的使用的原因
新课标下的小学科学内容浅显易懂,教材编排得生动有趣,但其实知识面相当广泛,更多地强调从实践的角度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而且书本知识描述比较简洁,学生自学很难找出知识点并理解记忆,对于自觉性较差的学生,自然知而不会、会而不精、精而不能融会贯通。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往往因教学条件和时间的限制,不能很好的执行有针对性探究方式,有时候还会由于教学进度等原因,让学生由实践为主的课堂教学一下子过渡到以知识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更加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学生自身性格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原因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对学困生的问题作调查、分析,就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学困生是由非智力因素(当然不能排除却属智力因素造成的那一部分)所形成的,主要表现为:由于平时学习习惯缺乏培养,注意力缺乏使得其学习成绩低下;缺乏学习动机;不可以树立十分好的自我形象,自我控制本领差,缺乏自信心、意志力,人际关系处理不好等。通过谈访发现大部分的学困生往往都是家长平时给予关心和时间较少的,或者是隔代“溺爱”教育出来的,他们缺乏与别人沟通与相处的能力,以至在探究活动中经常会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斥,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小学科学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而小学科学学困生的产生主要不是智力因素,而是兴趣和实践,因此,小学科学学困生的转化因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精研教材,以形象直观的形式有效地落实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内容比较专业且难懂,如果教师再用抽象的语言来描述的话,学生就更加云里雾里了。作为科学教师,应力求用形象、直观和生动的语言和动作,梳理出完整、易懂的知识脉络,让学生能听得津津有味,理解起来明明白白。如在教学时多使用游戏、猜谜语等方式导入课题;运用身边生活的例子、图片丰富教材;例子举一反三,知识点深入浅出等,不仅将科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到一起,而且还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拉近他们与科学的距离。
(二)通过小组合作,让“学困生”投入到探究活动中
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流的能力。学困生虽然平时在上表现较差,但在小组交流中往往会畅所欲言。如教師在教学《给小车装上动力》时,为了使小车的性能更好,采用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希望通过学生在小组内的相互交流与讨论,能够得出更多实验方案,再通过比较,得出实验的最佳方案。对于“学困生”来说,这是一个表现自己的好机会,他们本身会因为自卑而不敢面对全班同学和老师发言,但在小组内,他们面对的是自己的伙伴,而且有很多本身的动手能力也比较好,因此交流起来更加放得开,敢于想象,敢于竞争,果然,在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竟然提出了多种改良小车性能的方案,有些还是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提出来的。这样的小组合作,取得了一个人人都能参与、都有收获的结果,而且还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多给学生正面评价,激励学生学习
科学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而应当着眼于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提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在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应该学会关注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在课堂上的闪光点尤其对于“学困生” 来说, 哪怕是微不足道的成绩, 都要给予表扬和鼓励, 如:当他们发言时,可表扬他们“想法很独特、有创意、设计有新意”等,即使他们回答不上来,也可以提示他们从哪方面去考虑。只要教师把握好分寸,学会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评价学生,既可以使学生产生自信,激发他们积极思考,并自觉改进自己的不足,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成为别人眼中的“学困生”,但这些都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此时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者应该挺身而出,通过情感引入、教学优化、沟通互助等方法, 给他们以鼓励和支持,使他们重拾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