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教学策略探究
2017-07-06叶永祥
叶永祥
提到写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讲感到无从下手。他们视作文畏惧,怕作文不爱写作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那么,在作文教学中怎样改变学生怕作文的现象,真正产生热爱习作的巨大动力呢?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笔者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归纳如下:
一、唤起学生写作欲望
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很多语文教师感到棘手的事情,我认为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关键在于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写好作文的潜在动力,是把学生“要我写”的观念转变为“我要写”的重要因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学生轻松愉快绕着兴趣地学习,充分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是小学作文教学的第一步,如何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呢?
首先,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有具体的内容、有真情实感、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展开想象”。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看出,传统的作文命题方式,很难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很难使学生说真话,说实话。因此,在内容方面应该紧紧围绕农村孩子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事、物、景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表达出来。
其次,用鼓励性的评价给予学生的自信心。评价是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进行的一种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出:“只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而产生鼓舞的地方,才会出现学习的兴趣”。由于学生的个别差异,起点不一样,以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不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要将写得好的作文拿到班上作为范文宣读,这样能够树立他们的写作自信心,对于写得不成功的作文,哪怕是有一定意思,句子较为通顺的,也要多多给予鼓励,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对作文产生兴趣,产生写作的欲望,让他们觉得“我也會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
再次,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写作兴趣。根据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的特点,在平时,教师要多开展一些编儿歌、故事会、自我介绍等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以此来激发学生“我要写”的浓厚兴趣和欲望,这样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陶冶学生写作情感
传统的写作教学结构是“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点评”。这种教学的主要弊端是教师包得多,学生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转,缺乏独创精神,并使学生养成依赖教师的习惯,一旦自己独立写作就束手无策。这样,教师只重视教学过程的质量实践,忽视情感因素的培养。学生视作文为苦事,写作时消极应付,写出的文章没有真情实感。
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过程产生和发展的。没有正确的认识,就谈不上激发情感。良好的情境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设写作环境,平时多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追求生活中的闪光点,在实践活动中丰富他们的写作情感。如,在学校里,我们经常组织学生参加文体活动、少先队活动、革命纪念活动、春游、夏游等。并要求他们在家里做家务,假日参加社会公益的活动……通过引导学生投身生活、观察生活,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写作情感也就丰富了。
另外,要注重语文教材内容的形象感染,学生不仅要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对一些形象鲜明或情感比较强烈的文章,教师要充分运用朗读、描述、图画、录音等教学手段,把学生带入教材的情境中引起其感情上的共鸣,如教《桂林山水》一课,一开始我就把学生带入情境中:你听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吗?你到过桂林吗?你看过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吗?学生们纷纷谈起了自己的感受。接着我归纳:“桂林山水风光如画!让我们乘坐作者的‘小舟,跟着作者去漫游、观赏祖国美丽的河山。”通过教师启发、引导、创设情境,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激发了写作兴趣。我随即因势利导地布置命题作文《家乡的××》,让学生思考练习。由于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文学熏陶,情感得到陶冶,“作文难”的紧张心理消除了,故都能兴致勃勃地去作文。
三、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这就告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的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化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吸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这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鼓励学生写日记、读后感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个人收集的材料、写的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充活动效果,使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处处留心文章”,写出了生活气息浓厚、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习作来。这时教师需要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留心观察的深层兴趣,促进乐写不疲的内驱力。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时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机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四、开拓学生写作思路
作文是语言的训练,也是思维的训练。有些学生作文水平不高,固然跟生活内容的缺乏、单调有关,但作文指导“一刀切”、“统得过死”也是原因之一。要知道会想便会说,想得多才写得丰富。没有打开学生思路,指导得再详尽,也抓不住问题的关键。因此,作文指导课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激发学生兴趣,拓宽学生思路上。学生思路开阔了,不怕他们写不出好作文。
我是这样拓宽学生思路的:在教完《我爱家乡的杨梅》一课,同学们已积累了不少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写作范围:“根据平常的观察,选取了一个无生命的物体,要求写出它的特点。”结果同学们分别写出《粉笔》、《扫把》、《蜡烛》、《路灯》、《路》等十多种不同题材的作文,其思维得到了拓展。因是自己选材,所写的作文内容丰富,各有情趣,同学们的兴趣油然而生。可以设想,如果统一命题,指导他们写同一事物,他们就不会写出如此富有情趣的小作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能从怕作文到喜欢作文、自觉作文,把作文当作一种乐事,其写作思路就会从闭塞到通畅,从窄到宽,从空洞到充实。
总之,作文教学激发学生写作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创作的欲望,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因素。只要长期坚持,作文教学质量就会得到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