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在生活中升华
2017-07-06毕干乙
毕干乙
【摘要】人人具备了优良品德,整个社会才会和谐,才会充满正能量。小学时期的孩子可塑性强,正是培养优良品德行为的最佳时期。本文重点阐述如何依托《品德与社会》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做社会品德高尚的小公民。
【关键词】品德 生活 升华 学生 品德课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69-02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单纯的,学生要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诱导,老师的引导,环境的熏陶。每个人的成长轨迹,都会与其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个人品德决定着大家对自己的认可程度,大家对自己的期待和认识。品德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职场上,也表现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品德对于一个人如此重要,那么如何让在校的孩子养成好品德,走出校门体现高素质呢?
我觉得这与上好《品德与社会》课非常重要。《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课程生活化。也就是说儿童品德的形成应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只有来自于孩子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道德认知。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一定要立足生活,贴近生活,并让学生体验,使他们在学习后能将升华后的行为回归到生活中去。
一、立足生活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标标准指出:“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的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要把握教材的意图,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起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确立情感目标、行为与习惯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也就说教学最终目标是要指导儿童的实际生活,解决儿童在生活中面临的问题,提升儿童的生活能力。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导向和归宿,教学要回归儿童生活,必然要求不仅根据教材,而且更需要根据儿童的实际生活、身心特点和发展需求来确定教学目标。比如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从看电视说起》一课时考虑到孩子看电视着迷,缺乏自控力,出示看电视引起的风波,让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1.了解学生中是否有和小波一样的烦恼。2.说说父母对看电视的态度。3.说说家长限制看电视的理由。4.各小组自选一条家长提出的理由讨论和分析。学生初步具备了选择健康电视内容进行娱乐的能力,合理安排时间。他们在头脑中时常紧绷“品德健康”这根弦,为今后的生活做好铺垫,努力让行为规范从生活中来,在经过修正后再回到生活中去。
二、课堂活动要生活化, 《品德与社会》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适宜开展活动学习。
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细腻起来。作为《品德与社会》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平安回家》中,带领学生认识藏有交通标志的漫画,仔细观察交通图标,联系交通路线说说自己的发现,将认识交通标志与实际交通状况联系在一起进行学习,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些交通标志的实际含义和注意事项,认识了交通标志,懂得了識别马路上真正的指挥官——交通警察的手势,从而懂得意思,服从指挥。让学生弄清楚这些手势分别代表的意思。寓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生有了真正实际的收获。
三、教师要有必备的专业素养。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影响。为了小学生的品德健康,教师还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教师要尊重学生。“该生是否尊重师长”是班主任评定一个学生品行的重要条件,而作为班主任是否问过自己“我尊重学生了吗?”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学生的成绩,尊重学生的隐私。
2.教师要讲诚信。“诚信”这词不只是适用于商品社会,也是教师要做到的。有些教师在向家长汇报学生情况时,会无意地把情况夸大或缩小;应承了学生某些事情,过后又不认帐;有时在学生面前和同事无所顾忌地乱扯……这些微小的事儿都会让学生觉得,教师都可撒谎,我们怎么不可以呢?
每一位教师在上课时都应该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诱发其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弱视群体”,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教育契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积极进取。
四、教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这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削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应是怎么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怎样的评价?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课上的认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回归生活。
总之,围绕品德与社会社生活化这一理念,要努力把生活引进德育课程,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要让学生“动”起来,在“动”中去体验,在“动”中获得真知,培养能力,养成勇于创新、勇于探索的品质,也让课堂成为学生发展个性的舞台,给学生一个学习、吸纳、升华的过程,丰富拓展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最终回归生活,让学生真正成为一个社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