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学校生命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渗透探究
2017-07-06牛省伟
牛省伟
【摘要】幼师学生是少人关注的群体,她们所面临的境况特殊,幼师学校在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不仅要让她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更要让她们认识到生命的价值,获得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生命教育如何渗透其中,就成为幼师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幼师 生命教育 核心价值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2-0011-01
学校和课堂是育人的前沿和阵地。幼师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对这一群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除了让她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外,更应该把生命教育渗透其中。生命活动的范畴在于人的活动的方方面面。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的同时,如何把生命教育渗透其中,这也是幼师学校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尊重生命,体验生命的精神价值需求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看,我们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这具有很强的启发价值。爱惜生命、珍爱自己,这不仅是指在肉体上延续自身的存在,而且也是在精神层面上为个人的生命觅到一方安歇之处,即是寻找自身生命的归宿。以此为前提,再看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从社会和集体的要求,达到修身养性,内外兼修,从而实现对生命的超越,在精神上寻觅到自身生命的价值。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德育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从集体主义出发,强调作为社会和集体中的人,应该服务社会,奉献他人,但更要认识到学生个人的自身生命的状况,关注个人的生命存在状态。否则,就会使个体的生命体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集体主义对立起来。所以,只有重视学生的自身生命存在的困惑或者难题,才能对社会集体产生认同感,才能减少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质疑,才能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存在价值,从而更好的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集体。
当今社会上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幼师学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没有真正深入到去关注个体生命的状态去因材施教,才会发生那么多的轻视生命的现象,从而也无法在精神层面上给幼师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获得生命价值意义的生命教育理念,或者不认可社会和集体的理念,从而造成一些幼师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破碎感、失落感或者虚无感。所以,生命教育首要的目标就是在落实生命在精神和肉体两个层面的融洽和和谐,在这个基础上实现自身生命的超越。
第一,找到幼师学生的自我价值的归属感。在学校平时进行的德育工作中,多进行正面教育,为她们的生命教育进行行善弃恶,找到这样的立足点,从而少一些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少一些对正能量的质疑,这样,就会对社会和集体产生高度的认同感。
第二,精神上的鼓励利于消除幼师学生的自我生命存在的虚无感。当下的幼师生所面临的境况,内心空虚,无人关注,自身也会认为自己如同行尸走肉,有无可无。她们缺乏精神的社会性和肉体的自然性之间的有机统一认识,在遇到挫折时,就会认为自己的生命仅仅是一个肉体的物质存在,没有感受到灵魂和精神的存在价值,所以就可能轻而易举的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摆脱所遭受的痛楚。因此,如果我们德育工作者非常重视幼师生的生命的精神力量的作用,重视生命存在的价值,多给予其精神上的鼓励和慰藉,那么她们自己生命物质上存在同时也获得了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从而她们会更加珍惜生命。
二、包容理解,体验生命的和谐相处
生命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单个生命,更需要驻足在集体、社会和他人的关系中。当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德育工作者大多仅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意识,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当然也有社会的无序竞争这一不良现象的影响,从而导致幼师生在处理与他人的生命关系中出现了偏差和误区。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不和谐带来的众多问题,让我们必须思想个体生命之间的生命教育的和谐多么重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儒家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精髓原则推己及人。不同的生命个体能够和谐相处,离不开老祖宗这一非常行之有效的原则。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中,更要强调以此为原则,不仅让谦恭礼让的传统美德能够发扬光大,有序展开,而且还有利于改变自私自利这种丧失道德的恶性竞争的教育观念。
第二,在“爱”的教育中寻找生命的个体价值。幼师生离不爱的教育,爱人不只是爱与自己情投意合的人,还包括和自己合作与竞争的人,也包括与自己有着某些摩擦的人。只有以爱的胸襟,爱的情怀,才能寻找到自己的个体价值所在,这才是真的爱。所以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幼师生的生命个体中扎根,其中的关键是让其体会到人性,体会到人的真诚所带来的宽厚和仁慈,以仁爱之心博得爱人之心,而不是简单的不负责任的说教。
第三,学会接纳他人,学会包容和理解,即多充分体验和理解他人的个体生命的存在方式。每个人因为所处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不同,因而每个人的生命个体状态也有所不同。所以,在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合理的引导,使他们通过设身处地,以己推人,将心比心,通过体验和感受他人的生命个体存在的情景,进行与其他生命个体有效沟通,消除误会,这样才会为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爱满天下,体验生命的组织归宿
个体服从于国家需要,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观念诉求,更是安定的社会秩序的现实需要。爱国主义是我国的核心价值观,这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文明中存在着上帝,存在着超验的世界。我们的每一个生命不仅在个体层面寻求到自然归宿,还要在国家这个层面寻求到组织归宿。一个是精神层面寻求到生命价值的需求,一个是组织层面上寻找到个体生命要与国家命运紧密地连成一体的责任需求。其实这两者是一致的。因为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应该在国家这个组织层面上所铺就的平台上获得,只有在国家这个层面上发挥着生命的作用,同时也会在个体的精神层面上体现着生命的价值。我们的爱国主义的德育教育,就應该将每一个幼师生命的个体能够在精神和组织层面都获得生命的归宿,在此过程中,从人的本性出发,在国家层面与其他个体生命自然而然地进行沟通。这样,不仅很好的正确处理了国家这个组织内的个体生命关系,还使国家这个组织成为个体生命价值体现的一个平台。
但,在我们的实际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很多幼师生会片面地认为国家和自己是对立的,或者只单纯地强调个人必须服从国家,个人重视自我发展,这才是生命教育的真谛。这种认识,表现上似乎满足了生命个体追求自由的可能,但无法让个体生命在社会层面上进行有效地沟通,因而也不能让个体的生命获得更高层次的自由。
每一个人的生命不可能单独存在,作为联系存在着的个体生命与外界交流和沟通日益紧密。生命的个体是社会的一部分,在成长的过程中必须要逐渐外延。因而在这个过程中,与其他的生命体和谐相处,就要能够以爱满天下的胸怀,爱天下的生命,爱天下的人,让所有不同的生命在地球这个范围内和谐相处,从而实现个体的生命价值。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推己及人,这样,我们每个单个的生命才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鲁洁.一本用生命打开的教育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7).
[2]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阈[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9.
[3]许洁英.从教育的价值本源探寻生命教育的意义[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9):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