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双元”教师小组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7-07-06王怀钦
王怀钦
师资队伍建设是各级各类学校建设的核心和龙头,笔者所在学校借鉴了史文生先生提出的“双元结构教师小组”理论,通过拓展其内涵和形式,在教师中组建多种形式的“双元结构教师小组”,开展合作教学、合作教研、合作学习、合作攻关,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研水平以及新技术新工艺引入教学的速度,有效促进了教师成长。在这里,笔者将我校探索和实践的几种模式与大家分享。
一、多元组合,打造教学团队
现代学徒制是教育部在全国推出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其核心是“双主体育人”,即通过学校和企业、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承担学徒培养任务。但是,在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企业需求大、学员数量多,而师傅的配备严重不足。为克服传统学徒制“口手相传”、“一带一”模式的低效率,满足现代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批量化需求,我们设计了在学员中组建“学徒班”,在教师和企业师傅中构建“多元结构教学团队”,从而使“师傅”与“学徒”之间形成“多对多”的师徒对应关系,同时采用“包班制”的管理模式,来强化教学团队的教育责任,直到学徒班学员通过考核、打出“山门”,获得企业认可,取得“出师证”为止。
所谓“多元结构教学团队”是指由德育教师、专业教师、实训教师、企业师傅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教学小组。这里的“多元”,强调了成员之间的多种能力和业务专长,而且要“德能双馨”,为人正派,传播正能量。其中的德育教师主要负责对学徒的道德修养教育和日常生活安排与管理,为学徒班的第一班主任;专业教师主要负责专业理论教学,实训指导教师负责学徒的技能训练,分别担任第二班主任和第三班主任;企业师傅由合作企业配备,主要负责指导学徒实训和企业实践。如此,由不同能力和教学业务专长的老师以及企业师傅组成一个团队,就成了强强联合后的一个完美集合体。用这个集合体去实现对特定群体的教学培养,能够取得“1+1>2”的效果。
在“包班”教学过程中,作为具有不同特长的各个成员,需要相互配合、相互学习,通过集体备课,发挥各自长处,共同策划教学过程、合作完成课堂教学,这是教学团队之所以称为“团队”的核心所在。这种方式不但有效提升了教学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而且理论实践并重、贴近现场,也讓整个课堂更加高效。此外,教学团队还要重视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做出指导性的安排,并身体力行,用自身的品德、能力、个性品格和风格等去带动学徒,以期实现对学徒在道德修养、专业素养、实践技能、岗位能力、企业文化等各方面的教育引导和训练提升,真正使学徒个个成人、成材、成功。
二、理实结合,提升双师素质
“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企业师傅引进困难等问题,一直制约着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对接企业现场,学校安排教师进行企业实践,或者引进企业师傅培训学校教师。这是提升“双师”教师素质的两种不同途径,但在现实学校管理过程中,这两种途径都是难以长期进行的。一方面,学校生源多、教学任务重,难以抽出教师定时进行企业实践;另一方面,企业项目多,施工任务重,比如铁路施工企业,他们点多线长,技术人员紧缺,甚至连退休的都返聘了,有时还想让学校予以技术和人员支援,在这种局面下是很难安排有教学能力的师傅到学校协助教学或在项目上专门带学生的。那么,如何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的问题呢?“双元结构教师小组”理论就为学校提供了自我“培育”双师型教师的途径。
理实结合,是指理论教师与实训指导教师(或企业师傅)结合,形成一个双元结构教师小组,从而达到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之目的。通常情况下,对于新技术,理论教师没有学过但有学习能力;而对于新工艺,实训教师熟悉但讲不清缘由。实践中,我们把同一个专业的教师按照是否参加过企业实践分成两类,未参加过企业实践的称为理论教师,参加过企业实践并获得高级工以上技能证书的称为实训教师,然后让两类人员相互自由组合“配对”,形成多个“双元结构教师小组”,教学上为他们安排同一个年级的相同课程,上理论课时由理论教师讲解,实训教师跟班听课,扩大知识面,或配合理论教师的讲解进行示范;上实训课时,由实训教师讲解示范,理论教师观摩学习,或者进行要点补充,进而达到相互切磋、共同成长之目的。
三、说做结合,演绎教学双簧
“双簧”是说唱艺术中的一种表演形式。双簧的表演是两个演员,一人用形体表演,一人用声音说唱配合,两者合二为一。
这种“说”与“演”结合的表演形式,正好符合实训教学中示范教学的特点,并且说和演分由两人完成,圆满解决了复杂环境下无法单独一人完成讲解和示范的问题。两名(或多名)教师合作,一人用语言(包括声音语言和手势语言)“指挥”;一(或多)人动手“操作”、示范配合,就如同表演“双簧”一样。这种方式姑且称为“教学双簧”,这种两人或多人分工,有讲解、有示范,共同完成实训教学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合作教学模式。
此外,利用这种模式还可以开展小组间的技能竞赛,以锻炼学生间的相互配合、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要注意给学生记时打分,并挑选若干技能突出的学生来协助老师做裁判工作,对完成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对有欠缺的学生予以指点、鼓励,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满足其好胜心,完成得好的学生更想露一手,更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有不足的也想努力赶上,不甘落后,从而形成气氛活跃、人人争优的局面,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
这种合作教学方式有几个典型特点:一是清晰明了。演示过程观赏性较强,对于不擅长逻辑思维的中职学生来说,就像看一场表演一样,教师讲得认真、操作规范标准,学生听得清楚、看得明白,每个人都对新技术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教学的目的达到了。二是形式新颖。采用“双簧”模式寓游戏、表演为一体,形式新颖、独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此外,在学生演练过程中,通过“说”“做”角色互换,每个人都得到了“说得明白、做得正确”的锻炼机会。三是效果突出。这种形式要求“指挥”和“表演”的双方都必须进行精心准备,对实训环节、操作规程了然于心,进而达到默契配合。因此,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于参与“说”和“做”的双方来说,都有很大的提高,实训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一般情况下,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非一人单打独斗可以完成,这种通过团队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实训演练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了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比如,电气化铁道供电专业的接触网施工作业,由接触悬挂、支持装置、定位装置、支柱与基础等几部分组成。尤其是腕臂的组配吊装作业,由于作业空间大、工艺复杂、技术规范要求高,而且属于高空作业,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需要3~5人配合才能完成,学生更需要反复练习才能掌握。在教学中,先组织学生学习装配程序和工艺过程、技术规范和安全防护要求,让学生有个大致的了解。然后,由实训指导教师采用合作教学的形式在实训场地进行示范讲解:一名教师手持话筒讲解腕臂吊装的技术要领、操作规程,另外两名教师(师傅)在立柱和梯车上方进行示范。在安排学生演练时,教师把学生每4人分成一组,先熟悉技术要领和操作规程,然后一人指挥,另外3人操作,进行反复演练和体会。最后,还可以通过角色互换,让每个人在理论和实作上都有体验,这种新颖的教学演练方式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同行结合,共同攻坚克难
在信息化时代,如果教师不会学习,就无法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在大批量、集中时间安排专业教师外出进修无法实现的情况下,如何做到让教师不出校门参加培训就可以解决知识更新问题呢?一个可行的方式就是把同专业的教师组织起来,组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通过自我学习,相互切磋、交流、研讨,来弄清学习的难点和疑问。在具体做法上,我们把一个教研室从事相应课程教学的人员组成一个小组,具体学习流程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自我学习。由组长根据技术发展态势,针对教学需要,搜集学习资料分发给团队成员,并提出学习内容和进度要求,号召大家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自我学习,同时记下疑问之处,准备讲课提纲。
第二步,交流汇报。每周利用一次教研活动时间,以抽签的方式随机确定发言人,以“报告”或“说课”的方式,向小组成员报告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并接受其他老师的提问。这里选用抽签方式、随机确定发言人的目的在于让团队每个成员都有压力,都需做好发言准备,从而激励每个成员都要认真对待,以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第三步,研讨释疑。一个人的讲演结束后,每个人都可以抛出自己的疑问,由理解透彻者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共同研讨,或者由其中的学术带头人或企业专家采用报告和示范讲解的形式为其他同志讲解,直到团队成员中每一个人的疑问消除,即表示完成了一个内容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但受到了新老教师的欢迎,从企业来的师傅也赞不绝口。
此外,这种通过组建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方式可以应用到各个学科和课程,也可以在不同学科的教师中间开展,比如由计算机专业教师与其他专业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利用计算机专业教师的特长,帮助其他专业教师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五、名师引领,开发实训项目
在通常情况下,学校的教学内容都是落后于现场的,尤其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更是如此。学校在“昨天”购置的一套“今天”还可以引以自豪的实训设备,“明天”就可能落伍了。针对这种状况,学校该如何应对呢?这就要求学校要跟踪企业一线的技术发展状况,保持与设计院所的沟通联系,及时将现场的最新应用引入学校。利用名师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领先优势,以名师为核心,在其引领下组成项目小组,开发符合现場需要的实训教学项目。这要求学校要打破常规,改变实训室建设的招标方式,敢于把相关项目交给由名师引领的项目团队,或者由项目团队部分参与建设过程。以下是我们尝试过的两种方式:
一是由若干专业教师组成项目小组,由名师负责、全程参与建设方案的制定、招标文件的起草,以及建设过程的观摩和配合,整个建设过程无疑给学校专业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学习机会,一个项目下来,相当于专业教师参与了一个工程建设的全部过程,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实践经历,也是学校专业教师向施工单位“偷师学艺”的一种理想安排。这种安排既不影响日常教学,也间接地达到了进行企业实践的目的。
二是将一些小的建设项目(比如单模块实训室建设),直接交给由名师引领的项目团队,让他们结合现场要求,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进行实训室的建设,开发实训项目。事实上,如果这种方式比通过招标建设还要省钱的话,就在学校里倡导这种模式。因为他们的劳动不但给学校节省了资金,更关键的是锻炼了队伍,这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此外,如果在实施过程中再带领学生共同参与的话,学生也得到了锻炼,则是“一石三鸟”的效果。笔者所在学校在从老校区搬入新校区时,有些设备被拆解(线路被剪断,分成可以搬迁的小单元)后,由于没有施工图,恢复起来相当困难,比如信号专业6502大站电气集中设备,一度被搁置了一年多没有恢复,后来我们引进了4名企业师傅,由他们与“现代学徒制教学团队”的教师一起,带领学徒班学员,利用课余时间经过两个多月,对该设备进行了成功恢复,这项工作不但锻炼了教师,也带出了一批学生(学徒),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新老结合,实施青蓝工程
这里的“新”是指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在中职学校里,新入职的专业教师多数毕业于非师范类院校,他们没有教师资格证,没有登过讲台。对于他们来说,不但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获取教师资格证,还要观摩学习老教师的课堂讲授方法。这里的“老”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年龄大,而是指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突出、知识渊博、为人师表、品德高尚、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如“优质课”“信息化”教学大赛的获奖者,或者在某个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较高水平的教育科研成果的老师。
这种让新老教师结合组成双元小组,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来培养青年教师的项目称为“青蓝工程”,这种组合事实上是一种“师徒组合”,这是培养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的一项重要手段。这种组合的核心是“老”教师以自身经验、学识、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去教育、培养和感染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反过来,还可以通过新教师的活力和新知识来促进老教师更新知识、更新观念,以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之目的。
在这项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为确保项目成效,学校要加强指导,落实相关过程,一方面老教师要填写“培养手册”,记录培养过程和培养心得,另一方面新教师要填写“成长手册”,记录成长过程和学习心得,最后要安排展览进行评比,甚至组织全体教师观摩学习。
(责编 李亚婷)